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海洋文化的一顆明珠——海族舞

“海族舞”是福建省福清市新厝鎮大澳村漁民獨特的民間文化遺產,俗名“弄九鯉”,歷經數百年的形成和發展,成為福清海洋文化的一顆明珠,被收錄在福清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

然而

海族舞到底是一種

什麼樣的舞蹈呢?

福清海洋文化的一顆明珠——海族舞

window。DATA。videoArr。push({“title”:“僑鄉紀事《福清海族舞》”,“vid”:“w0165c28pmv”,“img”:“http://puui。qpic。cn/vpic/0/w0165c28pmv。png/0”,“desc”:“”})

福清海洋文化的一顆明珠——海族舞

地理位置

一種文化習俗的產生與其所在的地理位置息息相關。

福清海洋文化的一顆明珠——海族舞

大澳村位於福清市新厝鎮最南端,“三鰲”居中,俗名鰲中。鰲中面向興化灣,地居港道要衝,是個天然的良港佳澳,與莆田江口鎮一水相望,語言、民情和莆田相似。由於地緣文化、民情民俗及歷史沿革等諸多因素,該鎮積澱了獨特的鄉土文化。

大澳村的海族舞,就是新厝鎮鄉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其流傳甚廣,主要傳到福莆仙三縣,如江口鎮、湄洲灣地區。

福清海洋文化的一顆明珠——海族舞

海族舞的由來

大澳“海族舞”,雛形最早出自南宋時期。

福清海洋文化的一顆明珠——海族舞

傳說當時一個姓鄭的漁民偶然間捕到一條海豚,這個訊息傳到私塾陳宣的耳裡,他想勸漁民把海豚放生。可是當他趕到現場,海豚已被剖腹。陳宣要求把魚皮留下,並在魚皮內填滿穀物稻草,造了一條海豚魚樣,掛在門前晾乾。

至當年秋季的一個夜間,刮西北風,吹得該海豚發出“噓、噓”響,吵得陳宣不能睡覺。他把“噓、噓”聽作“去、去”,就叫孫子以寧起床出海捕魚。以寧到達目的地,海水正處於退潮,雖然平日裡都是漲潮才出海捕魚,這回他試著出海,結果滿載而歸。

福清海洋文化的一顆明珠——海族舞

之後陳宣家天天早出海,斬獲頗豐,最後發了財,就把功勞歸於海豚。這個秘密隨後被傳開,漁民們都學著做魚樣,有的魚皮不好剝,就素性用麻布縫製魚樣掛在門前,結果各漁家也都豐收了。

福清海洋文化的一顆明珠——海族舞

大家都覺得魚樣有靈性,是吉祥物。聰明的漁民以寧就用竹篾、麻布等材料,紮成魚樣,裝上柄,塗上顏料,內部點上蠟燭。當時魚樣有河豚、黃瓜魚、鱸魚、馬鮫魚、鯧魚、春鯉、墨魚、鯛魚、鰳魚等九種,故名為“弄九鯉”。後逐漸創新,增加龍、鰲魚等共計29種魚類。

福清海洋文化的一顆明珠——海族舞

福清海洋文化的一顆明珠——海族舞

今天的海族舞

“海族舞”的表演花樣有10種,分別有“蜈蚣爬”“三財四箭”“六耳”“四朵花”等花樣舞步。出場順序一般是彩旗、雙燈、龍珠、龍、鰲、魚、蝦、烏賊等魚類,斷後為鑼鼓。

福清海洋文化的一顆明珠——海族舞

福清海洋文化的一顆明珠——海族舞

它根據閩臺沿海民間傳說編演的踏街遊行形式,製作時多用竹篾、白綢布或棉紙紮制外形,還要用彩筆勾畫,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每年春節、元宵節期間,海族舞群就點起篝火,擎著魚樣,繞著火堆,跑火圈,以此增添節日的氣氛,祈求漁業豐收,合境平安!

福清海洋文化的一顆明珠——海族舞

由於社會歷史變化的原因,“海族舞”曾一度消失。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越來越成為社會共識,在上級領導的重視和村委的大力支援下,大澳村積極響應政府伏季休漁政策,保護瀕臨滅絕的魚類。廣大漁民同心協力,重興“海族舞”,使這一獨特的體現福清海洋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傳承和發揚。

正所謂——

戰鼓催春春日麗,龍燈進境境吉利。

上元天宮賜福祉,鰲中文藝獻特技。

會族魚蝦龍為首,海豚兒性衝浪頭。

馬鮫白力隨後跟,烏賊放泡吐黑煙。

松香噴起高潮掀,雙珠舞動龍鰲搶。

魚躍蝦跳多好瞧。彩花鳴炮慶元宵。

福清海洋文化的一顆明珠——海族舞

—END—

圖片:陳笑

編輯:張雅楠

福清市文化體育和旅遊局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