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村莊的長度、溫度、力度

一個村莊的長度、溫度、力度

關注聞藝金沙純文學文化美刊

一個村莊的長度、溫度、力度

文〡黃曉春

一個村莊的長度、溫度、力度

柘蕩安置區新貌

我在開發區工作轉眼已近20年。金壇東部從地廣人稀到車水馬龍,從零星的村落到林立的高樓;東部新城破繭成蝶,宜業宜居,成為金壇城市建設的靚麗名片。

目睹20年之變遷,心生感慨。現在的我們,是否還能記起當年的那些村落?那些鄉村往事?接到美麗鄉村採寫任務,我選擇了開發區東北部東城街道柘蕩村。

一個村莊的長度、溫度、力度

柘蕩安置區新貌

到柘蕩村王金富書記熱情接待了我。向他了解村子相關情況。

王書記是當方土地,在此工作十餘年。

對村莊的變遷、人文了如指掌。

柘蕩村是由原來的三村、東村、大柘蕩、小柘蕩、北渚蕩漁場數次合併而來,現在村子有11。6平方公里,還有田地7000多畝。自然村大部分已拆遷,村民遷居新建小區,村委已從農村管理走向社群管理。

一個村莊的長度、溫度、力度

北渚蕩遺址

柘蕩村不僅“談莊秧歌燈”聞名於外,還有多處歷史遺蹟。王書記帶著我到原東村小學參觀了明代石馬,又去看了北渚蕩遺址。對這個村莊深厚的人文歷史,我有一種震憾,有記錄的衝動。就我所知金壇現有的村莊中柘蕩是獨特的,有歷史、有文物、有故事,豐滿而立體。

一個村莊的長度、溫度、力度

談莊秧歌隊

先說說談莊秧歌燈。談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漢,劉邦封堂兄劉賈為荊王,荊王的都城就在柘蕩的荊港、談莊、後莊一帶。“七國之亂”後,承襲荊王的劉武以荊國為姓。後漢武帝劉徹賜劉武的孫子

荊譚(是否為“金壇”名稱的由來,有待考證)

良田萬畝,在荊王的故地建造府地,名“譚莊”。後來,“譚莊”由諧音被訛稱為“談莊”。

“談莊秧歌燈”則源於明朝末年。當地農民喜唱山歌和民謠,秧歌便是農民們在插秧季節一邊勞作一邊演唱的民歌。咸豐十年春,太平軍攻克金壇城,在城內戴王府前搭臺慶祝表演,其中就有“談莊秧歌燈”。現戴王府內的牆壁和房樑上,至今仍清晰可見與“談莊秧歌燈”表演相關的彩繪圖案。自太平天國後,“談莊秧歌燈”活動沉寂了。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由當地藝人陳全寶和祁鎖慶發起,秧歌燈活動又在談莊興起,始稱為“談莊舞秧燈”,又叫作“談莊秧歌燈”。

到現在“談莊秧歌燈”已歷六代,2007年3月,

“談莊秧歌燈”被列為江蘇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第五代代表人物湯金龍被江蘇省文化廳確定為首批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代表性傳承人。現在談莊秧歌隊還經常到各地開展表演活動。

一個村莊的長度、溫度、力度

東村石馬

再說原東村小學內的石馬,經考證乃明於湛墓前神道石刻。於湛(1480-1555),字瑩中,明正德六年進士,官至鄖陽巡撫。是主政一方的封疆大吏,官聲頗佳。明朝嘉靖三十四年,於湛病逝,終年74歲。朝廷賜祭葬如例二品葬於東村。於墓佔地十八餘畝,封土墓群園林呈長方形,東西長三百米,南北長四百米(於家後人稱於家大墳窩)。於湛墓遺址在東村,說明東村一帶明朝時已是於家的產業。

於湛其子於業(明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其孫於文熙、于孔兼兄弟(明萬曆八年進士)。祖孫三代進士,也是金壇科考佳話。

東村南還有一處北渚蕩遺址,高約1。5米左右,面積約1。5萬平方米,1973年發現,經考古挖掘,出土石犁、石錛、石鑿、石箭頭、陶釜、陶罐等文物,屬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遺址,距今約5000年。

遺址1986年被金壇縣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看到北渚蕩遺址我忽然想到

金沙八景中北渚蓮舟

(注:金沙八景:烏龍疊翠、南洲漁笛、白龍澄碧、漫塘春水、北渚蓮舟、洮湖夜月、四平夕照、三峰曉雲)。此景應該說的北渚蕩,我們可以想見風吹蓮動,盪舟荷塘的景象。“遙聞香氣息,秋煙北渚浮。”文人雅士把酒吟唱,在北渚蕩留下許多美麗的詩篇。

一個村莊的長度、溫度、力度

柘蕩安置區幼兒園

現在的柘蕩村所屬的幾個自然村,大多安置在東方新都紫荊苑。新的樓群、新的設施、新的環境,村民完成了向市民的過渡。走在整潔、美麗花園般的安置小區,相遇一張張幸福的笑臉。有一種感動,也有一種責任。因為發展需要一個個自然村落被動遷,但村莊的歷史與文化,需要我們去傳承、保留。那是我們的根、那是我們的鄉愁。

文化的傳承與經濟發展相輔相成,一個村莊越有長度,越有溫度,發展也越有力度。

一個村莊的長度、溫度、力度

安置區孩子幸福的笑臉

組稿:江一編輯:藍色畫面

微訊號:

聞藝金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