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憑什麼國祚276年?

明朝276年的國祚是沒有經過斷裂的。雖然他政治黑暗,底層人民苦寒。階層之間撕裂,皇權多數時候昏庸。但是什麼支撐它走過了276年?

今天總結出四點:

1。 創業階段完成了權力集中

明朝的基業是經過兩次創業的。先是朱元璋驅元以定中原。在軍事上形成了漢人的保護圈。在政治思想上用程朱理學武裝了全國人民,漢人的凝聚力形成。

第二次創業是朱棣的篡位之後。朱棣主用異人謀士、少數民族的宦官為主力心腹,用忽必烈的精神鞭撻自己,軍事上北伐南征,遠通西洋,重現了天朝上國的帝國形象。

明朝憑什麼國祚276年?

這兩次的創業中,明朝不停的興建大型工程,營建中都、南北兩京、明皇陵、明孝陵、明顯陵,還有編撰了各類大型圖書、叢書、和佛藏、道藏等國家工程。

面子工程是能凝聚人心和思想的,巍巍的皇宮和森森的皇陵,老百姓就喜歡看這種權力建築帶來的攝服感。

因此,大明初期的內外的政治結構凝實。上下計程車氣充沛。大亂之後的兩朝大治,讓國家的權力高度的傾斜到了皇權。

2。明朝是團結地主階級,抑制農民最成功的朝代

和大多數網友以為不同。明朝恰恰是歷史中最大程度抑制了農民、提升和團結了地主階級的朝代。在幾百年內,地主階級和士大夫親密無間,形成明朝社會的核心中間層。

明朝建國也是總結過歷史教訓的,秦防地方諸侯、漢防藩國、唐防世第門閥、宋防軍鎮,明朝首先防備的是廣大的農民。

明朝憑什麼國祚276年?

朱元璋設定的裡甲制度,用株連之法,重新定義了明朝的里長、保長制度,既進一步的加大了對地主的責任,也進一步的授予了地主對農民使用私權的空間,給土地兼併也開了方便之門。

大明初期農村的地界裡,是以一個個的小村,形成一團團等量的小單位。這些小單位的稅收和日常生活規範都被地主階級控制。地主階級則受地方官員的管理。朱元璋然後對官員施以嚴法重刑。明朝的早期其實是一個更接近商鞅法術主導的耕戰國家。

這個閉環體系禁不起長時間的考驗,不過明早期是看不到這個制度的惡果。後來明朝成為中國歷史上流民最多的朝代。沒有土地,沒有房子,沒有長期職業的失地農民,以打零工,賣身為奴或乞討為生的大規模群體。

特意多強調一下,明雖然正稅低,但役極重。明朝基本上個電話不撥財政給地方。地方修路架橋治洪水,幾乎政府所有開支都歸農民,同時交皇稅的運輸費、損耗費(實際中三石才抵一石)驗收官的賄賂,都算在稅裡,由里長統計,里長又要貪,有些官府糧長還要貪,這些附加稅都是公開的計入農民的稅裡。

3。 龐大的知識分子階層成為社會基石

明早期的高壓制度是必然不能持久的。仁宣宗上臺後,鬆綁暴政的過程也是一系列的民心調整過程。他們的政策,就是持續的擴大知識分子陣營,增大地主階級的陣營。

儒家之學在明朝真正得到了全面的實施。政府在民間興辦學校、推崇地方耆老和鄉紳。朝廷上經筵不斷,不少儒師透過親近帝皇,獲得了巨大的話語權和實權。特別是三楊時期,儒學彷彿是天上太陽一般的光芒。一掃朱元璋和朱棣時期學人們逃避參政的狀況。

明朝憑什麼國祚276年?

