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故宮選出了這130餘件文物

何以中國?故宮選出了這130餘件文物

◆ ◆ ◆ ◆ ◆

“中國”的稱謂從何而來?為什麼我們的國家叫做“中國”?

2月14日,2022北京冬奧會新聞中心組織百餘位中外記者探訪故宮博物院,在全國30家博物館精選出來的130餘件文物中讀懂中國。

這130餘件珍貴文物,上起石器時代,下至清代,包括石器、陶瓷、玉器、青銅器、金銀器、書畫、古籍善本、印章等類別,包含何尊、長信宮燈、藏文《四部醫典》等聲名遠播的國寶重器。展覽將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視作一條大河,以“源”“流”“匯”三個單元,展現中華文明的魅力。

“何以中國”展將展出至5月4日,有興趣的讀者可至故宮文華殿實地觀展哦!

“源”水之本也

ZHONG GUO

阝 勹

廴 匚

在億萬年演化而成的神州大地上,在與自然萬物頻繁互動中,先民們將對世界的觀察、對族群的體認,化金木水土為各式美器,百業俱興,生作始焉,中華之魂由是發軔。

至春秋戰國之際,生產力鉅變,生產關係鼎革,歷史風雲際會,學說百家勃興,空前的思想激盪與制度探索由此展開。以人為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強不息、和而不同、天下為公的民族性格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制度建構,由是奠基!

1、何尊(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

▼尺寸:尊高38。8釐米,口徑28。8釐米,重14。6公斤

何以中國?故宮選出了這130餘件文物

何尊是西周早期貴族“何”鑄造的一件祭祀先祖的青銅禮器,腹底12行122字的銘文中蘊藏著極為重要的歷史資訊。何尊是已知西周初年第一件有記年銘文的銅器,其銘文記載了周成王五年營建東都洛邑的史實,與《尚書》中《洛誥》《召誥》等歷史文獻完全吻合,起到了證實、補史的作用,為西周歷史的研究和青銅器的斷代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而已知“中”“國”二字作為一個片語也最早見於這篇銘文中的“宅茲中國”。

2、紅山文化玉龍(故宮博物院藏)

▼尺寸:高25。5釐米,寬21。8釐米,曲長60釐米

何以中國?故宮選出了這130餘件文物

紅山文化中“龍”的形象是對多種動物形象的神化,反映出先民思想觀念的變革,是史前宗教祭祀發展到一定高度的產物。在紅山文化中,牛河梁遺址及周邊出土的玉雕龍數量較多,這與牛河梁大型祭祀遺址群不無關係,玉龍應是史前巫師溝通神靈的重要工具。此後,龍的形象也逐漸成為權力地位的象徵。

這件玉龍簡約、神秘,是目前所見同類器中最大的一件。它是史前紅山人的神靈崇拜物,也是中華龍文化文明的源泉之一。

3、玉琮(浙江省博物館藏)

▼尺寸:通高9。9釐米,射口直徑8。4釐米

何以中國?故宮選出了這130餘件文物

琮是新石器時代重要禮器。這件玉琮玉質受沁,呈雞骨白色;截面略呈圓角方形,中間對鑽孔,孔壁打磨光滑,器壁較薄;四角琢刻神人獸面紋,紋飾組合為神人—獸面—神人,神人額上飾二組平行弦紋帶,面部刻劃重圈眼,寬扁鼻。這種相對抽象的人獸組合形象,是良渚文化玉琮紋飾的基本特徵。

關於琮的用途與造型,最初可能多作為手鐲佩戴,因而整體呈圓柱形;而後外圈逐漸不再加工成圓形,琮呈現出外方內圓的造型;之後器身高度不斷增加,並逐漸發展成細高的多節造型,其佩戴功能也日趨弱化,最終演變成禮器。

4、良渚文化玉璧(故宮博物院藏)

▼尺寸:外徑22。1釐米,內徑4。2釐米

何以中國?故宮選出了這130餘件文物

玉璧在中國古代玉文化中一直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古人認為其象徵上天,是祭祀禮儀的關鍵用器,即所謂的“蒼璧禮天”。玉璧也被視為重要的瑞器,即祥瑞之器。

