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雜湊:如何修行解脫道?

馬雜湊:如何修行解脫道?

對話五十四

年長的紳士安德拉·潘迪特,就喀雅堪塔對不二論的闡釋有些疑問。他在一些書裡發現梵離於異種間分別(sajatiya bheda)、同種內分別(vijatiya)和內分別(swagata bheda)這些條件在幻變說中成立,但在轉變說中不成立。在轉變說中,內分別是必然存在的。

[即Vasistha Ganapati Muni(1878-1936) 梵文學者。被稱為“喉有詩歌者”(Kavya kantha) 、“聖父”(Nayana),因苦行被稱為Ganapati Muni。1907年在尊者獨坐的山洞中,請尊者激發靈熱(tapas,體內熱力。一則能消除病業,二能啟動海底輪的拙火)。尊者回答:“若觀察‘我’念之源,心靈則被彼處吸引,彼即靈熱。持誦咒語時,若觀察咒語音聲之源,心靈則被彼處吸引,彼即靈熱。”學者即皈依馬雜湊為上師,並宣稱尊者將成為馬雜湊(Maharshi,梵文指大智仙)和薄伽梵(Bhagavan,世尊)。他還寫下《拉瑪那之歌》來解釋尊者的教授。]

[sajatiya bheda:異種間分別,不同物種之間的差異,如馬和牛;同種內分別(vijatiya),指同個物種間不同種類的區別,如棕馬與黑馬的區別;內分別(swagata bheda),指一個物體其不同構成要素間的差別,如同一匹馬的馬腳和馬耳。]

[ Vivarta vada:不二論吠檀多的世界觀。喬荼波陀和商羯羅都認為只有梵是唯一的,它透過無明(avidya)或摩耶(maya)幻現出了現象世界,其實世界並非真實存在。人們看到的現象世界只是一種幻相,猶如把繩誤認為蛇,只是由錯誤的認識造成的。(孫晶《印度吠檀多哲學的梵我觀與朱子理學之比較》)]

[ Parinama vada:此說認為宇宙的太初之時僅有唯一的精神存在,此後它自己發展,從而萬物生起。]

尊者:

指出達克希那穆提並沒有給過此類教授。他並沒有說梵與沙克提有關還是無關。他所有的教授,就只是沉默;而弟子們的疑惑則洗清了。這意味著並沒什麼需要被學習、被討論、被總結。每個人都知道“我是”。而迷惑處在於認為“我”是色身。因為“我”是從究竟中升起,又令智識升起。在智識中,“我”展現成色身的大小和形狀,na medhaya的意思是梵不可被智識所理解。

梵 ->“我-我”(aham) ->智識。

這樣的智識如何能穿過“我”找到梵呢?這是不可能的。還是要消除認為“我”即色身的錯誤概念,發現念頭是對誰升起的。若當前的“我-念”消失了,探索也就完成了。留下的只是純粹的自性。比較一下沉睡和清醒狀態:差別和色身都只在清醒中才有。在沉睡中,自性還在而無有對色身或對世界的覺知。那是幸福遍行之地。

[Buddhi:非佛教中的術語bodhi菩提。]

天啟教言(Sruti vakya)所謂“我即梵”(Aham Brahmasimi)是和識心的狀態,而不是其模式有關。人不能僅依靠持續持誦咒語而成梵。這意味著梵並不在別處。它是你的自性。找出自性,也就找到了梵。不要認為梵在遠方又試圖找到它。

潘先生注意到念頭太牢固了,而“我(aham)”不可被觸及。

尊者:

專念於梵(Brahma-akara-vritti)有助於把識心從所有別的念頭上轉開。或者需要做一些練習,或者要去親近智者。智者已馴服識心,安住於平靜中。他的臨在有助於將這樣的狀態帶給他人。否則,尋求親近智者就毫無意義了。

“我是色身(Deho aham)”是侷限,是一切自私自利行為和渴望的根源。

“我是梵(Brahma aham)”則超越侷限,意味著關懷、慈善、愛等等,是賢良而神聖的。

諾: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解脫道呢?

[Grihasta:婆羅門四行期第二期,指成婚育子期。]

尊者:

你為何認為自己是居士?如果你像雲遊僧那樣出家,同樣的念頭(即你是雲遊僧)一樣會困擾你。無論你繼續做居士,還是棄家走進森林,你的識心總在困擾你。自我是一切念頭的源頭。自我創造了色身和世界,並讓你自認是居士。如果你選擇棄世,識心只會把居士的念頭換成了雲遊僧的念頭,把居家的環境換成了森林而已,而識心的障礙還在那裡。甚至在新的環境裡會更多。改變環境並無幫助。識心才是障礙。無論是居家還是在森林,都必須要降服識心。如果你能在森林裡做到這點,在家裡又為何不能呢?所以為什麼要改變環境呢?無論在什麼環境,你當下就可以用功。

環境從不會如你所願地離開你。看看,我離開了家。看看你們自己,你們也離了家來到這裡。你們在這裡找到了什麼?和你們所離開的有區別嗎?甚至當有人已入於無分別三摩地定中數年,他從定中起時,必然還是會發覺自己處於某種環境中。這就是為什麼阿闍梨在其著作《分辨寶鬘》裡強調本然三摩地勝於無分別三摩地。

[Acharya 智者,導師。此處指商羯羅。]

[Viveka chudamani 商羯羅所著。]

無論處於何種環境,都應當在自發的三摩地中——即在原初狀態中。

之後薄伽梵

尊者

說:“調息可以是內在的,也可是外在的。”

內部調息(antah pranayama)如下:

“我非色身”之念(Naham chinta)為“撥出(rechaka)”。

“我是誰?(Koham)”為“吸入(puraka)”;

“我是他(Soham)”為“持住呼吸(kumbhaka)”;

如此,呼吸會自動得到控制。

外部調息(bahih pranayama) 適合於無力控制心念者。除智者的陪伴之外,再無如此確定有效的方法了。無法享受智者陪伴的聰明人必然求助於外部調息法。而在智者的陪伴中,即使不為他人所見,智者會提供所需的力量,那就不需要完全按照哈塔瑜伽所描述的方式進行調息。如果已用功練習持誦、禪那、虔信等,那麼進行一點點調息就足以控制識心。識心是騎師而呼吸是馬,調息則是馴馬。透過馴馬,騎師也得到了馴服。

可以只稍微做一點調息。觀察呼吸就是一種方法。識心遠離其它活動,專門觀察呼吸。如此呼吸就得到了控制。而且反過來,識心也得到了控制。如果做不到這點,那就不必練習撥出和吸入之法了。在持誦、禪那等中可以持住一小會兒呼吸。隨後,同樣也會有好的效果。

出自《馬雜湊對話錄》Talks with Ramana Maharshi -Sri Ramanashram Publication,妙高峰上經授權翻譯

相關閱讀

妙高峰上

願皆登上妙高峰 親證本來真面目

閱讀更多文章,請點選公眾號主頁面下方選單

“一心”:三不叟文章專輯。

“不二”:馬雜湊、帕帕吉、穆吉、八曲仙人之歌文章專輯。

“三乘妙”:更敦群培、聽列諾布、成就者故事文章專輯。

馬雜湊:如何修行解脫道?

更多馬雜湊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