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虛與委蛇”我們都聽過, “蛇”為啥讀“yí(姨)”, 未必人人清楚

北大校長曾在典禮上將“鴻鵠之志”的“鴻鵠”,讀成了“鴻浩”,一時激起千層浪,引起了網友熱烈討論。

當時經過網路的發酵,人民日報也趁此熱度以最快的速度,總結了106個漢語多音字,給大眾普及應該避免的尷尬讀音。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會被多音字搞懵,比如大家都見過成語“虛與委蛇”,但是有多少人注意到了“蛇”的正確讀音應該是“yí(姨)”呢?

成語“虛與委蛇”我們都聽過, “蛇”為啥讀“yí(姨)”, 未必人人清楚

博大精深的多音字

中國漢字歷史悠久,而且常常一個字有幾個讀音,不僅外國人學中文的時候很苦惱,就連中國自己也不能說完全掌握。

為什麼會有多音字這個現象?

這其中就涉及到我們漢字的發展流變。

根據資料來看,

多音字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叫做同一個發音的分化,第二類叫做同形異義的字。

首先第一類,是原始發音的分化。

這又分兩種情況,一種是破讀現象。大家中學的時候都學過文言文,在古文中,有的字在表示動詞詞性的時候,會重讀成第四聲。

比如“衣服”的“衣”,讀作“yī”的時候,就表示衣服。但當它讀“yì”的時候,說明它是個動詞,表示穿衣服。

還有“衣冠”的“冠”,讀“guān”的時候是指帽子,都“guàn”的時候是指戴上帽子。

成語“虛與委蛇”我們都聽過, “蛇”為啥讀“yí(姨)”, 未必人人清楚

另外一種是隨時代分化出來的。

例如“的”,既可以讀“di”也可以讀“de”。僅僅是韻母變化了,這就是一種韻母分化,另外也有的字是聲母分化。

第二類,什麼叫同形異義字呢?

就是本來是兩個不同的字,但是由於一些歷史、宗教、文化原因,他們逐漸寫成一樣的字了。那麼這個寫成一樣的這個字,就有了原來兩個字的兩種意思、不同的讀音。

比如說以前繁體“樹葉(yè)”,現在簡體寫“樹葉”,“葉”在以前只有兩種讀音一種讀作“shè”,表示一個古地名;一種讀作“xié”表示“協、和洽”。

但是晚清時期,就有人用這個“葉”來代替“樹葉”的“葉”了。

因為這樣用的人多了,所以在頒佈簡化字的時候,就把這個字用來指的“葉”的簡化字,“葉”與“葉”就合成了一個字

。那麼從此“葉”就有了三個讀音,分別是“shè”、“xié”、“yè”,並且分別表示不同的意思。

“虛與委蛇”的淵源

那麼成語“虛與委蛇”又是什麼情況呢?

這個詞語本義是指對人虛情假意,敷衍應付。

比如造句“他一時想不到脫身之法,只能先和敵人虛與委蛇地周旋”。

它最早出自《莊子》,“壺子曰:

‘鄉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與之虛而委蛇不知其誰何。

’”是講列子的師父壺子用虛假的面相擾亂神巫季咸的判斷,考驗了他的相面之術,教會了列子恪守真實的自我。

“虛”意為浮於表面的,“委蛇”本是神話傳說中的蛇,長相十分奇特。在這個成語中,作形容詞,應該讀“weī yí”。

“委蛇”並不是“委”和“蛇”簡單組成的,它是一個聯綿詞,是不能分割的雙音節單純詞。

若把它拆開,它就不成義了,例如枇杷、籬笆、葡萄等詞語。

“委蛇”作形容詞,還可以寫作“逶迤”,表示蜿蜒曲折,它們之間的關係可以說是同義異形。

那麼“委蛇”的“蛇”,為什麼要讀作“姨”呢?

很久以前“蛇”在甲骨文中寫作“也”,因此後期“蛇”的發音流傳,由“也”音轉的可能性很大。

簡單地講,就是韻母分化,從“yě”轉化為“yí(姨)”了。

關於 “委蛇”讀音還有一則笑話故事。宋朝時候,薛家有三個女兒,大女兒嫁給了歐陽修,二女兒嫁給了王拱辰。

後來歐陽修喪妻,又續娶了薛家的三女兒,這屬於是娶了小姨子。

劉原父是歐陽修的朋友,暮年再娶,歐陽修寫了一首詩來調侃他老牛吃嫩草:

仙家千載一何長,浮世空驚日月忙。洞裡新花莫相笑,劉郎今日老劉郎。

劉原父聽了很不開心,決定要找機會扳回一局。

某一天劉原父、王拱辰、歐陽修幾人相聚,劉原父趁機說道:“從前有老學究講解《毛詩》,讀到‘委蛇委蛇’這一句時,告訴學生:記住,‘蛇’要讀作‘yí(姨)’。第二天學生上學遲到了,學究責問緣由,學生解釋說:‘來的路上碰到有人弄姨(蛇),我忍不住停下來觀看。

只見他先弄了大姨(蛇),又弄小姨(蛇),所以耽誤了上課。

成語“虛與委蛇”我們都聽過, “蛇”為啥讀“yí(姨)”, 未必人人清楚

劉原父講完這個故事,揶揄地看著歐陽修,歐陽修聽罷也是哈哈大笑。

這個故事雖然有一點市井傳奇色彩,但也不妨用它來幫助我們記住“蛇”字的多音現象。

漢字的音與義

“蛇”只是中國萬千漢字的其中之一,中國漢字不僅有多音字,還有同音字。不僅有同音異義字,還有同音異形字等等。

漢字不僅音調特殊,字形也很複雜,導致很多學漢語的外國人很崩潰。

很久之前,就有人說文字拼音化是世界的趨勢,中國也應該順應潮流,這樣能促進中國與世界接軌。

中國近代就嘗試過推行漢字拉丁化,改用拼音取代漢字。

成語“虛與委蛇”我們都聽過, “蛇”為啥讀“yí(姨)”, 未必人人清楚

在當時的特殊歷史環境下,漢字複雜、教育壟斷等問題導致當時中國文盲率極高,過半數的人還不識字。

漢字拉丁化能大幅度提升中國廣大人民的識字率。

但是為什麼這麼多年了,都沒有成功?

近代學者趙元任為了反對漢字拼音化,專門創作了一篇《施氏食獅史》,全篇都是“shi”音。

這篇文章就展現了漢字有太多的同音字,他們有著完全一樣的發音,但是意義大相徑庭。這就是為什麼漢字並不能拼音化。

漢字的傳情達意能力完勝字母文字,用漢字交流我們只需要掌握1500個常用字就完全夠用。

而英語交流則需要更多,例如雅思要求詞彙量要達到5000以上。

前段時間,網路熱詞“yyds”等拼音縮寫,遭到了一些人的反感。

我們為什麼討厭這種符號表達的流行,不就是因為它讓中文的意蘊蕩然無存?

成語“虛與委蛇”我們都聽過, “蛇”為啥讀“yí(姨)”, 未必人人清楚

結語

瞭解漢字歷史,感受音義之美。中國不是唯一適用表意文字的國家,但卻是四大文明古國裡唯一還在蓬勃發展的國家。漢字同古建築、器物一樣,承載著華夏大地的文化,賦予它們奔騰踴躍、生生不息的前進的力量。

縱使春秋更迭千年不止,我們的文明必定世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