5、帶藤條骨耜(浙江省博物館藏)

▼尺寸:縱18。4釐米,刃寬9。8釐米

何以中國?故宮選出了這130餘件文物

河姆渡文化分佈在杭州灣南岸的寧紹平原和舟山群島,其發現被認為是我國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

骨耜是河姆渡人最主要的農具,採用鹿、水牛等偶蹄類哺乳動物的肩胛骨鑿磨而成。這件骨耜上端柄部厚而窄,截面略成方形,肩臼處鑿有橫穿方銎,橫銎外部殘留16圈藤條及被藤條緊縛的木柄末端;下端刃部薄而寬,可見方向不一的摩擦痕。這件骨耜是迄今為止國內考古發現的唯一一件儲存完整、帶有藤條捆綁木柄的史前骨耜,是河姆渡文化農業發展水平的縮影。

6、長信宮燈(河北博物院藏)

▼尺寸:高48釐米

何以中國?故宮選出了這130餘件文物

長信宮燈出土於竇綰墓,因燈上有銘文“長信”字樣,故得名。燈的材質為銅質鎏金,造型為一名跪坐執燈的年輕宮女,由頭部、身軀、右臂、燈座、燈盤、燈罩六個部分組成。執燈宮女神態安然,左手執燈,右臂上揚,袖口自然下垂。燈盤、燈罩可隨意轉動開合調節照射方向。燈盤的銅釺可以用來插燈燭,燈燭點燃後,嫋嫋青煙順著宮女的袖管進入體內,從而起到保持室內清潔的作用。此外,宮女的頭部、袖管、燈盤等部位都可拆卸,方便清潔。

“流”集多源之水

ZHONG GUO

阝 勹

廴 匚

在漫長的歲月中,在域內各民族間的一次次水乳交融裡,中華民族的範疇不斷髮展與豐富。在與域外文明的一次次輝映互鑑下,世界認識了中國,中國也傾聽了世界。在與自然萬物的一次次對話互動中,中華民族不斷更新對宇宙的認知、調整與環境的關係,凝練出天、地、人合一的東方智慧。

1、牛虎銅案(雲南省博物館藏)

▼尺寸:高43。0釐米,長76。0釐米,寬36。0釐米

何以中國?故宮選出了這130餘件文物

“虎噬牛”是滇文化裡的常見題材,虎象徵權威與力量,牛象徵財富與生命。這件“牛虎銅案”為雲南李家山遺址出土的青銅器之一,是在祭祀活動中盛放獻祭牲畜的,造型、功能均與中原地區的四足案俎類似。銅案以大瘤牛的脊背為案面,後有老虎攀噬,下有小牛新生,自然界的弱肉強食、生生不息得以瞬間體現。古滇族器物的自然主義裝飾,與北方草原遊牧民族器物上更為風格化的動物母題,形成鮮明對比。

古滇族沒有文字,而李家山出土的青銅器以一種前所未見的方式,把當時滇人的社會生活真實、清晰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2、“晉歸義羌侯”金印(甘肅省博物館藏)

▼尺寸:高3。0釐米,邊長2。3釐米

何以中國?故宮選出了這130餘件文物

印為金質,駝鈕。陰文小篆“晉歸義羌侯”五字,字型方正,佈局嚴謹,筆畫平直,呈現典型的晉代官印文字風格。

氐、羌是生活在今甘肅、青海、四川等地區的古老民族,部落內由王、侯、相統領。從漢武帝開河西、置武都,到魏晉時期,氐、羌族首領多受中央王朝的拜封。目前存世的魏晉時期氐、羌族下級官吏的印章有一定數量,而王侯印章較少,金印更是極為罕見。

3、八思巴文虎符圓牌(甘肅省博物館藏)

