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爸教寫作文系列之二十四-《腳印》

文/戚利

作文,無非就是圍繞命題進行立意、選材、結構、內容四部分的構思和寫作。

內容中涉及到更多的東西,比如體裁,文采。關於文采,會涉及到孩子在課堂上學習到的,在寫作過程中頻繁使用的語言風格、修飾手法、描寫手法,在細節描寫、場景描寫、語言、對話、動作、表情、簡單的議論抒情等方面用符合自己寫作風格的語言文字,對立意進行闡述、描寫和表達。關於體裁,初中寫作建議使用記敘文,或者散文,大部分情況下儘量避免使用議論文。原因是議論文要求論述條理清晰、論證有一定深度和寬度,而初中的孩子普遍在這些方面都存在一定問題,思維還沒有達到寫好議論文的成熟度要求,儘管在初三九上一個單元中接觸了議論文體裁,但這只是為孩子們中考閱讀做準備。不過初三的孩子正處在思維成熟與不成熟的交界點,隨著孩子思維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和複雜化,他們已經禁不住開始在文章中使用大段的抒情和議論,這樣一不小心就容易偏離記敘文的軌道。所以,在寫作時就要注意提醒自己把握記敘文六要素(或七要素,含高潮),用描寫、對話、表情、場景來抒情,少做議論,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寫出的文章記敘性強。

這次寫作是全命題。腳印是一個名詞物件,所有以名詞物件為標題的作文寫作時必須要仔細分析這個名詞本身所攜帶的一些主題。比如松的正直,蓮的高潔,月的相思……然後將這些主題變更為寫作的立意,並最終圍繞立意和名詞物件進行選材。當然,考場上的孩子作文最普遍的思路還是從選材開始,先選材,找到合適的立意後,再對材料進行適當加工和篩選,最後才著手文章框架的搭建和內容的編寫。

人類每日的位移,都給這個社會留下了生命時間線上可以捕捉的印跡,這種人類活動是促使人和人相遇,人和物相遇,是造成事實和心理衝突的前提條件,儘管腳印是一個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小細節,但是,仔細想想,幾乎我們生活中所有的邂逅、衝突都和腳印有關,所以腳印這篇作文很好寫。

生活中不乏有很多與腳印有關的題材,只要我們用心觀察和體驗生活。從發生在我們身邊與腳印有直接關係的材料中抽取有意義的材料進行寫作即可。腳印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抽象的,比如畫上的腳印一定會有一個畫外的故事、人生奮鬥的每個時段都會在生命中留下美好的記憶,這些回憶在我們大腦的儲存空間就好像雪地裡的腳印一樣清晰。

真實的腳印只能留在地上嗎?我們生存的空間是立體的,如果你在房頂上看到一個腳印你會想到什麼呢?如果你在夢裡夢到一個腳印,這個腳印又會有什麼故事呢?當然,拋開這些天馬行空的想象,我們把目光關注到我們生存的空間,腳印可以在牆上,可以在衣服上,可以在紙上,可以在雪地裡,可以在沙灘上,可以在泥濘的路上,可以在潔淨的地板上,更遠的甚至可以在月球,在火星,在遙遠的外太空,每個腳印存在的背後一定會發生一些有趣的,感人的,令人深思的故事,於是,我們可寫的內容就寬泛了很多。從你記事起,與腳印有關的故事可能就有不止七八件吧。然後,我們一個一個地去篩選,從這些事件中挑選一件最有意義,最容易昇華出主題的事件來寫。比如:

王奶奶無兒無女,一個人住在一間平房裡。每逢過節,父母親總是會讓我去給她送些吃的。在通往王奶奶家的路上,曾經留下我數不清的腳印。一直以來,我都認為,在那些風雨飄遙的日子裡,王奶奶就像一個風箏,而我那數不清的腳印就是風箏的線,只要線不斷,風箏就會一直都在。直到那年的除夕夜,媽媽讓我把熱氣騰騰的餃子送給王奶奶。我深一腳淺一腳地行走在微弱燈光的雪路上,在快要到達王奶奶家門口的時候,我愣住了,只見潔白的雪地上,從四面八方彙集來很多串腳印,全都延伸到王奶奶家門口。那一瞬間,我感動了,原來,在我不知曉的背後,有更多拽著風箏的長線……

腳印裡包含著喜怒哀樂等人類各種可能的情感;腳印裡還包含著縝密的邏輯,雪地裡意外中斷的腳印、大大小小的不同型號的、深深淺淺不同方向的,令人遐想,你甚至可以透過腳印看到某個人在這個地方打了一個趔趄。腳印裡還記錄著社會的發展變化,人們審美觀和價值觀的追求等……腳印還能呈現出不同的寓意。比如,人類走出叢林的腳印代表開拓;勞動者的腳印代表堅實;荒漠裡的腳印代表生命,相伴的腳印代表幸福等等。

