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張錫純前輩學用“白虎湯”

王軍 肖相如頻道

導讀:

今天學習張錫純使用“白虎湯”的經驗。

自《傷寒論》問世以來,歷代醫家多尊而崇之,張錫純對《傷寒論》頗有見解,尤以善用白虎湯而聞名,但並不囿於《傷寒論》對白虎湯的運用,靈活變通,頗多建樹。

張錫純對白虎湯方義認識深刻,他批評世人“畏之如虎不敢輕用”的做法,推崇白虎湯為無尚良方。

方中取辛涼質重氣輕之石膏,排擠內蘊之熱息息自毛孔達出;涼潤滋陰之知母,既助石膏退熱,又補陽明熱久所耗真陰;配甘緩之甘草,粳米調和金石之藥,使之與胃相宜,且逗留石膏之寒涼不至下趨。

四藥相伍,彼此相助,“俾猛悍之劑歸於和平,任人放膽用之,以挽回人命於垂危之際”。

張氏集其從醫50餘年應用白虎湯的精心體驗,指出“若陽明之實熱,一半在經,一半在府,或其熱雖入府而猶連於經,服白虎湯後,大抵皆能出汗,斯乃石膏之涼與陽明之熱化合而為汗以達於表也”;

“若其陽明之熱已盡入府,服白虎湯後,大抵出汗者少,不出汗者多,其出汗者熱可由汗而解,其不出汗者其熱亦可內消”,

從而認定白虎湯為辛涼清熱之重劑,但具有解肌發汗之功。

張氏深諳白虎湯證之義,治療寒溫,獨重陽明,委白虎以重任。

他認為邪入陽明之後,無論傷寒、中風、溫病,皆入裡化熱,呈陽明熱盛之象,而以

肌膚壯熱、脈洪滑

為主症者,治宜寒涼清熱,不復有傷寒、溫病之分。

跟著張錫純前輩學用“白虎湯”

01

跟著張錫純前輩學用“白虎湯”

治療陽明經證

白虎湯用於治療陽明經證,醫家多以大熱、大汗、大渴、脈洪大為臨床應用指徵,並認為四者悉具,方可用之。

至於其運用,世人多恪守《溫病條辨》吳氏所提出的“四禁”,即:“白虎本為達熱出表,若其人脈浮弦而細者,不可與也;脈沉者,不可與也;不渴者,不可與也;汗不出者,不可與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張氏據其臨床經驗,認為陽明實熱之證,渴而兼汗出者,十人之中不過一二人,並評論吳氏“四禁”中前兩條實當禁用白虎湯,然不渴者,汗不出者,不可與之卻有悖於經旨,突破了吳氏白虎四禁之束縛。

如曾治一人,“年近三旬,於春初得溫病,醫者以溫藥發其汗,汗出而病益加劇,診其脈洪滑而浮,投以大劑白虎湯,為加連翹、蟬蛻各錢半,服後遍體得涼汗而愈。

然愈後洩瀉數次,後過旬日又重受外感,其脈與前次相符,乃因前次服白虎湯後作洩瀉,遂改用天花粉、玄參各八錢,薄荷葉、甘草各二錢,連翹三錢,服後亦汗出遍體,而其病分毫不減也。遂仍用前方,為防其洩瀉,以生懷山藥八錢代方中粳米,服後仍遍體出涼汗而愈”。

跟著張錫純前輩學用“白虎湯”

02

跟著張錫純前輩學用“白虎湯”

治療陽明腑證

陽明經證用白虎湯,腑證用承氣湯,醫者皆知。然張氏遇有寒溫當下之症而脈數者,恐承氣力猛,常先投大劑白虎湯,或白虎湯加人參湯。此時生石膏用量必四五兩,煎湯分次溫服,大便始可通下。

張氏據其臨證經驗尚創白虎承氣湯,即以白虎加人參湯原方,

將石膏易煎以末,以藥湯送服之,

湯劑中用五六兩者,送服其末不過一兩,至多至兩半,屢用屢驗。

石膏以末服之,其質重墜,可以墜下而通便,又能清熱以生津,津復大腸得以滋潤,伍知母寒滑以通便,故可用於陽明腑實而熱結未甚者,若熱結甚者,仍當予承氣湯。

跟著張錫純前輩學用“白虎湯”

03

跟著張錫純前輩學用“白虎湯”

治療陽明實熱,津液虧損證

白虎加人參湯,一般用於陽明熱甚,耗氣傷津而脈芤者。

張氏認為白虎加人參湯所主之證,或渴,或煩,或舌幹,亦可用於其人脈數或弦硬;或年過五旬,或在勞心勞力之餘,或其人身形素羸弱,即非汗吐下後,渴而心煩者;產後溫病,其陽明腑熱已實,皆治以白虎加人參湯。

方中人參能益氣生津,可助石膏涼散之力,剔除深入之外邪,故張氏認為白虎加人參湯清熱之力遠勝於白虎湯。

如曾治一人,“患傷寒熱入陽明之府,脈象有力而兼硬,時作譫語,與以大劑白虎湯,俾分數次溫飲下,翌日視之熱已見退,而脈搏轉數,譫語更甚。乃恍然悟會,改投以白虎加人參湯,煎一大劑,分三次徐徐溫飲下,盡劑而愈”。

跟著張錫純前輩學用“白虎湯”

04

跟著張錫純前輩學用“白虎湯”

