一個人在什麼情況下長進最快?

一個人在什麼情況下長進最快?

抑鬱-悲傷depression - sadness

記得在一次專案調研中,是面對航空行業的工程師們進行訪談,在訪談各個層次的工程師時(既有畢業幾年的新手,也有已經成為型號或者系統負責人的骨幹和專家),我們都問了同一個問題:

你覺得幫助(阻礙)你成長的核心因素是什麼?

大部分人的回答是沒有參加型號任務的機會。

如果能夠參加到全集團的重點型號任務的研發過程中,成長的機會就多。

但並非所有工程師都能參與,有的是參與民品專案、有的是參與細枝末節的支撐專案,所以這是造成大家進步水平差異的根本原因。

那些能夠快速成為系統或者型號專家的人,

是因為有更多的人參與了重點專案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除了自己下工夫學習和思考外,因為被任務壓迫、較高的要求、嚴格的時間節點,或主動或被動的讓他們快速提升。

從這一點上看,我們每個人都得感謝這個時代。

中國改革開放後三十多年的快速發展其實給每個人的成長提供了外部的大環境,對比於那些發達國家和地區按部就班的發展,我們的各行各業的進步都是突飛猛進。

正是這樣的機會,讓大部分人都有可能參與、從事真正創造性的工作。

從整個社會的角度看,各行各業的快速發展是時代給予大部分人的紅利,但對於個體而言,則不一定能享受到這樣的紅利:如果你所在的機構無法提供較多的機會怎麼辦?也許你所在的行業或者機構發展就是很慢,不可能有太多需求,或者你們內部有太多的高水平的人,即便有複雜困難的任務也交不到你手上不會讓你負責。

甚至是因為你與相關的負責人關係不好,不給你提供鍛鍊和提高的機會。

另一個方面,即便是有很好的實踐機會,也不一定能夠真正得到。

一個人在什麼情況下長進最快?

想要得到這樣的機會,你必須把之前你所負責的看起來簡單、重複性高的工作做好了,才能證明你可以承擔更復雜、更有創造性的工作,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各行各業的角色都是類似的道理:

如果你連給客戶發一個聯絡的郵件,都能讓你的老闆給你找出錯誤來,老闆怎麼可能有信心把一個專案交給你,讓你去做專案經理?

在寫作《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們面對許多專家進行了訪談,裡面也涉及培養接班人的問題,問到這些專家願意給什麼樣的人機會。

首先這些各個領域的專家都有培養人的意識,真正的專家都不狹隘而願意教會給多的人,從這個角度看,這些專家像教師的角色。

但願意培養什麼樣的人、願意給什麼樣的人機會的問題,大家除了提到知識面、思維層次之外,強調更多的是這個人一定透過之前完成的任務、專案證明過自己。

哪怕是“髒活”、累活這些真正有潛質的人都主動去幹,而且乾得很“漂亮“。

只有證明過自己了,人們才會放心大膽地交給你更重要的任務。

這裡面有一個誤區,許多人

將工作初期必須經歷的學徒階段看作無法忍受的重複工作

,然後在這個階段就想著去跳槽換到所謂“更有價值”的工作,但結果是永遠無法找到那樣有價值的崗位。

你得明白,無論多高的學歷,當你從學校走到實踐中的時候,都有一個重新開始的過程。學校更多是單純地獲取知識,而實踐則是將知識與現實的需求和問題結合起來。

換句話說,每個人都要有一個學徒期,在這個學徒期內你要從最簡單不起眼的地方幹起,在古代甚至連師傅師孃的家務活都要幹,但

這是一個積蓄能量的過程

這個時間長短不一,但誰都無法超越,在這個階段你需要靜下心來去基於需求、實踐和問題進行大量的學習和練習,需要經過數年時間的實踐、積累、觀察、思考,這個過程中亦需要真正的高手指點。

但我們許多人太著急了,可能剛剛入門就認為自己已然是高手的感覺。

這也符合心理學裡面說的,新手最容易自滿,因為這個時候他還不知道前面有多長的路要走,而後面卻已經走了很多。

一個人在什麼情況下長進最快?

大部分人都希望有所成就,而且希望有大的成就,都羨慕那些厲害的人,希望自己在某一天能夠突然厲害起來。但這個世界上哪有突然厲害的事情啊?

當然還有另外一個情況:你的工作環境的確無法給你成長

,這個原因可能是機制決定的短期內無法改變;也可能是你的老闆決定的,他的性格、眼光和格局就那樣了,如果你在這裡即便將重複的事情做到極致了,也不可能有機會得到更有價值的歷練。

對於這種情景,估計跳槽可能是最好的選擇。

總體而言,如何發現更好地幫助你成長的機會、如何自己創造機會,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個方面是在內部爭取機會。

這就需要你在平時學會主動展示自己的工作成效和工作能力,讓領導和同事認識、認可你。

如果你遇事總繞著走,不願意去做困難複雜的問題,不能在日常證明你的能力和擔當,那真的有機會的時候人們不會也不敢交給你去做。

要敢於承擔主動擔責,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和你解決問題的品牌,爭取更多的機會。

