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莊子:追求幸福高質量,活出自在人生

大部分人過著痛苦而糾結的生活,卻不知道為何如此?你一定聽說過:

人生哪有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

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

任它世間歡與愁,逍遙自在心中有

學莊子:追求幸福高質量,活出自在人生

如果人生的意義是幸福,那麼用什麼衡量一個人的幸福呢?每個人對於幸福的定義可能不一樣,畢竟每個人接受到的教育背景不一樣,觀念可能就截然不同。不過大概可以分為三種人的幸福:

第一種,真小人。這種人一切以自己的利益為中心,把仁義道德放在表面當幌子。實際上,這種人佔大多數。當然,很多人會不承認,因為很多事情都是潛意識表現。就拿天真無邪的小孩子來說,見了好吃的,一般都會據為己有,甚至還可能與兄弟姐妹大打出手。這就表現出人性本利的一面,後來,慢慢接受道德、規則、法律等的洗禮,會慢慢地考慮到別人的感受,因此就穿上了道德的外衣,很多人就這樣過了一輩子。內心為了利益,但是外表還得裝作捨己為人的姿態,以求得人畜無害,得著便宜賣著乖,這樣才能有人和她合作,並且資源向她靠攏,最終目的實現自己的利益。

第二種,真君子?這種人都是從真小人過度而來,也就是後天德化教育把自私徹底壓制住了。但是內心是否糾結,值得每一個人反省。譬如,以孔子、周敦頤、朱熹、王陽明等為代表都屬於真君子,他們的主張還是在於“滅私慾,存天理”這個核心思想範圍內。尤其創立心學的王陽明,讓大眾不明覺厲,因為一世英名,何以短命,值得商榷。隨著時代的發展,資訊逐漸平等化,不像以前那種資訊不對稱,造成很多人執迷不悟。所以說,現在真君子這種人越來越少,但是真的還存在,而且我個人還是非常喜歡這種人,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崇尚和尊重,但是我並不認可,其中滋味耐人尋味。

第三種,真人。這類人是真小人和真君子的一種平衡,需要強調的是,動態平衡,而非靜態。姑且稱為真人。這種人要自私有自私,要道德也確實有實際道德的真性情表現。歷史上,有這樣的人嗎?有。劉邦、曹操、朱元璋等都是這樣的人,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殺伐果斷,毫不留情。同時,如果看到不平之事,同樣會拔刀相助,捨己為人。尤其劉邦和曹操,若非義氣凜然,何以眾望所歸,再看朱元璋,在平民眼裡,朱元璋是個好皇帝。但是,他們自私的一面也是做得淋漓盡致,曹操甚至說:“

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

”。要說,哪種人最灑脫,可能就是這第三種人了,在現實中,美國人文化就是這樣一種文化。

學莊子:追求幸福高質量,活出自在人生

好不誇張地說,這三種人的幸福是雲泥之別,他們分別是三套標準,都各自有自己的幸福觀念。但是我個人認為第三種人比較真實和灑脫。正所謂:“任他世間歡與愁,逍遙自在心中有”,這是一種順其自然與不以為意的人生態度,隨心所欲而不逾矩,即使有些人超越規矩,也功過相抵,最終不站在高維和歷史的角度,誰又能分得清誰對誰錯。

顯而易見,第一種人與第二種人是痛苦而糾結的,利益燻心而殫精竭慮,理想豐滿而壯志難酬。所以蘇軾有感:“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我欲乘風歸去,唯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學莊子:追求幸福高質量,活出自在人生

那麼,我們如何成為第三種人,像他們一樣行雲流水,澎湃瀟灑呢?這種人的鼻祖是莊子,莊子一生沒有被道德束縛,也沒有自私自利,完全是靠著自己的感覺做事,尊重自己的感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同時,李白也是這樣的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有道是,凡外重者必內拙,莊子說“打殘你的道德與物慾,向內求”,依託內在這個標準,無論在外表現什麼形式,都不以為意,這就是真人的境界。

做到“無己、無功、無名”,來者不拒,去留無意。這個世界可能正好相反相成,非以其無私焉,故能成其私。當然,不以私利為追求。但是以自己內心是否自由為依據,是否自私酌情而定。這種人具有獨特的魅力,現實中混得也如魚得水。

你們的身邊一定也不乏這類人。總而言之,他們都是這樣一類人:做自己喜歡的事,為自己而活,做真實的自己。

(此處已新增書籍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