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人極”思想?周敦頤的道德意識,在天人並立的背景下成型

從倫理思想史的發展角度來看,理學倫理學與以往倫理學相比,具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這就是以較為完備的理論形態,凸顯了人的道德意義,鑄就了中國古代倫理思想的盛大氣象。

這是人的道德意識的全面豁醒,是人極的挺立,周敦頤正是以人極的挺立思想和理論闡述,成為統攝諸倫理學派的學宗,成就理學倫理思想的盛大氣象。

周敦頤提出人極的思想,是在天地人並立的這一宏大背景中顯現出來的,人是與天地一樣作為一極而出現的,甚至人極是更為根本的一極,其理論致思處處從天地順化入手,其運思旨歸處處於人處呈現。他在樹立一個頂天立地的人,對於人本身的尊重和挺立是其最終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什麼是“人極”思想?周敦頤的道德意識,在天人並立的背景下成型

以道德意識的挺立來立人極,更體現了其思想的人文關懷和倫理特徵,具體來說,周敦頤關於人極的挺立,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1、以誠為本的道德本體論證挺立道德主體;

2、以中正仁義的人極標準開發德性之動源;

3、以聖人人格的追求完成德性人格的求塑。

1、道德主體的挺立

周敦頤道德主體的挺立在本體層面上的論證,主要透過以誠為本的道德本體論證而完成的。周敦頤在進行道德本體的論證時,在其理論思考中蘊含一邏輯前提,那就是天人合一的理念。只有在這一邏輯前提下,才可能出現天地人並存的邏輯思考。

在“無極而太極”的本體論證中,周敦頤將以往注重實體性本體的視角,轉向一種過程發生機制的思考當中,從中凝鍊抽象共性,這就是“太極”。太極本身作為本體不是實體意義上的、生成論上的而是形上的本體,是邏輯抽象的本體,但這種本體又絕不是“無”。

什麼是“人極”思想?周敦頤的道德意識,在天人並立的背景下成型

由於人與天地合一,所以也必然符合這一本體邏輯致思,在人這裡,太極本體就轉化為“誠本體”。從道德意義上來說,人道符合這種本體“誠”的狀態就是道德的。

一方面,人以這種“誠”為道德根本,另一方面,因為只有“人最秀而靈”,能領悟、把握、朗現這種誠而顯得最為珍貴而受到尊重。透過這種主體意識,尤其是道德主體意識的論證與強化,最終突出了人的特殊性。

在周敦頤這裡,人的特殊性就是透過人的道德意識而發現和完成的,而這種道德意識的發現和展現,也即人的道德主體性的呈現。

這種道德主體性的發現和論證,為人的發現和論證,提供了最為本根的邏輯思考和論證,是人極挺立的邏輯前提,是最為根本的。縱觀宋明理學倫理思想各學派,在他們的理論體現建構中,無不都將此作為理論建構的基石。

什麼是“人極”思想?周敦頤的道德意識,在天人並立的背景下成型

2、德性動源的開發

周敦頤在透過挺立人的道德意識,而挺立人的主體性的同時,也同時開發了德性之動源。在周敦頤的道德理論中,我們從其有關“誠” 本體的論證過程中可以看出,道德的產生、道德的善惡評價首先不是從社會現象的角度闡述的,道德的問題首先不是社會現象問題,而是人的本質屬性的標誌。

這種標誌的樹立是基於天地人宏大背景的考慮,是對天地人共有屬性的一種抽象而加以區別得來的。周敦頤認為凡是符合“誠”之狀態的就是道德上的善,而與此相背離的皆是惡。

在周敦頤看來,聖人以中正仁義為人事道德行事,也就是以誠為本而行事,我們不能簡單的認為聖人,僅僅是中正仁義人極標準的制定者,更為重要的是聖人同時是此標準的體現者。

從根本上來說,從道德意義上來說,符合誠之狀態的“中正”之標準不是制定出來的,是“誠” 本身在人當中具體朗現出來的,正是這種自我朗現才體現出人的高貴。

什麼是“人極”思想?周敦頤的道德意識,在天人並立的背景下成型

當然受華嚴心識理論影響的周敦頤,在認識到這種“誠”本身的完美、純粹至善的同時也意識到這種“誠”,也必須透過不完善,而達致完善的一方面來體現自己,正是在追求達成這種完美的過程成就了人的高貴。

所以,聖人更為重要的是體現以這種 “誠”“中正”為標準行事,孜孜不倦努力向這種標準靠攏。從道德意義上說,這正成就了人對完美德性的無限渴望與追求,在現實中也就成為德性事業的源源不斷的開發動力。

這種動源不是外在的動源,而是人本身德性追求的動源,是一種內在的無限的動源。這樣一種從人本身內在尋找德性動源的思考,與前面人的道德主體的挺立從根本上來說是一致的。

周敦頤非常注重這種從人的自我追求,從德性動源的內在性追求方面去思考人的意義性,非常注重這種過程性,所以在其倫理思想體系中認為“聖人是可修而達致”。

這一方面為德性修養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也指出了修養的目標性,德性動源的這一論證為人之為人的論證,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什麼是“人極”思想?周敦頤的道德意識,在天人並立的背景下成型

3、德性人格的求塑

周敦頤在論證道德主體的挺立、德性動源的開發之後,必然會歸宿到德性人格的求塑上來。因為道不能玄虛,理不能空設,必須要以“德性人格”來體現,在周敦頤看來,聖人正是這一道德人格的具體體現。

周敦頤的聖人人格,就是典型的儒家內聖外王型人格之體現,宋明理學倫理雖然從整體上傾向內聖之思考,但其理論中蘊含外王之關切,在他們的德性人格的追求中也都體現了這一精神。

道德主體的挺立、德性動源的開發、德性人格的求塑是一個完備的道德理論體系,體現了周敦頤理論體系的完備性,更表達了一種哲學立場,一種儒家的、人文的、倫理學的立場。

周敦頤提出立人極的思想是很獨特的,的確,與西方思想注重外在客觀世界的面向不一樣,中國傳統思想的核心問題首先面對的是人本身,是人的安身立命。

孔孟創立的原始儒家因人的價值發現,和人的價值弘揚而獨顯人文意蘊。但這種儒家思想是從人本身出發,從人的內在心性方面去發現人,去挺立人,缺少在更為廣闊的天地之間去凸顯人的意義。

孔子“罕言性與天道”,孟子從惻隱之心建立仁義學說,荀子從仁和禮的角度,來論證人的道德性等等,都體現了這一思路。

什麼是“人極”思想?周敦頤的道德意識,在天人並立的背景下成型

漢儒雖然意識到尋求人的道德性論證的更高根據的緊迫性,但以天人感應的神學形式給出了一種比附式的說明,在這種理論論證與說明一旦遭到現實的質疑時,隨著王官學地位的下降而自然瓦解弱化了理論的感召力,逐漸因合理性的缺失而喪失其地位的合法性。

而周敦頤對於人的重視,從理論上給予了本體論證,從哲學思考上捍衛了理論的系統性和科學性,宋明理學倫理的核心主體仍然是人極的問題,各宗派都有強烈的人本意識,都是為了最終尋求“為人之方”。

無論是張載的氣本派、還是二程朱熹的理本派、還是陸九淵王陽明的心本派其理論的建構框架,基本上是從道德本體的挺立、德性動源的開發、德性人格的達成三個方面立論,終究逃不出周敦頤這一“人極”論的框架,在這種意義上來說,周敦頤人極思想涵蓋宋明理學倫理諸學派的理論體系,是名副其實的學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