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雜感:塵世喧囂中,一次暢遊經典的“安心”之旅

讀書雜感:塵世喧囂中,一次暢遊經典的“安心”之旅

前段時間,業務出現空窗期,媳婦也帶著女兒回了孃家。

整個世界一下清淨了。

人在無所事事的時候,內心就會迅速被空虛佔滿。

經過前面幾天的舒適區,忽然感到無比的空虛和茫然,專業的書籍一點也不想看,心裡茫茫蕩蕩,急急似喪家之犬,茫茫如漏網之魚。

我想,心大抵是病了。

於是,我決定找“藥”來醫治它。

首先翻開的是《道德經》,這是我手邊常備的書籍,已經記不清第一次看是什麼時候了,估計也在十年八年之前了吧。

《道德經》全文五千餘字,也記不清看了多少遍了。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之前覺得讀百遍才通曉書意的人實在也不怎麼聰明,自從看了《道德經》,才覺得天下有誰看過百遍,就能理解的簡直是天降奇才。

我自然不是奇才,很多句子雖然能信手拈來,在和朋友聊天的時候,能時不時地插上幾句類似“道法自然”啦、“天地不仁”啦之類的成語,讓人覺得玄之又玄,但是終究沒有得到老子真傳,流於表面文章了。

於是我就看老子的註解,市面上關於老子的書真是五花八門、良莠不齊,之前看過很多,感覺麼,用陝西話來說,就是能把人帶到溝裡。

無意中發現朋友一本書《老子道德經憨山注》,只翻了幾頁,就被深深地吸引了。然後恬不知恥地借了回來,隔上一年半載就會翻上一回,真有點愛不釋手。至今仍在手頭,沒有歸還,想想心裡仍有愧疚,不過我在網上發現了免費電子版的,有機會還是還給朋友吧,借書不還總歸不好。

讀書雜感:塵世喧囂中,一次暢遊經典的“安心”之旅

書上原文是繁體字,像古書一樣是從上往下,從右往左讀的,有點不太適應。但是裡面的註解,可謂是我迄今為止看到的最經典的。之前看過很多版本,都流於表面,類似雞湯文學,很多地方也穿鑿附會,不知所云,只有這一本憨山大師註解的,才真正具有一位“下山人”的風範。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之前看道德經或者相關的註解版本,章節之間都是割裂的,雖然有些作者也試圖將其連貫起來,總是有點牽強,道理不通。憨山大師的註解真正能貫通全篇,給人茅塞頓開的感覺,猶如打開了任督二脈一般。

不過裡面引用了很多佛家術語,真正要研究起來,就得看佛學相關的書籍了。

於是,我又找來了公認的道德經註解權威版本——《王弼老子注》,粗略瀏覽一遍,微言大義,很多地方都看不懂。真希望作者不要這麼惜字如金,像今天的口水文一樣,多倒一些出來。可惜,沒有,作者王弼是個天才少年,估計寫到這麼個程度都覺得有點囉嗦了,再者,王弼英年早逝,再也沒有了補充詳實的機會了。

在橫向拓展受到阻礙的時候,我想到是否可以縱向發展呢?

據瞭解,世上最瞭解老子思想而且註解最好最全面的是莊子,於是我決定看看莊子《南華經》,也就是“北冥有魚,其名為鯤”。莊子文章果然汪洋恣肆,奇崛瑰麗,而且有很多寓言故事,非常有趣。不過原文看起來還是有些吃力,需要具有相當的古文功底和耐心才可以。還好,我看的是帶翻譯版本的,通讀一遍,大概能瞭解個一二。

不過很多地方還是不明白,雖然故事很好,也很容易理解,具體想要表達的深層含義,卻感到虛無縹緲,力所不及了。

其間好像又看了南懷瑾的《莊子南華》,不過印象不是很深刻,現在也記不得什麼了,估計也沒看完吧。

讀書雜感:塵世喧囂中,一次暢遊經典的“安心”之旅

接下來,就到了老子的學生孔子。翻開《論語》來看,只覺得平平無奇,不知為何把它推崇到這麼高的位置。我想應該是我沒看明白吧,於是查閱相關注解,最先看到的是楊伯峻的《論語譯註》。市面上大多數《論語》的註解都是參考該版本,可以稱得上經典了。不過,看完之後也沒有深刻的感觸,只是較先前的理解連貫通順了一些。

然後又看南懷瑾的《論語別裁》,南師見解確實深刻了很多,常常有醍醐灌頂、茅塞頓開的感覺。不過南師立意高遠、境界高深莫測,非我等凡夫所能企及,只能得其皮毛而已。

關於《論語》思想註解與延伸的,當然繞不開《大學》和《中庸》。這兩篇文章都非常簡短,但內容豐富,可以說是提綱挈領之作。讀下來,不由感嘆古人的智慧,難怪古代學子考中狀元之後,隨便給上一個縣長當,也遊刃有餘,毫無壓力。原來古人學習的終極目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像現在以專業技能為主,學成之後在某行業還能當個小主管,離開特定行業就什麼也不是了。

順藤摸瓜到這裡,後面就是程朱理學了,我對朱老夫子實在不感興趣,就直接繞過他老人家,瞄準了集儒家之大成、開創一代心學的大師——王陽明先生。王陽明的傳記和《傳習錄》我是先前就看過的,對先生的生平事蹟和才學充滿了崇敬之情,對陽明心學也非常感興趣,然而終究是似懂非懂。

到這裡,儒家體系算是粗略地過了一遍,要說感觸嘛,可以借用一句詩總結一下,就是“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枉費了聖人先賢的一片赤血丹心,真是慚愧慚愧!