▼尺寸:通高18。0釐米,直徑11。7釐米

何以中國?故宮選出了這130餘件文物

圓牌為鐵質,兩面鑲嵌凸起的八思巴文正體字五行,字為銀質,一正一背,正面從左至右讀,漢語譯為:“長生天氣力裡,皇帝聖旨,不從者治罪” ,字型端莊秀麗。符趺兩面均飾淺浮雕伏虎紋,虎面正向,毛髮沖天,額上似有一大二小3顆寶珠,前爪抱於胸前,虎身隱而不現。背面文字是正面文字的反體。牌上有繫繩的圓環。八思巴文虎符圓牌反映了元朝建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事實,也為後人研究元代政治、軍事和社會文化提供了實物資料。

此類圓牌又稱“圓符”,現存實物均為鐵質,鑲嵌文字有金、銀之別,以所嵌文字的金、銀材質區分等級。《元史 兵志》記載:“遇軍事之急,則又以金字圓符為信,銀字次之。”

4、胡人吃餅騎駝俑(山西博物院藏)

▼尺寸:高37。0釐米,長30。0釐米

何以中國?故宮選出了這130餘件文物

駱駝背上馱著沉重的皮囊,裝滿了成卷的絲綢與布帛。一位短髮“胡兒”坐在高高的駝背上,拿著一餅正在啃食,彷彿在長途旅行中享受難得的休憩間歇。這件生動的陶俑出自隋代斛(音胡)律徹墓。斛律部是漠北高車六大部落之一,以部落名為姓,北魏時歸附,遷居至山西北部。大家耳熟能詳的北朝民歌《敕勒歌》就是由斛律徹的曾祖父斛律金最先唱出而被史書記錄的。斛律家世代出武將,地位顯赫,歷經北魏到隋朝,已經完全融入到了中華民族大熔爐中。從這件俑上,我們看到了絲綢之路上各民族貿易往來、和諧共處的社會一面。

5、五嶽紋方鏡(故宮博物院藏)

▼尺寸:邊長12。3釐米

何以中國?故宮選出了這130餘件文物

方形。鈕及鈕座呈山形,峰為鏡鈕,如同中嶽。又以鈕為中心,上、下、左、右各出一山形圖案,向外呈放射狀分佈,如同四嶽,山間飾以松樹、飛禽或走獸。四嶽之間以遠山近水、水鳥植被的圖案相連,構成一幅群山環繞、生機盎然的景象,也體現出唐人在享受太平盛世之時,對山川草木傾注的深厚情感。

“匯”攏萬流於一處 成百川之淵藪

ZHONG GUO

阝 勹

廴 匚

從孔夫子文從周禮,到乾隆帝賜器十供,兩千年儒風浩蕩。從顏真卿筆鋒雄健,刻家門風骨;到土爾扈特歸途萬里,念鄉土情深。尊仁重禮、敬道崇義、家國一體觀念,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血脈之中。

四大發明,耕作蠶織,制瓷鑄鐵,建築園林,茶葉醫藥,天文地理……各項科學技術成就,無不凝聚著中華民族盡精微以求新知、致廣大以惠億民的探索精神。

五千年中國智慧,文脈綿延,詩墨猶香。銀鉤互動,刻千秋經義。石壁靡塵,存萬世之師。禮序乾坤,樂和天地,文華盡匯,乃成《四庫》。

這些由人民創造、為人民享有、被人民傳承的精神、技藝與經典,不僅是中華文明的燦爛瑰寶,也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1、三聖像(孔子博物館)

▼尺寸:縱142釐米,橫76釐米

何以中國?故宮選出了這130餘件文物

三聖像,明代絹本水墨,孔府舊藏。圖繪“至聖”孔子、“復聖”顏子、“宗聖”曾子三位聖賢。畫面中間長者為孔子,頭戴禮冠,身穿玄衣,弟子顏回侍立左側,弟子曾參侍立右側。二人均頭束巾幘,著交領大袖長衣。背襯松柏,結合《論語》:“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暗喻君子之德。

三人衣服上以蠅頭小楷滿書《論語》,因字跡微小,只有走近仔細觀賞方可發現,令人驚歎叫絕。整件畫作立意獨特,巧妙地將書法、繪畫藝術與儒家經典結合在一起,別具風格。

2、顏氏家廟碑(拓片,西安碑林博物館)

