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解開道德經、易經中千古疑點及爭論,三生萬物、三五以變

獨家原創,解開《道德經》中“三生萬物”之謎 五

同時解開道德經、易經中千古疑點及爭論,三生萬物、三五以變

《道德經》 “三生萬物” 中的“萬物”具體指的是什麼?在道德經中沒有明確地表述出來,但是深刻理解了《道德經》精髓的孔子,在他所述的《易傳》第十章中隱晦地表明這個“萬物”是什麼?

他說:“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解釋這句話,從而說明白“萬物”的具體所指。

同時解開道德經、易經中千古疑點及爭論,三生萬物、三五以變

這裡的“參伍以變……”,從兩千五百年以來,到今天也是眾說紛紜,就沒有人能解釋的完全令人信服,這也是孔子得其老子思想後,留給後人的諸多奧秘之一。

這裡的“參”與老子的“三生萬物” 的 “三”用法、字意義完全相同,“三”就是一個數量詞,在《易經》中它被表述為天地人的意思。“五”也一樣,在《易經。繫辭》中解釋說:“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此“五”既指構成天數的“五”個數,也指構成地數的“五”個數,這兩組五位數錯綜相合又構成另外的五個(成)數(這是易中的二五之精)。這個“五”是天地之間萬事萬物的代表與概括。

同時解開道德經、易經中千古疑點及爭論,三生萬物、三五以變

“參伍以變”的 “以”是依次,從……到……的意思。在甲骨文中“以”是已(胎兒)的倒文,即頭朝下的胎兒,表示已經成形,要降生了。如《易?小畜》:「九五,有孚攣如,富以其鄰。此句是說:要想為人所信從則要像手指依次的彎曲握緊東西一樣相連及,你富有了則應該相幫鄰人,這樣才能共有共榮形成一個和諧的像手掌一樣的整體。

“錯綜其數”的 “錯”是說自然數字的一陰一陽, 一先一後交錯而相連,當然這10個自然數是有差別、差異的。“綜”是自然數字的複雜總合或搭配相加、吻合的意思。

“通其變”,就是通達它變化多端的意思。其中的“變”代表的意思是陽極陰變,陰極陽變,凡物事達到了極致的某一點就會向相反的方向轉變。這個“變”是“參伍以變”的變,指的是依次從“三”到“五”的轉變。如道存萬物圖(叄五以變)。

同時解開道德經、易經中千古疑點及爭論,三生萬物、三五以變

《道德經》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生成萬物”的第3個階段中它包括:1、處在上方的清輕的陽氣;2、處於中間的由於陰陽損益而產生的“和”氣;3、以及處在下方的濁重的陰氣。

因此,處在最上方的清輕的陽氣是剛建的代表,在物質中它表現為陽消陰長的堅定、肅殺、收斂狀態,用天來五行的金及用八卦中的乾兌來表示。

因此,位於上方的陽氣與“和”氣的上邊就構成了另外的一個具有兩端的陰陽,由此這對陰陽之間就產生了一個反彈的運動,也由此它們之間也產生了一個激烈運動的物質(用五行中的 “火”來代表)。

因此,在自身陰陽的損益運動中,達到“和”平衡的衝載結合狀態體就構成了五行中的“土”,也用八卦中的乾艮來表示。土 在物質中它表現為陰陽運動平衡的博大包容、生養、止息狀態。

因此,位於下方的陰氣與“和”氣的下邊就構成了另外的一個具有兩端的陰陽,由此這對陰陽之間就產生了一個弱勢的運動,也由此它們之間也產生了一個可供使用的相對靜止的物質(用五行中的 “水”來代表)。

因此,處於最下方的濁重的陰氣是生髮的代表,在物質中它表現為陰消陽長的仁愛、生髮、調達狀態,用天來五行的木及用八卦中的巽震來表示。

同時解開道德經、易經中千古疑點及爭論,三生萬物、三五以變

這種五行化生方式是以相對運動為進化原則的,它們之間的結合重組是基礎的化生萬物的開始與湮滅。這就是《道德經》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也相當於《易經。繫辭》中的“兩儀生四象”。道德經中的“三”實際就是相比於“四象”的這個階段。

“遂成天下之文”這句話意思是:於是就可以理解天下萬物形態處境,生髮變化出的紋理與色彩。這裡的紋理與色彩指萬物的極致變化的界限,萬物的本質,萬物的基本構成與它的外在表現。這個“文”特指宇宙天地間的基礎物質構成的紋理。整個物質紋理構成指的是我們的先人早已認識的金、火、土、水、木五種物質(紋理 )的區分。“文”古通“紋”,紋理的意思。如道存萬物圖(五行),此圖的物質為什麼這樣安排?這實際就是 “三五以變”的形狀,也是萬物構成的基礎存在的畫面。想要更詳細的瞭解,請參看《陰陽、五行、八卦的聯絡及衍變》一文。

同時解開道德經、易經中千古疑點及爭論,三生萬物、三五以變

“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 這句話意思是:極盡其數的錯綜奧秘,就能理解確定全天下綜合出來的大像。此大像指的是宇宙天地萬物存在的畫面。此畫面就是原始的伏羲八卦圖中各個卦的位置的排定畫面。想正確地詳解這句話的意思,還得參看《<繫辭>中的8個字,解開的洛書之數和先天八卦位置的千年之謎!》一文。

同時解開道德經、易經中千古疑點及爭論,三生萬物、三五以變

“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這句話意思是:若不是天下萬物達到極致之點時才引起反轉的改變成化,豈能如此?

在此不多說了,自己理解,或留言一起探討吧。

此文有不足之處,歡迎在評論中發表自己的觀點,若有其他問題請在評論區留言互動。

2019/9/22 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