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凡脫俗 普渡眾生——釋迦牟尼的傳奇一生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起源於古印度,它的創始人是出生於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現在的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喬達摩·悉達多,生活在距今兩千五六百年以前,與我國的孔子孔聖人是同一個時代的人。喬達摩·悉達多是釋迦牟尼出家前的名字,成佛後人們尊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

喬達摩·悉達多出生於帝王之家,從小就在宮廷中受過良好的教育。成年後娶過妻子,生有孩子。但是這一切都沒能打消他出家修道的念頭,經過種種苦行,最終成為佛教首領。由一位養尊處優的王子,成為一代宗教大師,他的經歷本身就帶著濃厚的神秘色彩。關於佛陀的故事也是數不勝數。傳說他的母親在懷他的時候就有一番不尋常的經歷。

迦毗羅衛國位於世界最高峰喜馬拉雅山的南麓,首府是迦毗羅衛城(在今天的尼泊爾境內),這是一個小國家,當時統治這個國家的國王是淨飯王,他的王后是摩耶夫人。自從結婚後,兩人就一直恩愛、美滿,在迦毗羅衛城中過著幸福安寧的生活。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摩耶夫人已經年近40了,還沒有生兒育女,為此,淨飯王和摩耶夫人整日裡是憂心忡忡,愁眉不展,每一天都向上蒼禱告,乞求上蒼能賜給他們一個孩子。這一天,摩耶夫人又在焚香禱告,虔誠的請求上天賜給他一個孩子,禱告了很長時間,摩耶夫人才祭祀完畢。如往常一樣,祭祀完了,她就躺在床上,靜靜的想著心事。這一天,月如銀盤高掛天空,摩耶夫人望著窗外皎潔的月亮,浮想聯翩,微風輕輕的吹拂,四周一片靜謐,摩耶夫人漸漸的進入了夢鄉。正在朦朦朧朧之時,摩耶夫人忽然看到天門靜靜地開啟,一位儀表俊秀的男子騎著一頭長著六隻牙的白象騰空而來,從她的右脅

鑽進她的肚子裡。摩耶夫人一陣驚喜,然後就突然醒過來,發現自己躺在床上。回想了一會,摩耶夫人覺得這個夢做得很奇怪,很蹊蹺,就趕忙跑到國王那裡,把剛才那個稀奇古怪的夢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淨飯王。淨飯王聽了王后的講述,心裡也覺得十分詫異,不知是兇是吉。就在摩耶夫人做夢之後不久,她居然懷孕了,這下淨飯王可是高興了,整天喜氣洋洋。王后懷孕的喜訊很快就傳遍了整個迦毗羅衛國。

懷孕後,摩耶夫人變得安詳平靜,她和國王都懷著激動的心情,在靜靜的等待著這個神奇生命的到來。據說,快要分娩時,摩耶夫人準備回孃家生產,途中路過一個美麗的花園,她覺得有些累,就下車來到這個花園暫時小憩。在這一棵美麗鮮豔的無憂樹下,她一隻手扶著樹枝休息,突然從她的右脅轉出來一個可愛的男孩。摩耶夫人十分吃驚,她沒有絲毫的痛苦,她甚至不敢相信這是她的兒子,喬達摩·悉達多太子就這樣在一片安詳和平靜中誕生了。當太子降生時,天地大放光明,百花競豔,眾鳥齊鳴,一派安樂祥和的氣氛。據說,喬達摩,悉達多太子剛剛出生就會走路,他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向東西南北方向各走了7步,並開口說道:“天上地下,唯我獨尊。”說完後,天上落下許多各色名貴的花草,在空中,有九條龍噴出清淨的水為太子沐浴。後來這一天就被定為浴佛節。

淨飯王聽到太子誕生的事訊,頓時笑逐顏開,趕緊派人把王后和太子接回來。淨飯王見到太子相貌端正、儀表堂堂,十分歡喜。宮中的相士也說太子面相極好,如果繼位為王,一定是位英明能幹的君主,如果出家,他就一定會成為偉大的佛陀。淨飯王當然不願意讓太子出家,於是他決心要用盡所有的辦法來阻止太子出家。

淨飯王為悉達多太子修建了春、夏、秋、冬四宮,讓太子在不同的季節住在不同的王宮中,他認為舒適的、豐富的生活就能避免太子產生出家的念頭。但是悉達多太子生來就喜歡沉思,喜歡探討人生的各種問題,他總是一個人坐在那兒想問題,對周圍的事物熟視無睹。這一天,悉達多太子想出宮郊遊,淨飯王欣然應允。但是為了避免讓太子見到不好的東西,他仔細交代了隨行的侍衛,並且事先在郊遊的路上做了安排,