▼尺寸:縱338釐米,橫156釐米

何以中國?故宮選出了這130餘件文物

此碑是顏真卿為顏氏家族建立家廟所立。依唐朝制度,顏真卿以太子少師的身份可以立家廟,祭祀高祖顏思魯、曾祖顏勤禮、祖父顏昭甫、父親顏惟貞四代。碑陽刻顏氏來源,歷代名人與顏真卿父祖、兄弟等眾人的姓名與官職。碑陰記顏氏祖宅改堂為廟室神廚之事。碑文由顏真卿親自撰文與書寫,為其後期書法代表作之一,對研究顏真卿家族與唐代家廟制度有重要意義。

顏真卿秉性正直,以義烈名於時。此碑文記述了顏氏祖先的“德行、書翰、文章、學識”等內容,“皆所以發揮祖德,敷演家聲”,是中華民族傳統追養繼孝、敬亡事存、收族報本之禮意體現,亦具有安邦定國之意。

3、金甌永固杯(故宮博物院藏)

▼尺寸:高12。5釐米,口徑8釐米

何以中國?故宮選出了這130餘件文物

金甌永固杯以黃金鑄就,龍耳、象足,杯身鏨刻纏枝花卉圖案並鑲嵌紅、藍寶石及珍珠等。杯沿兩側相對鑄刻篆書“金甌永固”四字及“乾隆年制”款。此杯造型規整,裝飾華麗,集多種貴重材質於一體。

從雍正年間開始,金甌永固杯作為清代皇帝在每年元旦子時舉行“開筆儀式”時的專用酒杯,有著“願政通人和,祈江山永固”的寓意。這一樽小小的酒杯,像是見證著紫禁城的新年祈願,承載著時和歲豐的祝願,亦是皇帝對家國天下的一份擔當。

4、五代後蜀殘石經(四川博物院)

▼尺寸:殘長40釐米,殘寬21。5釐米,高7釐米

何以中國?故宮選出了這130餘件文物

中國古代官方在碑石上刊刻的官定儒家經書,被稱為儒家“石經”,是供士子學習和校寫經書所依據的標準文字,對於規範文字、推廣教育有重要作用。後蜀石經是中國曆代石經中費時最長、規模最大的一種,共刊刻了包含《孟子》在內的儒家十三部經典,其既刻經文,又刻註文,經注並行,且校刻精確,體例嚴整,長期為學林所寶,對儒學“十三經”的正式定型和對儒家經典“文獻典範”的形成有極重要的影響。

5、紀昀 楷書欽定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卷

(經部卷)

(故宮博物院藏)

▼尺寸:縱28釐米 橫398釐米

何以中國?故宮選出了這130餘件文物

《欽定四庫全書》為清乾隆朝大型官修叢書,由紀昀等人依詔編纂。全書內容浩瀚,分經、史、子、集四部,部內設類、類下有屬,幾乎囊括歷代所有重要典籍。經部收錄儒家經典,史部集聚歷朝史書,子部採擷諸子百家之學,集部薈萃詩文詞曲歌賦。“四部各依春、夏、秋、冬四色”裝潢,以便檢閱,後共抄七部,分藏南、北七閣。《欽定四庫全書》全面梳理中華傳統文化經典,鮮明呈現我國古典文獻體系,雖部分文獻於編修時遭遇刪改、抽毀或全毀,但全書依然規模宏大,幾乎所有學科領域都能從中尋得源流,可謂中國古典文化整合之作。

欽定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共四卷,經、史、子、集四部各一,本卷為紀昀手書經部目錄卷。

“何以中國”,實為中華民族之永恆命題。

今天,面對百年未有之變局,值此民族復興的關鍵時期,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交匯點上,我輩更當以史為鑑、開創未來、埋頭苦幹、勇毅前行,為後世中華子孫,留下“何以中國”的時代答案。

當後人回望我們的事業時,希望能一如我們凝視前人的成就一樣,滿懷自豪地說出:“這,就是中國!”

何以中國?故宮選出了這130餘件文物

END

編輯丨馬小閒

圖片丨故宮博物院

小編碼字不容易

喜歡就請點個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