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中的美食”,味蕾上的書法體驗

緣情設景的意思是什麼

“書法中的美食”,味蕾上的書法體驗

2016-06-08

舌尖之說,已成昨日趣談。什麼都跑到舌尖上去了,書法也要湊這番熱鬧嗎?倒也未嘗不可,只要言之成理。理又在何處?賞習書法作品者,多隻留意筆墨,而忽略其文之情之味,頗為遺憾。今舌尖之論,特要從幾件論佳餚美酒的法帖中,緣情 “味“,以助書興,豈不是有益之舉。

閒庭信步 美譽為“韭花章法”--楊凝式《韭菜帖》

“書法中的美食”,味蕾上的書法體驗

楊凝式《韭花帖》墨跡紙本,高26 釐米,寬28 釐米,共7行。曾著錄於《宣和書譜》、《清河書畫舫》、《石渠寶笈》等書。

《韭花帖》是楊凝式的一封信札,全文如下:“晝寢乍興, 輖飢正甚,忽蒙簡翰,猥賜盤飧。當一葉報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助其肥羜,實謂珍羞,充腹之餘,銘肌載切。謹修狀陳謝,伏惟鑑察,謹狀。七月十一日,凝式狀。”楊凝式身處五代時期,官至太子少師。五代朝代更迭頻繁,戰亂連年,他幾次入朝為官,又多次託病辭官。甚至佯狂避禍,後世稱之楊風子。初秋七月,楊凝式午睡剛起,正感到飢餓,忽收到友人來信並贈送韭花醬和羔羊肉,吃過之後,感到非常美味,作此信答謝。信筆回帖,蕭散閒適的心境躍然紙上,意趣天然,是不可多得的千古佳作。作家汪曾祺的小品文《韭菜花》,就是由楊凝式的《韭花帖》說起,認為把韭菜花寫進文學作品,《韭花帖》是頭一回,“讀之如今人之語,至為親切”。

“助其肥羜”的羜是出生五個月的小羊,楊凝式所吃未必是五個月大的羊羔子,只是因為詩經《小雅·伐木》中有“既有肥羜”,就借用了。韭菜花與羊肉同食,卻是肯定的。楊凝式是陝西華陰人,汪曾祺考證出“以韭菜花蘸羊肉吃,蓋始於中國西部諸省。北京人吃涮羊肉,缺不了韭菜花,或以為這辦法來自內蒙古或西域,原來中國五代時已經有了。” 現在吃火鍋有很多自助的作料,跟蒜泥、芝麻醬一樣,韭菜花也是重要的一種。羊肉與韭菜花是一個由來已久的組合。

為美酒佳釀做文章--蘇軾《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卷》

“書法中的美食”,味蕾上的書法體驗

蘇軾《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卷》墨跡白麻紙本,高28。3 釐米,寬306。3釐米。其中《洞庭春色賦》32行,《中山松醪賦》35 行,另自題10行,共77行。此卷有乾隆題跋4則,並有元代張孔孫,明代黃蒙、李東陽、王世貞等人題跋。

《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卷》是蘇軾為美酒佳釀做的文章。其中,“洞庭春色”、“中山松醪”都是酒的名稱,蘇軾生前十分喜歡這兩篇酒賦,曾多次書寫。北宋紹聖元年即1094年,蘇軾貶往嶺南,在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即今河南睢縣,書此二賦於一卷。自題雲:“紹聖元年閏四月廿一日將適嶺表,遇大雨,留襄邑,書此。”時年已五十九歲。

“洞庭春色”是用太湖柑橘釀製的酒。蘇軾文中說:將千棵橘樹,連同太湖的山水一同帶回,伴以嘉禾之米,用三稜的茅草蒸出滴滴珠玉般的美酒。醪,指汁渣混合的酒,又作為酒的統稱。松醪,即用松脂、松花、松子等釀成的酒。《神農本草經》雲:“松葉、松節、松膠皆可為酒。”我國釀造松醪酒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

蘇軾作松醪賦,乃隱喻自身之遭際。自己本是千歲之松,卻不能充當棟樑,構建大廈,只能以松脂作酒,成就一些小用,寫寫文章,焉能經世致用,只是“味甘餘之小苦,嘆幽資之獨高”。此二賦卷,章法似錦,韻致自然天成,字字清新美妙,筆筆得心應手,字與字之間雖少見連筆,但運筆氣韻貫通。全篇緊而不密,寬而適度,首尾相應,有一氣呵成之勢,令人爽心悅目。

清逸之態 有古雅淡泊之意趣--懷素《苦筍帖》

“書法中的美食”,味蕾上的書法體驗

《苦筍帖》是一封信,原文是:“苦筍及茗異常佳,乃可徑來。懷素上。”懷素給某位朋友說:苦筍和茶這兩件東西太好了,就請直接送來吧。徐邦達考證:唐人寫信用絹,是當時的習俗,有句話叫禪茶一味,《苦筍帖》是可考的最早與茶有關的佛門書法。苦筍與茶都苦中有平淡清甜,說禪筍一味也未嘗不可。

《苦筍帖》兩行十四字,技巧嫻熟,精練流逸。運筆飛動圓轉,法度具備。黃庭堅認為張旭草書妙在肥,懷素草書妙在瘦。從《苦筍帖》看亦是多用枯墨瘦筆,筆畫粗細變化不多,顯得單純明朗,顯出清逸之態,有古雅淡泊的意趣。

懷素《食魚帖》

“書法中的美食”,味蕾上的書法體驗

懷素的《食魚帖》也是一封簡訊:“老僧在長沙食魚,及來長安城中,多食肉,又為常流所笑,深為不便,故久病,不能多書,實疏。還報諸君,欲興善之會,當得扶羸也。九日懷素藏真白。”懷素把身體不好歸結於不能放開吃肉。蘇軾曾題:“今觀此帖,有食魚、食肉之語,蓋倜儻者也。”

充分展示黃庭堅書法的特點--黃庭堅《苦筍賦》

“書法中的美食”,味蕾上的書法體驗

黃庭堅《苦筍賦》是一篇有趣的小品文,文字清通,短小精悍,富於深意,前人謂之“文字簡嚴,微有譏諷”。

文中說苦筍雖苦,“苦而有味,如忠諫之可活國;多而不害,如舉士而皆得賢。”已帶有諷諫之意。

“蜀人曰,苦筍不可食,食之動痼疾,使人萎而瘠。”對於這等見識的人,黃庭堅認為不可理喻,不必與之為伍:“蓋上士不談而喻;中士進則若信,退則眩焉;下士信耳,而不信目,其頑不可鐫。”看來,相信耳朵,不相信眼睛的“下士”,古來不乏其人。

苦筍,是苦竹之筍,品種不一,味微苦者可食,俗稱“甜苦筍”。黃庭堅喜食苦筍,在此賦中誇讚苦筍之質:“鍾江山之秀氣”,“深雨露而避風煙”;誇讚苦筍之味:“食餚以之開道,酒客為之流涎。”此小品文,充分展示了黃庭堅書法的獨特特點:左伸右放,像拿著平衡杆在走鋼絲;中宮收縮四周放射,呈輻射狀,風格非常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