士農工商兵,無一不以讀書為上。無一不以求學入仕為已目標。民間自發形成了農民入地主家學堂入讀,仕成後回報地主,這種極少見的階層互融,在明朝形成了一種現象。朱元璋時期定下的限制讀書入仕的戶籍制度,也不聲不響消失了。

因為明朝的國家核心財政是土地,官員的特權是和土地財稅制度捆綁一起的。入仕為官不僅意味著地位提升,也意味著成為現實金錢利益集團的一員。因此,有明一朝,地主階級和官僚階級越來越壯大,慢慢的成為了明朝社會穩定地方的基石。地方上有什麼小叛小亂,流民鬧事,地主武裝就直接解決了,報官走個流程。包括後來和南明合作,攻打李自成和張獻忠的主力也是地主階級。

而另一條線,明朝的知識分子和民間手工藝人結合後,互相影響,出現了科學技術的飛躍,到了中晚期,經商也成為知識分子家庭重要的選擇。

很多明粉喜歡明朝,卻又排斥知識分子。殊不知于謙、張居正、王陽明、徐光啟、徐霞客,包括戚繼光都是一等一的知識分子。明朝的兩位續命人于謙、張居正是斷然不可能出生在朱元璋朱棣那種軍國時期的。王陽明,李贄等思想家也是要知識分子規模足夠大,足夠多元的情況下才可能產生。而同樣了不起的明代小說、戲劇都是要明中後期之後才有長足的發展。

有必要再次強調的是,明朝的社會主體是讀書人和地主階級。農民的社會地位反而是下沉的,這正是明朝制度的追求。千萬別把朱元璋外在的表演秀擾花眼。

4。 宦官體系的空前成功

對明朝宦官的體系評價,我們必須保持它的複雜性。

一方面明朝的宦官體系是非法的,他是在國法之外的一套玩法。因為制度上的非法,導致了他在行政上必然的黑暗性。宦官往往被看成不是合法的行政人員,而是干政的禍害。

另外一方面,明朝宦官又是歷朝中最成功的群體。明朝的宦官屢立奇功,並且數個太監博得千歲之名,是合法行走貴族階層。

明朝憑什麼國祚276年?

因此我們也必須看到明朝宦官的合理性和實用性,也要看到他們在政權延續上的作用。

明朝宦官起跡於朱棣時期。朱棣靖難,殺敵最猛的是雲南的少數民族宦官、女真宦官等;下西洋的鄭和是回族。朱棣從塞北到雲南再到朝鮮和越南,可謂是養宦各色民族。後來錦衣衛的紀綱擅權,朱棣反覆思量後,決定把宦官提升到參政的層面,管理起錦衣衛,而不再是私奴。

宣宗之後,情況就更加不同了,從宦官中取才就幾乎等同在科考和國子監中取材一般重要了。宦官走向了全面議政參政決政的局面。大明王朝因此開創了獨一無二的雙朝廷體系。一條是官僚集團主導的,一條是宦官體系主導的。

相對而言,文官把控朝局,主要是三楊時期和嚴嵩到張居正階段。其他時段,則主要是由太監當政。明朝的皇帝多數不務正業,懶於政事。旁落的皇權很自然的就由太監代理,而不是文官集團。

因為文官集團如果持續當權,則極有可能看不慣朱家子孫,而行興廢大事。繼而給明朝的政權帶來不穩定。

明朝憑什麼國祚276年?

太監當政,只關注軍財兩項,就是軍隊和錢袋子。至於大搞黑幕政治,也是為了錢。從這個角度來看,網上流行的“魏忠賢不死 大明不亡”的原因也是如此。他們大概認為,魏忠賢若能繼續主理天下,繼續的實施無窮索財的能力,大明便不會亡。他們以為,國家就槍和錢袋子兩樣而也。

但顯然忽略了。明朝最底層農民已經忍耐了200多年的剝削,廣泛的人相食也出現幾十年,大規模的流民和起義從來沒有斷過。太監們不會關注這些導致政權滅亡的根本問題,他們的思想和能力裡也沒有這些東西。而今天被網上廣泛指責的東林黨,對這些問題似乎又關心的太多,流於清談。

最後,坦白講:明朝276年的國祚已經是非常幸運的了,因為最廣大的群體農民,一直是極其不幸的。200多年,天下已然大變,明朝早已經不是建國初期寡國小民的洋蔥小國。但他們一直不對朱元璋留下來的土地財政制度、鄉紳官僚稅收政度、藩王制度以及貨幣制度做真正的改革。他們始終不動利益集團,到最後的手段無非是加大吸血力度。最終,全天下之人一直只能迴圈在非常原始的剝削迴圈的體系之中,任爾聰明才智人再多也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