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書體的演 變

中國的漢字發展成今天我們所寫的樣式歷經了1700多年的時間。但我們最先學習的一筆一劃的楷書字型卻是最後確立的。今天就帶大家走進歷史的軌跡,看看書體的演變過程。

window。DATA。videoArr。push({“title”:“漢字字型演變”,“vid”:“p3143erx9nr”,“img”:“http://puui。qpic。cn/vpic/0/p3143erx9nr。png/0”,“desc”:“漢字字型演變”})

▲漫談書體演變

漢字書體的演 變

“春”字演變總表

從倉頡造字到甲骨文

相傳是黃帝的史官倉頡見鳥獸蹄跡受到啟發而造字,現實中商朝占卜師們將占卜出的卜辭資訊契刻於龜甲之上。甲骨文就此形成。甲骨文是更趨向於符號化的文字。我們以“春”字為例。

漢字書體的演 變

甲骨文 “春”字(2個寫法)

甲骨文的“春”字是由“日”、“草”、“屯”三部分組成,象徵日頭照在土地上,長出新草來,寓意春回大地。這也是最早的“春”字寫法。

青銅器上的銘文「金文」

漢字書體的演 變

金文 “春”

金文的“春”字由“日”、“草”、“屯”組成,但位置分佈有變化,這是為了配合金文獨特的澆鑄。

金文又稱鐘鼎文,顧名思義就是利用範鑄技術做於青銅器之上的文字。青銅器自夏朝始用,西周時期達到頂峰,主要用做祭祀的器具。而金文的書體變化也隨著青銅器製作工藝的不斷更新而日漸規整,並在春秋時期形成各種銘文流派,以楚國的鳥蟲書體態最為婀娜多姿。

漢字書體的演 變

鳥蟲書 楚國《王子午鼎》銘文拓片

石鼓文「秦國籀文」

漢字書體的演 變

籀文 “春”

隨著戰國時期禮樂制度的崩塌,金文逐漸退居二線。這時東周眾多諸侯國都有了自己的文字。而秦國始終以西周籀文作為正體,所以西周的文字書法經由秦國得以延續。而《石鼓文》正是秦靈公時期的代表作。籀文也就是大篆的前身。

漢字書體的演 變

石鼓文

書同文「秦朝小篆」

漢字書體的演 變

篆書 “春”

大篆的“春”與小篆的“春”寫法差不多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最大的貢獻之一就是書同文,將諸國文字統一成為小篆字型。小篆之稱是對比於統一前秦國的大篆而論的。同時秦朝還有另外八種書體,成為“秦書八體”。

八體中,大篆、小篆、刻符(書刻符節)、蟲書(書寫信幡)、摹印(用於刻印)、署書(題寫門榜匾額)、殳(shū)書(鐫刻兵器)屬篆類書體,用於不同場合,只是寫法稍異。還有一種隸書是篆書的俗寫體。

漢字書體的演 變

泰山石刻拓片

六百年的官方文字「隸書」

漢字書體的演 變

隸書 “春”

秦朝只統治了中原大地短短16年,劉氏漢家王朝在風雨飄搖中接手了龐大的帝國。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曾經秦朝書吏們用於快捷簡便的篆書俗寫體——隸書,如今堂而皇之地登上了歷史的舞臺,成為官方書體,這C位一站就是近六百年。從不起眼的“粗使丫鬟熬”到了“正宮娘娘”。

漢字書體的演 變

東漢《乙瑛碑》、東漢《曹全碑》

七百年的文字江湖「草書 行書 楷書」

在隸書統治的六七百年時間裡,書體的江湖卻從未沉寂過。可以說當今我們常見的幾種書體都是在這段時間發展出來的。

漢字書體的演 變

草書 “春”

草 書

草書,又分為章草、今草、狂草。章草主要出現在漢代,其特點是“鉤鎖連環”,簡單地說就是連筆只限於單個字型,字與字之間相互獨立。而且幾乎每個字的收筆都帶有隸書的筆意。

