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流傳千古的名篇,恬淡閒適,值得認真品讀

古代士大夫自小接受儒家傳統教育,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安邦。但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卻經常遭遇各種困難,於是有人憂傷頹廢,有人參禪問道,更有一些人歸隱山林。陶淵明就是這樣一位內心渴望建功立業,又從外在上表現出恬淡閒適。他不願同流合汙,於是選擇退隱歸耕,同時他也深受莊老佛禪思想的影響。

雖然幻想桃花源式的理想環境,但也常體恤百姓的疾苦,無法淡忘世事的書生,只好杜撰一位心無憂愁的高士。下面就分享陶淵明流傳千古的名篇,恬淡閒適,值得認真品讀。

陶淵明流傳千古的名篇,恬淡閒適,值得認真品讀

《五柳先生傳》

晉代:陶淵明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陶淵明流傳千古的名篇,恬淡閒適,值得認真品讀

這篇文章的大意是:五柳先生不知來處,也不明姓名,因為他的宅邊種著五棵柳樹,就以此為號。他喜靜少語,也不慕榮華利祿。讀書時只領會要旨,不作過分探究;每當領會書中內容時,他就高興得忘了吃飯。

他愛喝酒,但家貧得不到滿足。親朋得知後,有時就擺酒招待他。他喝酒希望盡興,醉了就回家,說走就走。簡陋的空屋無法遮風擋雨,粗布短衣也滿是補丁,飯籃和水瓢經常是空的,他卻安然自得。他常作文自娛,卻透出他的志趣。他得失不記於心,悠然地過完一生。

陶淵明流傳千古的名篇,恬淡閒適,值得認真品讀

作者虛擬了一位五柳先生,其實也是作者的化身。陶淵明以此自況,抒發了自己的志趣,愛好讀書、不慕榮利,安貧樂道、忘懷得失,活現了一位率真自然的儒者形象。

這篇短文結構嚴謹,描寫細膩,作者首先交代“五柳先生”稱號的由來,讓讀者瞭解到這位隱姓埋名之人。他的房屋簡陋、生活貧窮,卻具有隱士們清靜、淡雅的共有特點,同時也體現了作者自己的性格。

陶淵明流傳千古的名篇,恬淡閒適,值得認真品讀

接下來描寫五柳先生的稟性志趣,因為“閒靜少言,不慕榮利”,也就無須奔忙,更沒有煩惱。但這位高士卻喜歡讀書,而且善於讀書。不求甚解,體現了一種求知的滿足和精神的享受,於是“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陶淵明流傳千古的名篇,恬淡閒適,值得認真品讀

除了讀書,他又天性嗜灑,但又不是放蕩縱酒,自我麻醉。他平易近人,親友請他吃酒,他卻毫無拘束,一去即飲、一醉方休,又反映了他的坦率與認真,毫無一點虛偽與矯情。同時他也透過飲酒,使自己得到解脫,才能不入塵網,忘懷得失。

陶淵明流傳千古的名篇,恬淡閒適,值得認真品讀

寫完這篇文章,陶淵明依然很有意興,於是又補充了一點,他仿照史家筆法,加了一個讚語,“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作者讚揚這位五柳先生,不為貧賤而憂慮悲傷,不為富貴而匆忙追求,既表達了對淳樸風尚的嚮往,又展現出隱士的美好情操。

陶淵明流傳千古的名篇,恬淡閒適,值得認真品讀

陶淵明的這篇短文對後世影響極大,不僅讓那些落魄的舉子們有了效仿的榜樣,也鞭撻了很多不良世風。北宋的王安石退居鐘山後,也曾學陶淵明,“五柳柴桑宅,三楊白下亭”;詩人張耒也崇敬地說,“大夫風韻如彭澤,五柳蕭森手自栽。”

如今社會,生活節奏迅捷,人們工作壓力也很大,即使不能像隱者那般閒適自在,卻依然可以學習陶淵明安貧樂道的精神,也就減少了很多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