釐米讀國學 |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文/釐米

釐米讀國學 |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樣的解釋,也對,但不深刻,總感覺少了一些什麼。

我覺得“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君子應該具備的品德之一,當然《論語》裡關於“君子教條”的名言很多。

我看了、聽了一些解釋論語的書,總覺得每個作者自我發揮的範疇過於多,掩蓋了孔夫子的本意。

其實我覺得孔子裡一些話是另一些話的解釋說明,比如這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解釋。

什麼是“說乎”呢?就是“不罔與不殆”。

這樣的解釋很通順,很暢快。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理解。

釐米讀國學 |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罔:不切實際。

殆:危險。

這句話解釋有疑惑的地方在於“學”與“思”的含義,大部分的人把“學”解釋為:學習、讀書;“思”解釋為:思考。導致這句話成了“讀書與學習的方法”。

這下可好了,家長們拿了孔夫子的“金牌寶劍”,指著孩子說:“這可不是我的想法,是孔夫子的想法哦,聽清楚了,看明白了,就照這個來。”

但其實“金牌寶劍”的背後是家長們“望子成龍、王女也成龍”的心思罷了。

孩子呢?一顆赤子的心,一張無知的臉,來到人間,宛如一張白紙,染朱則赤,染墨則黑,被自己的爸爸媽媽塗塗抹抹,不知是塗成了五光十色還是爛汙一片。

結果呢?被逼急的孩子開始學會牴觸了,孔夫子的這句話也就跟著斷掉了,從根上斷掉了。

其實這句話是孔夫子告訴大家“君子”應該要具備這樣的品德,可“孩子”與“君子”還是有明顯差距的吧!

釐米讀國學 |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什麼是“學”?就是學問。

什麼是“學問”?一個是“學”,一個是“問”,多請教、多學習,學習前人的經驗加上自己去嘗試、體會,從這之中得到的,就是學問。

什麼是“思”?就是思想。

所以,

“學而不思則罔”的意思是:有些人滿肚子知識,好幾個博士頭銜,但是沒有智慧的思想,那麼就是迂闊疏遠,彷彿天邊的雲霧,變成了不切實際的“罔”,沒有用處。

現在有一個詞很紅火——“因材施教”,各大培訓機構都在用,其實我們老祖宗早就知道了,李白說“天生我材必有用”,孔夫子也是根據徒弟們不同的性格,給予不同的教導。但這裡有個重要的點總被大家忽略,就是每個孩子從出生秉性是不同的。

從歷史看,對於人才有三個基本的原則:才、德、學。大部分的人“才”和“德”是天生的,有些人天生就有“才能”,有些人天生就有“品德”,像是音樂家、畫家就是天生有“才”。天生有“品德”的人很適合“守成”,你讓他開創一片新天地,去往前衝,他沒有那個才能。

但“才”和“德”全都求具備的人非常少,但可以靠“學”來彌補,用學問來培養所缺的那一面。

現在再來解釋“思而不學則殆”。

意思是說:有些人,他們有思想、有天才,但沒有經過學問的踏實鍛鍊,那也是非常危險的。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釐米讀國學 |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所以,孔夫子教大家“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

一個人隨時隨地腦子在轉,隨時隨地見習,隨時隨地體驗,隨時隨地反省,領悟到真理,自己會心一笑,這才是學問。如果不這樣做,學歷很高、文憑很好,但是沒有發揮知識的才能,那是沒有用的;如果是那種天生有才幹的人,沒有知識儲備,沒有得到學問的踏實鍛鍊,那是相當危險的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要先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然後用“學問”取長補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