漢字書體的演 變

章草 天下第一帖 西晉 陸機 章草《平復帖》

今草的寫法比章草要簡易,字與字之間開始有牽連映帶,書寫速度更快。王羲之的草書就是典型的今草。

漢字書體的演 變

今草 東晉 王羲之《初月帖》

狂草出現的比較晚,大約在唐朝時達到鼎盛。代表人物就是唐朝的張旭和懷素。狂草的特點簡單說就是一筆多字,一筆將幾個字串寫下來,字與字之間似斷非斷,筆意相連。而判斷是今草還是狂草最簡便的辦法就是——是否一眼能識別出書寫內容,不能就是狂草。

漢字書體的演 變

狂草 唐 張旭《草書四帖》

行 書

漢字書體的演 變

行書 “春”

行書是一種居於草書、楷書之間的書體,古人最初稱之為行狎(xiá)書。“行”,代表筆勢流動連屬,“狎”代表形態不如正體字莊重,所以也稱為“正書之小偽”。行書相對於隸書、楷書寫法更便捷,相對於草書內容更好辨認。

歷史上第一位行書名家出現在東漢中後期,其有兩位著名的學生鍾繇和胡昭。兩人的書體被稱為“胡書肥,鍾書瘦”。這兩個人一個是魏國丞相,一個是隱居名士。他倆的社會影響力使得當時計程車大夫階層爭相效法其書體,從而推動了行書的發展。

但對行書貢獻最大的還要屬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王羲之的《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而王獻之的行書比其父的筆勢更為流暢、婉轉。

漢字書體的演 變

天下第一行書 王羲之《蘭亭序》

漢字書體的演 變

王獻之《十二月帖》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混亂而又偉大的時期。整個中國都忙著政權更迭,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但亂世出英雄,正是這樣的紛亂複雜的社會形態才有了不同文化的大融合,這時候不僅有隸書、草書、行書,楷書也是在這個時期粉墨登場的。

晉起唐興「楷書登場」

漢字書體的演 變

楷書 “春”

魏晉是楷書的形成期,曹魏的鐘繇和東晉的王羲之分別代表了楷書發展的兩個階段。鍾繇的楷書還帶有明顯的隸書筆意,而王羲之的楷書寫法則更為整肅,剔除了隸意,與後來唐代楷書基本無異。

漢字書體的演 變

鍾繇《賀捷表》

漢字書體的演 變

王羲之《東方朔畫贊》

到了晉代,楷書已經取代隸書成為官方書體。日常書寫都用楷書,但在書刻碑誌上還是沿用隸書。而到了南北朝時期碑刻也改用楷書,尤其以北魏的碑刻尤為突出,是後世所推崇的“魏碑”。

漢字書體的演 變

魏碑《始平公造像記》

唐朝是楷書的興盛時期,名家輩出,寫法完備,風格多樣。初唐楷書勁健多姿,中唐楷書體態寬博豐腴,晚唐楷書力主瘦挺。這也正映照了大唐王朝由盛轉衰的凋敝之象。

漢字書體的演 變

歐陽詢《九成宮》

盛唐書家徐浩評價:虞得其筋,褚得其肉,歐得其骨。

漢字書體的演 變

虞世南《孔子廟》

盛唐書家徐浩評價:虞得其筋,褚得其肉,歐得其骨。

漢字書體的演 變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

盛唐書家徐浩評價:虞得其筋,褚得其肉,歐得其骨。

漢字書體的演 變

顏真卿《顏家廟碑》 “顏筋柳骨”之筋

漢字書體的演 變

柳公權《玄秘塔碑》 “顏筋柳骨”之骨

至此,以楷書成熟為標誌,漢字形體結構基本演變完成。在後面的朝代,除失傳的甲骨文外,其餘書體也並未退出歷史舞臺,而是以各位多樣的形式姿態出現。將簡單的文字書寫昇華成為了一門專業的藝術——書法藝術。

這門藝術從古至今一直促進著中國文字的傳承與發展,也因為這門藝術,中國的漢字得以更好的儲存流傳下來。書法藝術有別於世界其他藝術,它是屬於中國的獨特藝術,鐫刻著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烙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書法藝術一直就在用相容幷蓄的態度迎接、融合著世界藝術元素,這也是當今書法藝術不斷探索的前行之路。

藝術生活化 生活藝術化

路易森林

讓藝術走進大眾生活

讓文化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