嬰兒腳印的拓片,冬日窗子霜花裡的小腳丫,鄉村溪水裡的足跡,無意中踩在新鋪水泥上的印痕……這些就是生活。我們在充滿愛與快樂的生活中成長,似乎,我們很多人都曾經經歷過,無論時間過了多久,這些快樂的足跡永遠不會消失。於是,我們用一顆虔誠的心,忠實地把生活寫到紙面上。

下面看一篇習作:

腳 印

“噔!唰唰!噔!唰唰!”大伯的雙腳卡著節奏移動著,留下一排嵌在土裡深深地腳印。老家等來了收麥的時節。那天,大伯見我無事,便遞來一把鐮刀,慫恿著我:“走,跟我去學學割麥。”他笑著,露出八顆被菸草燻過的牙。

迎頭的陽光讓我睜不開眼。大伯扛著鐮刀,挎著籃子,一雙板鞋,踩得地面靼靼作響。轉過街角,面前就是一片開闊的金色麥地,風從遠處吹來,麥芒一起一伏,像陽光下波光粼粼的海。

那時的天很藍,大伯半蹲下身來,“看準了!”只見他緊握鐮刀,手腕靈活地翻動著,快速地移動著步伐,噔噔噔,還沒等我看清他手上的動作,一小捆麥子便割了出來。“來,侄兒,你試試。”他用眼神鼓勵著我。我小心翼翼地蹲下來,大伯從後面抓住我的手,一點點將麥子割下來。可我蹲不穩,稍不留神,就摔了一個趔趄。大伯拉起我來,憨憨地笑:“這功夫可是練出來的啊。”

他在我身旁示範性地割起來,小腿上的肌肉瞬時繃得凸出來,腳一下扎到地裡,發出噔噔的悶響,太陽昇到頭頂,豆大的汗珠從大伯臉上落入土中。他微閉雙眼,也不拭去眼角的汗滴,只是凝神關注地看著眼前的麥子,彷彿雕塑家精打細量一番,一刀下去,短短的秸稈像被修剪過一般整齊。腳拔出地面,接著向右踩下去,那般堅實。在雜草和沙礫的喳喳聲中,下土三分的噔噔聲依然清晰,我無法想象這麼快的速度,如何踏得這般鏗鏘有力。

大伯大我父親四歲,卻是一起上學。那年,整個鄉鎮唯獨他們哥倆考上了大學。奶奶看著兩份大學錄取通知書,頓時犯了愁。農村家裡窮,交不起昂貴的學費,只能供一個孩子上學。後來,大伯主動放棄了念大學的機會,說自己是老大,理應為這個家庭挑起重擔。爸爸似乎也一直念著這件事情,每年都會帶著我和媽媽回老家,看望大伯。後來,我私下裡問大伯:沒有上大學你後悔嗎?大伯說,不後悔,無論在哪裡,幹什麼,只要把每一步走踏實就好。

是啊,大伯把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實。甚至是連割麥子也這樣。五六個小時以後,我只割了八九排——而大伯割完了大半個麥地。鬆軟的麥地裡留下大伯走過的整齊的,陷下去的腳印。大伯站起身來,對著我憨憨地笑。厚實的肩膀上,扛著剛收割完的金燦燦的麥子。

父親常說,比起他自己,大伯才真正是個男人。看著藍天下這些整齊的腳印,我終於明白,大伯之所以當年能做出那麼勇敢的決定,踩出現在這樣堅實沉穩的腳印,正是因為他的善良和樸實,因為他一直秉持著生活最樸素的理念:無論在哪裡,無論幹什麼,只要把每一步走踏實就好。

分析一下這篇習作:在這篇小作文中,寫腳印就是寫勞動,寫人,從平實的腳印裡,作者看到了對生活最樸素的理解:“無論在哪裡,無論幹什麼,只要把每一步走踏實就好。”將這個作為中心論點,立意很高,文章中有兩處提及這個立意,一處是作為大伯給自己問題的答案,另一處是結尾作者對主題的重申。

中間的插敘恰到好處,正是這段插敘才使讀者對於大伯這個人有了更深刻的瞭解,帶著對他的尊敬再來看麥地裡的腳印,就更有感覺,更能抒發出自己的情感,從而使對尋常腳印的昇華有了恰如其分的理由。

題目是腳印,作者想到了勞動者留下的腳印,選擇有詩意化的田園生活——割麥作為素材,這種寫作的構思在還沒開始動筆時就已經先勝一籌了。寫到腳印的時候,多處使用象聲詞和帶有人類情感詞彙的詞去描述它,為後面的昇華做了極好的鋪墊。同時,作者還善於運用自然界中的事物、背景去烘托人物,突出和刻畫主題。

應該說,這是一篇佳作,評分大約在46-48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