看了這麼多,心更加不安分了,甚至有點慌:是不是自己太笨了,悟性太差,還是這顆心中毒太深,已經病入膏肓了?

還是看看《心經》吧。您還別說,心經確實有讓人心靜下來的功效。揭諦揭諦,波羅揭諦。聽起來多舒服啊!於是我列印了一份《心經》,帶著註解,放在了手頭,沒事的時候打算翻出來看看,後來還手抄了一遍,再往後,就看得越來越少了,直到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才又拿了出來,背面已經記滿了這兩天寫文章的大綱摘要,真是罪過罪過!

讀書雜感:塵世喧囂中,一次暢遊經典的“安心”之旅

《心經》如一劑清涼散,瞬間能使人心靈安定下來。得此好處,我又趁熱打鐵地看了《金剛經》和《金剛經到底說什麼》,分別是鳩摩羅什和南懷瑾的版本。不得不說,鳩摩羅什的版本文字確實優美,一看就讓人喜歡上了。雖說唐玄奘的版本更尊重了譯本原意,但鳩摩羅什的文字實在太優美了,玄奘版本只看了幾句就放棄了。

不說其他的,就那一句“如是我聞”就足夠沁人心脾,令人回味無窮了。還有裡面反覆提及的三句義,“凡有所相,皆是虛妄。如來所說眾生,即非眾生,是名眾生。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來所說什麼,即非什麼,是名什麼,與“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有異曲同工之妙,冥冥之中似乎蘊含著無上的智慧。

諸如此類文筆優美,寓意深遠的句子,在《金剛經》裡俯拾皆是,單看文字,也是一種享受。實在忍不住再摘抄一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總之,大讚,後面還要看。

至於南懷瑾的註釋《金剛經到底說什麼》可以作為很好的參考,不過再好的參考,難免會拾人牙慧,要真正理解,還需要反覆參悟原本。

在這不得不提及一個人,復旦大學王德峰教授,一位哲學研究專家,有“哲學小王子”的美譽。受他的影響,我又看了另一部佛學經典《壇經》。這是一部王德峰教授推薦給他在外求學的兒子看的書,當爹的哪個不希望自己的兒子好?推薦的東西肯定錯不了,而且哲學家的眼光肯定是敏銳的。

讀書雜感:塵世喧囂中,一次暢遊經典的“安心”之旅

果然,這本書沒有讓我失望。六祖慧能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那首偈語更是流傳甚廣: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同樣出名的還有神秀的偈語: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六祖慧能偈語更勝一籌,所以五祖弘忍把衣缽傳給了他。我覺得慧能的偈語境界是更為高遠,但神秀的也不錯。

慧能一切都空掉了,變得空無一物,從而頓悟成佛,這需要很好的悟性甚至機緣巧合,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而且門檻比較高,成佛與凡夫就在一念之間,一念悟了就“立地成佛”,一念沒悟就仍是凡人。

而神秀的偈語就是基於一個凡人的基礎,漸修漸悟,今日修得一分便有一分長進,明日修得一寸便有一寸長進,日積月累,縱然不能修成正果,也能看見每日精進積年累月的效果。大部分人此生估計都是凡人,能做到神秀這樣“時時勤拂拭”已經相當了不起了。

不過就悟道的層階來看,肯定是慧能更高一級,所以得到衣缽傳承也理所當然。

後來神秀也開宗立派,發揚佛法,也說明了他的佛學修為之高深和方法論的普適性。

至於《壇經》的內容,在此不容置喙,欲知上山路,需問下山人!《壇經》就是這個下山人。

佛學經典浩如煙海,雖然前面幾本就使我受益匪淺,但是還是決定就此打住,因為還要為眼前的生活奔波勞碌,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花費在佛經的學習研究上。另一方面,也擔心自己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畢竟塵世還是放不下啊!

至此,也算是儒釋道經典裡走了一遭,回想起來,似乎什麼也沒得到,又好像得到了一點什麼。這正如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了。關於儒釋道三家思想的研究學習,建議還是以多看經典為宜,別人的解釋僅做參考就行了。

一個沒悟道的人,怎麼教人得道呢?

讀書雜感:塵世喧囂中,一次暢遊經典的“安心”之旅

最後再推薦一本外國的經典,也是我這個時期讀的最後一本書:《世界上最神奇的二十四堂課》。這是一本催人奮進,發人深省的書。據說很多富豪都是受到這本書的啟發,從而大富大貴,其中包括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

把這本書和儒釋道經典放到一起,似乎顯得格格不入,但我感覺它們內在的思想精神上,很多地方都是相通的,似乎都在揭示一種冥冥中存在的、非常強大的力量。一旦掌握了這種力量,就無所不能,你可以稱它為心力,可以稱它為道法,也可以叫它佛法。

又是真可謂“道可道,非常道”了。

繞了一圈,算是又跑回來了?

讀書雜感:塵世喧囂中,一次暢遊經典的“安心”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