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格律與寫作】對仗 對聯

【詩詞格律與寫作】對仗 對聯

什麼叫聯?

聯就是格律詩中的兩句,

一首律詩來講,它包括四聯:首聯、頷聯、頸聯、尾聯

;首聯就是第一、二句,頷聯也叫次聯是第三、四句,頸聯又叫復聯、中聯,是第五、六句,尾聯又叫末聯,是最後兩句。

在一聯中又分為上聯和下聯,上聯是出句,下聯是對句也叫韻句

在古今文學中,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影視文學,各國都有,唯獨楹聯是中國特產,楹聯是漢字文化的集中體現。

語言文學家趙元任在《談談漢語這個符號系統》一文中說:“論優美,大多數觀察和使用漢語的人都同意漢語是美的。有時人們提出這樣的問題:漢語有了字的聲調,怎麼還能有富於表達力的語調?回答是:字調加在語調的起伏上面,很像海浪上的微波,結果形成的模式是兩種音高運動的代數和。漢語的文字系統,即使把簡化字考慮在內,當然是很不簡單的,可是它在優美性尺度上的等級是很高的。”

所謂“漢語符號系統”就是漢字系統。漢字兼有象形、表音、表義功能,簡單優美,內涵豐富,可以用最少文字,傳遞大量資訊。楹聯充分發揮了漢字的優點,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楹聯文學。

對仗在格律詩中稱為對仗,作為單獨的一種文體,叫楹聯

對偶和對仗是中國文學的一大特色。兩個並列、結構相同的修辭單位,成為對偶。對偶句在古代詩文中造就出現,講究平仄的對偶稱為對仗。對仗句在詩詞曲賦駢文中到處可見。對仗和對偶不同,一切對仗都是對偶,但對偶不一定都是對仗,

對仗要講究節奏、平仄,而對偶不要求平仄,

只要詞性相同就可以了。

對仗的特點是上句下句的平仄要相反,兩句在同一位置的字一般不能雷同

。而駢文在對仗兩句中,虛詞是可以雷同的,因為虛詞不算在駢體文的節奏之內。

對仗這種藝術形式,在我國文學中由來已久,遠在兩千多年前的《詩經》中,已經有了對偶的外在形式,比如《小雅·采薇》裡: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楚辭中也有類似的句子,比如《九章·涉江》:

與天地兮同壽;

與日月兮齊光。

對仗的叫法來源於秦始皇遇刺後而設立的皇宮衛隊。因古代皇宮衛隊的行列叫做“仗”,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儀仗”。儀仗就是兩兩相對的,對仗之名來源於此。

對句主要來源於民間的口頭應對或者文人之間的相互遊戲,由兩個以上互相對應而成,上下句不圍繞一個主題,所以往往沒有關聯,不能接續。

據考證,最早的對句出自《晉書·列傳第二十四·陸雲》,陸雲與荀隱的對句:“雲間陸士龍。日下荀鳴鶴”兩人生活在公元262~303之間。所以有考證的最早對句出現於這段時間。

聯語主要是由文人書面創作,聯語上下句之間要求“既對且聯”,有一個主題,起碼是可以接續的。如散文中對仗工整的聯句,律詩中頷聯、頸聯和大量的楹聯都是有主題的。

聯語是脫離了詩歌、辭賦而獨立使用的一種文學體裁,沒有脫離詩歌、辭賦等不能算聯語,只能算對仗。現有據可考的最早聯語是東漢末年孔融從他原詩中抽出,懸於客室的一聯:“座上客常滿,杯中酒不空。”

明萬曆年間,沈德符在其《野獲篇》中寫到:“張江陵(居正)盛時,有送對聯者。”對聯這一詞首次出現,這才把對子、聯語合二為一,統稱對聯。此後對句與聯語不再分開,而是作為統一在對聯名下的一個部分,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學體裁。

1、對仗體現了近體詩的對稱美;

2、律詩的頷聯、頸聯一般要對仗;

3、律詩至少有一聯(頸聯)對仗,至多有四聯對仗;如果是排律,除掉首聯和尾聯都要對仗。

在中唐之前格律詩成熟階段的作家,對仗有較大的隨意性,但至少有一聯(頸聯)是對仗的。

比如李白《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這裡面就是首聯和頸聯對仗,而不是頷聯和頸聯對仗。

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就僅有第三聯“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對仗。

岑參《寄左省杜拾遺》:

聯步趨丹陛,分曹限紫微。

曉隨天仗入,暮惹御香歸。

白髮悲花落,青雲羨鳥飛。

聖朝無闕事,自覺諫書稀。

第一、二、三,三聯都對仗。

律詩普遍中間兩聯對仗

,不一一例舉。

我們現在寫格律詩還是要求第二、三聯對仗的,而

最後一聯不能對仗,只能用散句結尾

,否則會給人沒有寫完的感覺。

總結對仗的基本要求:

1、字數、句數相等;

2、平仄相對,上聯以仄聲收尾,下聯以平聲收尾(注意對聯懸掛,右邊是上聯,左邊是下聯,落款都應該在左邊);

3、意思相對或者相反;

4、出句與對句的字一般不得重複,在同一句中可以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