靈活化裁,變通應用

張氏精研《傷寒論》,擅用白虎湯,能隨症加減,巧為化裁,組成新方,切合病機,進一步擴大了白虎湯的應用範圍。

一、仙露湯

用於寒溫陽明證,表裡俱熱,心中熱,嗜涼水,而不至燥渴,脈象洪滑,而不至甚實,舌苔白厚,或白而微黃,或有時背微惡寒者。

方由生石膏、玄參、連翹、粳米組成。

張氏指出本方為陽明經病之藥,而兼治陽明府病。故於白虎湯方中,以玄參易知母,去甘草,少加連翹,其目的是“欲其輕清之性,善走經絡,以解陽明在經之熱也”。

如治一童子,“年十六。暑日力田於烈日之中,午飯後,陡覺發熱,無汗,煩渴引飲。診其脈,洪而長,知其暑而兼溫也。投以此湯,未盡劑而愈”。

二、清解湯、涼解湯

由薄荷葉、蟬蛻、生石膏、甘草組成。

所不同者,

清解湯中薄荷、蟬衣量重,而石膏量最輕,用於表邪重內熱輕,見治溫病初得,頭疼,周身骨節痠疼,肌膚壯熱,背微惡寒無汗,脈浮滑者;

涼解湯加重石膏,減薄、蟬之用量,用於表邪內熱平均,見表裡俱覺發熱,脈洪而兼浮者。

三、寒解湯

用於溫病初起表裡俱熱,表邪輕而內熱重,見周身壯熱,心中熱而且渴,舌上苔白欲黃,其脈洪滑;或頭猶覺疼,周身猶有拘束之意者。

由生石膏、知母、連翹、蟬蛻組成。

本方所治病雖入陽明,但猶有太陽表邪流連未去。故於白虎湯中去粳米,甘草,加連翹、蟬蛻。方中重用石膏、知母以清胃府之熱;用善於達表之連翹、蟬蛻,引胃中化而欲散之熱,仍還太陽作汗而解。

曾治一人,年三十許。“得溫證,延醫治不效,遷延十餘日。視其脈雖洪而有力,仍兼浮象。問其頭疼乎?曰:然!渴欲飲涼水乎?曰:有時亦飲涼水,然不至燥渴耳。知其為日雖多,而陽明之熱,猶未甚實,太陽之表,猶未盡罷也。投以寒解湯,須臾汗出而愈”。

四、石膏粳米湯

治溫病初得,其脈浮而有力,身體壯熱。並治一切感冒初得,身不惡寒而心中發熱者。

石膏同粳米煎湯,

乘熱飲之,使石膏寒涼之性,隨熱湯發散之力,化為汗液盡達於外也。

五、鎮逆白虎湯

用於傷寒、溫病邪傳胃腑,燥渴身熱,白虎證俱。其人胃氣上逆,心下滿悶者。

方由生石膏、知母、清半夏、竹茹組成。

方中石膏清陽明之熱,知母滋內耗之陰,因其人胃氣上逆,心下脹滿,故於白虎湯中去粳米、甘草,而以半夏、竹茹代之,降氣而不傷正,以助石膏、知母驅邪外出。

六、白虎湯加人參以山藥代粳米湯

治寒溫實熱已入陽明之府,燥渴嗜飲涼水,脈象細數者。

本方在白虎加人參湯基礎上,以山藥易粳米,究其因,山藥能固攝下焦,並最善滋陰。

“白虎湯得此,既祛實火,又清虛熱,內傷外感,須臾同愈。”

七、變通白虎加人參湯

用於痢證夾雜外感,見下痢,或赤,或白,或赤白參半,下重腹疼,周身發熱,服涼藥而熱不休,脈象確有實熱者。

此方即白虎加人參湯,以芍藥代知母、山藥代粳米也。

方中石膏得人參之助,可鼓正氣而驅深陷之邪外散。加以芍藥、甘草以緩急止腹疼,山藥代粳米以滋陰固下。

“曾治一人,年四十二,患白痢,常覺下墜,過午尤甚,心中發熱,間作寒熱。醫者於治痢藥中,重用黃連一兩清之,熱如故,而痢亦不愈。留連兩月,浸至不起。診其脈,洪長有力,亦投以此湯。

為其間作寒熱,加柴胡二錢,一劑熱退痢止,猶間有寒熱之時。再診其脈,仍似有力,而無和緩之致。知其痢久,而津液有傷也,遂去白芍、柴胡,加玄參、知母各六錢,一劑寒熱亦愈”。

八、清盂湯

治瘟疫表裡俱熱,頭面腫疼,其腫或連項及胸。亦治陽毒發斑疹。

由白虎湯去粳米加荷葉、羚羊角、蟬蛻、殭蠶、重樓組成。

本方以白虎湯清洩表裡之熱邪,荷葉解毒逐穢,並引諸藥上行頭面,重樓、羚羊角性涼,清解一切熱毒,蟬蛻、殭蠶既俱表散之功,又俱透邪之力。

“治一人,年二十餘,得瘟疫。三四日間頭面悉腫,其腫處,面板內含黃水,破後且潰爛,身上間有斑點,其脈洪滑而長,舌苔白而微黃。心中煩熱,嗜食涼物。

遂投以清盂湯,方中石膏改用三兩,知母改用八錢,煎汁一大碗,分數次溫飲下。一劑病癒強半。翌日,於方中減去荷葉、蟬蛻,又服一劑痊癒。”

他如坎離互根湯、清疹湯、白虎續命湯等皆由白虎湯衍化而來,用於臨床,得心應手。

注:

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

本文選摘自《石膏的臨床運用》,王軍編著,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2009。4。本公眾號僅用之進行學術交流,若有侵權請聯絡刪除,轉載請註明出處。

封面圖來源於百度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