另一個方面是跳槽到機會更多的地方。

現在的好處是,如果你是真想幹事並具備相應能力基礎的人,總的來說還是有很多地方能夠發揮自己的。

但需要你去尋找。一個簡單的標準:要去哪種需求多而不是名聲大的地方;要去那些不穩定而不是已經固化的地方;要去哪些有無限可能而不是能一眼望到未來的地方。

如果條件具備的話,你也可以嘗試去自己創業,這種鍛鍊的機會當然會更多,但需要注意的是並非人人都適合創業。

對於許多人而言,如果

從個人成長的角度看,跳槽可能是最簡單和有效的方法,

因為有許多機構的機制、環境決定了它很難改變。如果覺得你所在的環境的確無法給你機會,你也爭取過努力過但沒有成效,跳槽可能是最好的選擇。

歷史上,在專長和卓越人士的研究中,有一個流派是基於“血統論”,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這些人研究發現在歐洲歷史上哪些卓越人物都是成家族出現的,兒子孫子爺爺媽媽姥姥姥爺各種七大姑八大姨,各種交叉通婚,然後產生了許多卓越人物。

他們發現厲害的人通常都會有一群厲害的親戚朋友,他的家族,會有很多卓越的人扎堆出現。

咱們國內的網上也有不少這樣的說法,譬如紹興的俞氏家族(不清楚的請自行百度),將軍事、政治、文化、科學人物都牽連進去了,微博上還流傳過某明星的顯赫家族什麼的。

當然,後來的更多研究證明這種“血統論”不靠譜,原因是之前的樣本太小,還有就是窮人家的孩子本質上是機會缺乏而並非血統有問題。

但是,

成為專家這個事情除了依賴於個體的天賦、性格特徵、努力程度以外,跟外部環境還是有很大的關係的。

大學同宿舍的兩個人,假設都想在專業上有所建樹,但20年以後差距仍然會很大。甲去了深圳,好容易找到一個工作但亞歷山大,同事都很努力和優秀;乙去了一個三線城市的事業單位,特別悠閒自在,沒有壓力也沒有競爭,當然也沒有那麼多很難的事情需要他去搞定。甲看到深圳那高聳入雲的房價,他沒有別的路徑可走,只有下工夫去,花更多的時間去實踐、研究,而乙同學從來沒考慮過房子,當然奮鬥的勁頭也會少很多。

20年後,甲乙同學在專業上一定會有很大差距。

當然這種差距除了來自於地域不同,也會來自於領域、行業關聯緊密。

譬如有的領域已經很成熟了,再怎麼努力也很難有大地突破出來。另外加入你服務的機構從來不做困難的專案,那也很難提升!

不要小看這種外部環境的差別,我們大部分人還是幹不過環境。這背後的原因大概是:

第一個就是咱們之前說到的,大部分人都是懶惰的。

當外界的環境要求不高的時候,當沒有人環境非要逼你的時候,我們大部分人都選擇能應付過去就算了,這是人之常情。

在沒有明確要求也沒有清晰方向,什麼都沒有的時候仍能持之以恆地去做一個事情這種人有,但很少。

還有另一個原因是什麼呢?

有人說現在網際網路這麼發達,我在一個小城市甚至一個村莊裡,只要有網際網路,我也可以瞭解學習全世界,這當然沒錯。

但現實是,全世界隨著網際網路普及的另一個趨勢是“大城市越來越大”,人們都知道城市太大了生活成本一定更高、管理和服務甚至幸福度都會下降,但還是有越來越多的人或主動或被動的湧到更大的城市,這個趨勢不僅僅是中國的而是全世界的。

這大致是因為

資訊和知識真正轉化成你自己的不僅僅需要學習,更重要的是實踐和歷練

,當你只認為自己學習了但沒有實踐的環境沒有做大的專案困難專案那種機會,還是無法真正實現轉化。

如果要跳槽,如果年齡和條件都合適,如果你真正地想在專業上有所成就,可能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就是去北上廣深,去大城市去工作壓力大的公司,這裡可能會有你希望的鍛鍊機會。

一個人在什麼情況下長進最快?

最後一個是“將別人的事當做自己的事”。

如果當前既沒有大量實踐的機會,但自己又不太可能跳槽或者創業,那不妨主動去找事情做:即便沒有人為你的努力付款,你也可以去幫助人們解決問題。

網際網路提供了讓你接觸到各種需求的機會,你可以聯絡到需要的人或者機構,兼職幫他們做;如果連這樣的機會也沒有的時候,你甚至可以在自己的大腦中訓練,不同的任務和專案如果讓你去做,該如何做:如何提高效率、如何節省周本、如何用創新的方法去完成等。這種練習也會幫你贏得更多實踐的機會。

你也可以模擬場景去思考和分析。這個模擬可以是你自己想的、設計出來的,更捷徑的是去找那些真實的問題,然後分析,並能夠分析出這些問題提出來背後的原因是什麼,這樣訓練可以幫助你在面對具體場景的時候已經有備無患。

具體的情景在哪裡?其實百度知道、知乎上提出來的每個問題,都可以是你的情景,你在各種聊天室、微信群裡的討論許多也是這種情況。

這個時候你也應該明白了,如果想要追求大的成就和長進,除了個人努力外,能不能

找到合適的實踐機會更加重要

(本文內容摘自《

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

》,該書在京東、噹噹和淘寶都有銷售)

(本文作者為知名知識管理專家、KMCenter主任、《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你的知識需要管理》作者田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