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過 便是幸

當子美晚年憶起此生與太白的3次相遇,深覺幸運,又覺遺恨。

遇見過 便是幸

唐玄宗天寶三年(744)夏,洛陽,32歲舉進士不第的他,終於得見已名滿天下的偶像李白,驚喜、激動、拘謹、生澀。

遇見過 便是幸

後來子美回想恍覺,11歲的差距,原來不只是年齡之差,更是閱歷與心境之別。

那時,李白43歲,被唐玄宗賜金放還,正值理想破滅之低潮。

杜甫正值而立,四處漫遊,雖應舉失敗,卻不過於掛心。

二人初見於這樣的夏天。

遇見過 便是幸

從那時的詩中看,杜甫所見的李白與常人所見並無太大不同:仙風道骨、企羨登真。

正如聞一多所說:

“假定那是第一次的邂逅,第一次的贈詩,那麼,當時子美眼中的李十二,不過一個神采趣味與常人不同、有仙風道骨的人,一個可與‘相期拾瑤草’的侶伴,詩人的李白沒有在他腦中鐫上什麼印象。”

遇見過 便是幸

那時的杜甫只看到了李白的豪邁俊逸、狂放不羈,卻來不及走進他內心

“仙宮兩無從,人間久摧藏”

的苦痛,來不及看到真正的李白本色——

“悲感至極而以豪語出之”

遇見過 便是幸

在洛陽,二人約好下次在梁宋(今開封和商丘一帶)會面,訪道求仙。

同年秋,兩人如約到了梁宋。這是他們的第二次見面。

遇見過 便是幸

在這裡,他們還遇到了著名邊塞詩人高適,成就了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罕見的三位偉大詩人同遊的佳話。

天寶四年(745)秋,李杜重逢,同遊齊魯。他們同行共眠,抒懷遣興,一道尋訪隱士高人。

遇見過 便是幸

而後,二人別於孔子嘆惋“逝者如斯”的泗水之濱,杜甫西去長安,李白再遊江東。

從此山高水闊,再無相見。

遇見過 便是幸

後來,當他也蹭蹬不遇、羈留長安,當他也飄零西南、理想破滅,當他也歷經政治傾軋、山河破碎之種種,杜甫忽然就明白了當年的李白。

或許杜甫此刻才真正讀懂,原來李白每句瀟灑恣肆的詩文背後,都是大鵬垂翼無力迴天的垂淚泣血。

遇見過 便是幸

所以《夢李白》中入夢的李白,不再是觥籌交錯中的謫仙人,而是

“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

,是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是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他終於讀懂了那時的李太白,也明白了當下的杜子美。

遇見過 便是幸

然而這時的李白已因永王坐潯陽獄,後流放夜郎。

杜甫這些聲聲泣淚、字字錐心的深情感懷,他此生可能再無機會得知了。

遇見過 便是幸

後來,杜甫寫下《不見》,至此,他與李白已16年未見。

再後來,寶應元年,李白卒於當塗,杜甫仍在蜀地輾轉,音訊不通,再無詩作。

遇見過 便是幸

如果天寶三載的李白,遇見的是乾元乃至大曆時期的杜甫,一切會不會有所不同呢?

可惜沒有如果。

遇見過 便是幸

遇見過 便是幸

杜甫之語文課本神還原

太白兄,後來的後來,我終於明白了你《將進酒》豪放疏狂下的極致悲苦。

如果,我是說如果,如果能再見你一面,我就說給你聽。

想了解更多河南衛視精彩內容

請關注河南衛視公眾號吧!

編輯丨李珍 監製丨馬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