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官服上的幾個細節,我們可以輕鬆識別清代的親王、郡王、貝勒

關於清代的官服制度,很多人都比較熟悉,最顯著的特徵就是“補子”,即“文禽武獸”。補子和頂戴的使用讓官員等級一目瞭然,是幾品官便能對號入座。可是,清代與所有封建王朝一樣,也存在著一個龐大的高官體系,他們不是品官,而是王公貴族所構成的特權階層,那麼,這些人又是用的什麼“補子”呢?

透過官服上的幾個細節,我們可以輕鬆識別清代的親王、郡王、貝勒

清代的王公貴族包括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和民公、候、伯、子、男、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以及固倫額駙、郡主額駙等。這些人雖然不在清朝文、武官員之列,但又擁有高於品官的爵位,享受著朝廷給予的俸祿和待遇,即便他們不在朝中擔任職務,但在官制服飾中也會為其留有特權。

通常情況下,文武官員的補子都是方形的。為了顯示其身份高貴,王公貴族們有所不同,他們是圓形和方形並用。其中,親王、郡王、貝勒、貝子所用的補子均為圓補,鎮國公及以下均為方形。

透過官服上的幾個細節,我們可以輕鬆識別清代的親王、郡王、貝勒

從清代史籍來看,早在入關之前,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貴族即已使用帶有蟒紋的補服,其中親王、郡王、貝勒用五爪蟒,貝子用四爪蟒。

入關後,朝廷對官制服飾進行了變革,王公貝勒官服首當其衝,僅僅位於皇子服飾之後,成為官制服飾中最首要的部分,其補服與補子也遠遠超過其他品官。按照制度,親王至伯爵所用補子分別織繡龍紋和蟒紋。

親王補子:紋樣為彩繡五爪金龍,四團圓形補子分別位於補服前胸、後背和兩肩處,其中前、後胸補子為正龍(即龍的臉朝正前方),兩肩補子為行龍(即龍的側面)。

透過官服上的幾個細節,我們可以輕鬆識別清代的親王、郡王、貝勒

郡王補子:紋樣為彩繡五爪行龍,四團圓形補子分別位於補服前胸、後背和兩肩處。

貝勒補子:紋樣為彩繡四爪正蟒,二團圓形補子分別位於前胸、後背處。

貝子、固倫額駙補子:紋樣為彩繡四爪行蟒,二團圓形補子分別位於補服前胸、後背處。

鎮國公、輔國公及和碩額駙、民公、候、伯、子、男:紋樣為彩繡四爪正蟒,兩團方形補子位於補服前胸、後背處。

透過官服上的幾個細節,我們可以輕鬆識別清代的親王、郡王、貝勒

從上面介紹的情況可以看出,清朝王公貴族間的等級差別也是十分嚴格的,官制服飾在紋樣上對這種級別也一定予以體現,哪怕是圖案上的一些微小變化,也成為這一差距的一種標準。如親王所用補子上的龍紋為正龍形象,郡王補子上的龍紋為行龍形象,這樣就將親王、郡王的等級區分開來。

可見,清代補子上的紋樣確實從每一點變化體現每一個實際問題,使服飾圖案上的額不同之處,都成為劃分等級的標識與工具。

透過官服上的幾個細節,我們可以輕鬆識別清代的親王、郡王、貝勒

清代王公貴族所使用的方、圓補子大多是由宮中內務府專門織造的,即由江寧、蘇州、杭州三處織造局定製生產,因而做工精良,用料講究,尺寸與紋樣也完全按照典制規定而制。正因為有清一代王公貴族所使用的龍、蟒圓補規格很高,所以對其使用和控制一直非常嚴格,非本爵位官員絕對不許僭越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