一路上都是笙歌燕舞,喜氣洋洋的景象,太子見了果然十分高興。但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天意還是難以違背的。就在太子興高采烈的遊玩之時,大路上來了幾個人,一個是奄奄待斃的老人,一個是病入膏育的患者,還有一個待葬的死者。看到這些痛苦的人,悉達多太子知道了人間不僅有快樂,還有老、病、死的痛苦,而且這些痛苦是人生在世所無法避免的。後來,太子又遇到了一個比丘,從他那裡知道了刻苦修行就可以從各種痛苦中解脫出來。從此,悉達多太子下定決心,要出

家修道,不僅要自己擺脫痛苦,還要拯救眾生。此後,悉達多太子整日裡陷於沉思之中,對宮中豐富多彩的生活不理不睬。淨飯王看了是心急如焚。後來,他和王后商量,得趕快給太子成親,只要給太子找到一位美麗的妻子,使他品嚐到愛情和家庭的幸福,讓他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妻子身上,這想要出家修行了。淨飯王這是要以美人來栓住悉達多太子那顆遊移的心。經過一番商量後,淨飯王和王后選中了一位貌美如仙、聰明伶俐、高貴典雅的姑娘,並很快就為他們舉行了盛大的婚禮。太子成婚後,夫妻恩愛異常,兩人心心相印,經常是形影不離。婚後一年,太子妃就為太子生下了一個聰明漂亮的大胖兒子,名叫羅睺羅。

淨飯王以為這下可安心了,太子有了自己的妻子和兒子,沉浸在天倫之樂中,肯定已經忘記了出家修行的事了。但是就在悉達多20歲時,他向他的父親提出了辭行,宣佈自己要出家學道。一直擔憂的事終於發生了,淨飯王對太子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苦口婆心勸說他不要放棄王位,放棄自己的父母和妻兒,並且嚴令禁止太子離開王宮。然而,悉達多太子出家的念頭是無法阻止的,太子出家的決心也是無法控制的,在一個漆黑的深夜裡,悉達多趁衛兵鬆懈之時,悄然的離開了王宮,踏上了尋求普渡眾生之道的艱難歷程。

為了尋找一位真正能夠指引自己求取解脫之道的人,悉達多幾乎走遍了整個印度,但是歲月荏苒,前途漫漫,他的希望在蹉跎的時光中變得愈來愈渺茫,轉眼之間,五六年過去了,他頭腦中的問題仍沒有求得明確解答,他的心由於不斷的失望而變得躁動不安。後來他開始從自身的修煉中尋求解脫之道。他在伽閣山苦行林中進行苦行。苦行一開始,悉達多就堅定地使自己清心淨慮,嚴守戒律;同時,為達到苦行的效果,他還給自己訂下了嚴格的飲食規律,每天規定只吃兩頓飯,後來,逐漸減少,改為一天只吃一頓,或兩天吃一頓,最後竟至7天才吃一頓飯。飢餓的煎熬並沒有使悉達多停止自己的勤修苦練。就這樣,悉達多在堅定不移的苦行中度過了6年的漫長歲月。

6年的歲月即將過去了,悉達多太子在伽山中靜坐思索著,緩緩地,然而堅定不移地一天一天地走向得道成佛的解脫之門。但是這種苦行始終未能使悉達多獲得解脫的真正的“道”。“過去我曾說過修苦行不是達到解脫的正確途徑,怎麼我現在反而要如此執著於肉體的苦行呢?現在6年將滿,我仍舊不能得到解脫,這種修苦行的方法確實不是真正修道的途徑。”想到這裡,緩步走向尼連禪河。他用清甜純美的河水滋潤自己乾枯的雙唇,用潔淨甘涼的流水洗去身上6年來的積垢。他已經虛弱得猶如弱柳扶風了。稍稍休息了一會,悉達多健步如飛地向林中走了過去,坐在一株繁茂的畢波羅樹(畢波羅樹即菩提樹)下靜靜沉思。沉思了七天七夜之後,悉達多睜開了雙眼,臉上露出了難得一見的微笑。他已經找到了他苦心尋求的解脫之道,找到了普渡眾生的良方,也就是後來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

此後,釋迦牟尼一直在印度的北部和中部宣傳佛教教義,發展了很多信徒,逐漸形成一大宗教。信徒尊稱悉達多為“釋迦牟尼”。釋迦牟尼80歲時在娑羅雙樹下逝世。火化後,他的骨灰被許多國王搶分,尊稱為“舍利”。他用幾乎一生來宣揚的佛教教義,被信徒們整理紀錄,形成了經、律、論三大部,也就是後世佛教所稱的“三藏”。

釋迦牟尼從養尊處優的王子到苦行僧人,再到創立佛教的一派宗師,經歷了各種各樣的煎熬和折磨才最終修成正果,成為偉大的佛陀,成為後人景仰的“佛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