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的由來,以及它的發展和演變

角抵百戲怎麼讀

本文乃作者小群聊文化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絡刪除,謝謝!

中國文化藝術史上的一件憾事

如果追溯一下公元前的6世紀,古希臘城邦中流行的祭祀酒神頌歌和樂舞逐步演化成了享譽後世的悲劇和喜劇藝術,公元前2世紀的古印度梵劇也是直接起源於吠陀聖典祭祀樂舞,那麼,中國遠古時代以愉悅神靈為宗旨的宗教祭祀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擬神樂舞表演,最終沒能向著獨立的戲劇藝術發展演進,從而直接導致了中國古代戲曲較之其他文學藝術形式相對晚出,這就不能不說是中國文化藝術史上的一件憾事。

中國歷史與中國文化的特殊性造成了中國古代戲曲的這種特殊發展歷程。既然早期已經達到一定規模和表演水平的宗教儀式和擬神樂舞沒能直接轉換出成熟的戲劇藝術,那也就決定了在其後的歷史發展程序中,此二者之間必然會出現一個漫長的過渡。

戲曲的由來,以及它的發展和演變

祭祀酒神圖片

從中國古代戲曲的發展歷史來看,這個漫長的演進過程,大致經歷了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乃至於兩宋數個朝代,時間長達一千餘年。解讀這段早期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最初萌生於宗教祭祀儀式及擬神樂舞之中的早期戲曲藝術,在這個時期雖然就總體來說還只是處在古代戲曲的初級發展階段,但實際上也在走著一條不斷孕育、積累、完善和提高的道路。

具體到我們所關注的早期神仙題材戲劇藝術的表現形態

在此期間,大致上也是隨著社會上神仙信仰的傳播、神仙道教的確立以及世人對於神仙方術態度的變化,而在各種與戲劇相關的表演藝術中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表現。

戲曲的由來,以及它的發展和演變

隋唐時代

秦漢立國,縱橫數千裡,上下五百年,可謂是經歷了春秋戰國長期諸侯爭霸戰爭後終於形成的一個封建帝國的完成期。它以磅礴的氣勢和國力,不僅在物質上而且在精神上都確立了漢民族的大一統文化,其主要的特徵就是確立了以儒家為根本、以諸子為支流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思想,儒家思想成為整個社會的指導思想,這對於全民族的精神思維方式和文化藝術的影響都是不可估量的。

與此同時,作為秦漢時代社會文化思想的另一個重要標誌,便是神仙思想在這個時期的廣泛流行,這從秦始皇孜孜不倦地追求長生不死及漢王朝多位皇帝樂此不疲地沉溺於神仙方士們的鼓吹宣傳中難以自拔,都可充分說明這一點。作為一種舉國熱衷於追求的社會思潮,給予同時代的各種表演藝術以直接的影響,使其染上濃厚的宗教色彩,應該說是自然不過的事情。

戲曲的由來,以及它的發展和演變

秦始皇

秦漢時代的戲劇表演藝術承襲春秋戰國時期的優戲滑稽表演而來,最初名為角抵戲,後來逐漸被人們稱之為

“魚龍蔓延百戲”

或直呼為

“百戲

”。角抵戲亦稱

“角抵”

,其表演最早見於秦朝。

《史記·李斯列傳》

載:

“是時二世在甘泉,方作角抵優俳之觀。”

(漢)司馬遷:

《史記·李斯列傳》

,這是

“角抵”

一詞在史籍中的首次出現,當然這並不意味著角抵戲自此起源。

戲曲的由來,以及它的發展和演變

百戲

東漢應劭、文穎等人在註解中就認為角抵戲實來源於戰國時期的武備訓練,或以為戲樂。入秦由於天下干戈止息,遂被納入優俳娛人表演之中,成為一個民間伎藝交流娛樂的節目。(漢)司馬遷:

《史記·李斯列傳》

,今存漢代石刻中有關角抵表演的畫面頗多,有兩人手搏,有雙人械鬥,有人獸相拼等,這說明角抵戲在仍然尚武嗜勇的漢代,其表演是受到社會的歡迎的,對於大眾娛樂心理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我們只要注意到這樣一個客觀事實,即漢代相當長一個時期社會上把各種戲劇表演藝術統稱之為

“角抵戲”

,而不是後來戲曲史上所習稱的

“百戲”

表演,即不難看出當時角抵戲被世人認可的程度及其社會地位。

戲曲的由來,以及它的發展和演變

司馬遷畫像

從有關史料來看,秦漢之際角抵之戲大行於北方,如

《漢書·武帝紀》

載: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春,

“作角抵戲,三百里內皆(來)觀”

(清)王先謙:

《漢書補註》

《藝文類聚》

卷四十一引

《漢武故事》

“未央庭中,設角抵戲,享外國,三百里內觀。

戲曲的由來,以及它的發展和演變

角抵戲

角抵者,使角力相觸也。其雲雨雷電,無異於真。畫地為川,聚石成山,倏忽萬變,無所不為。”

(唐)歐陽旬:

《藝文類聚》

,東漢人文穎注

《漢書·武帝紀》

曰:

“名此樂為角抵者,兩兩相當角力,角技藝射御,故名角抵,蓋雜技樂也。巴俞戲、魚龍曼延之屬也。”

(清)王先謙:

《漢書補註》

,另有

《漢書·張騫傳》

記載漢武帝會見西域大宛諸國來賓時,

“令外國客遍觀各倉庫府藏之積,欲以見漢廣大,傾駭之。及加其眩者之工,而角抵奇戲歲增,變其益興,自此始”

(清)王先謙:

《漢書補註》

,可見在國力昌盛的武帝時代,漢天子用以向外人炫耀的除了

“倉庫府藏”

的強大物質積累,便就是令人倍感驚歎的

“角抵奇戲”

了。

參考資料《中國戲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