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靖難之役忠烈之後的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都有何結局?

1399年,在姚廣孝的勸說之下,被逼迫到了死角的朱棣終於舉起了“清君側”的大旗,一場靖難之役由此爆發。在這場戰役伊始,朱棣兵力孱弱,反觀建文帝朱允炆則兵力強盛,但就是這樣一場實力對比明顯的戰役,卻在人這個主觀能動性因素之下呈現了意料之外的結局。

朱棣一方,任用張玉、朱能、丘福等人,而朱允炆則以毫無才幹的李景隆為帥,又有徐增壽為朱棣通風報信,與張玉、朱能等人的驍勇相比南軍顯然無論是策略上還是技戰術上都落了下風。建文四年,朱棣兵圍南京城。建文帝見大勢已去,便縱火焚燬宮殿,不知所蹤,朱棣隨後在群臣的勸進之下登上帝位。

身為靖難之役忠烈之後的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都有何結局?

功成名就,自然要論功行賞。以功勳論,張玉之子張輔(張玉在靖難之役中戰死,張輔接替,亦是功勳卓著)被封為信安伯,朱能則被敕封為成國公。永樂三年,在丘福、朱能的舉薦之下張輔又晉為新城侯。

而此時的藩屬國安南,陳朝外戚黎季犛篡奪了皇位,原安南國王侄孫陳天平逃奔大明,上陳冤屈。朱棣遂在永樂四年派遣五千軍士護送陳天平返回安南,但黎季犛自然不會輕易讓位,於是一場伏擊之下,陳天平被殺,明朝使者亦被殺。勃然大怒之下,朱棣命朱能為帥,張輔為副,率大軍征討安南。

身為靖難之役忠烈之後的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都有何結局?

就在同年十月,朱能在軍中病逝,張輔接替成為主帥。張輔也憑藉平叛安南(交趾),晉身英國公,此後更是數次征伐平叛安南 ,及至宣宗朱瞻基時,張輔又有隨徵朱高煦之功,因此位高權重,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而在朱瞻基去世、朱祁鎮上位後,張輔也成為輔政大臣。

至於成國公朱能之子朱勇,在父親去世之後永樂七年,承襲成國公爵位,後又掌都督府,期間有跟隨朱棣北伐、平叛朱高煦之功,在宣德三年時已經位居正一品太子太保之職銜,京營這樣的明朝精銳中央軍由其節制。

身為靖難之役忠烈之後的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都有何結局?

顯然張輔、朱勇也成為明朝武將勳貴集團的代表性人物。但是與朱棣、朱高熾、朱瞻基的賢明、仁德相比,朱祁鎮並非明主。在張太后去世、三楊(楊榮、楊士奇、楊溥)相繼去世之後,朝政大事朱祁鎮皆委於司禮監掌印太監王振之手。

朝堂之上,雖然身為武將朱勇、張輔實力不容小覷,但一眾文官勳貴竟以“翁父”相稱王振,可見其權勢之盛。

身為靖難之役忠烈之後的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都有何結局?

正統十四年,瓦剌也先率軍寇邊。作為蒙古勢力分裂的政權,在經過馬哈木、脫歡、也先三代人經營之下,受益於明宣宗的綏靖縱容,瓦剌部實現了蒙古統一,勢力達到了鼎盛;而此時的大明王朝,經過朱棣、朱高熾、朱瞻基幾十載的發展亦是處於戰略上升期。兵者,國之大事也,不可不察也。因此,在朱祁鎮提出御駕親征之時,也遭到了群臣的反對,但在王振的慫恿之下,明英宗顯然注意已定。

於是,在點齊了明朝三大營(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這些當時世界上最為精銳的軍隊,拼湊了二十餘萬大軍,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兵部尚書鄺野、戶部尚書王佐等66位勳貴重臣隨行之後,明軍開赴前線。

身為靖難之役忠烈之後的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都有何結局?

此時,人這個影響戰局的主觀能動性因素又一次在戰役之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明英宗朱祁鎮所託非人任用王振,而更改行軍路線、糧草運輸困難、不採納意見,也終於讓明軍在土木堡大敗。包括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在內的66位重臣以身殉國,朱祁鎮被俘,大明王朝至此中衰。

身為靖難之役忠烈之後的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都有何結局?

而對於年邁的張輔而言,雖然在土木堡之變中他不敢作聲,但作為75歲的四朝老臣,戰死沙場也算圓滿,他也因此被追封為定興郡王,諡號忠烈!但至於成國公朱能,則因為在鷂兒嶺之戰中不察地形,貿然進軍,誤中瓦剌埋伏,以至於四萬大軍盡皆死難,也因此為明代宗朱祁鈺所責,被削奪爵位,直至景泰八年,朱祁鎮透過奪門之變重奪帝位之後,才被追封為平陰王,贈諡號“武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