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溪話:一株草引發的對蛤蟆、蝌蚪的字、音考證

厚薄的拼音怎麼讀

蘭溪話:一株草引發的對蛤蟆、蝌蚪的字、音考證

車前草

車前草。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

別名:蛤蟆葉、蝦蟆衣,蘭溪話中稱為“蝦蟆草”

蝦蟆草:kuɑ mɯa草(城區)、kuɑ mia草(城郊)、kuɔ mɔ草(伍家圩)

車前草,蘭溪話稱呼為“kuɑ mɯa(城郊一帶“mia”)草”(音近“瓜嘛”),這“kuɑ mɯa”究竟是什麼字,一時不得其解,於是求助於百度百科,果然有所收穫。百度詞條【車前草】中記錄了它的別名為“蛤蟆葉”、“蝦蟆衣”,困惑也因此而解。

蘭溪話:一株草引發的對蛤蟆、蝌蚪的字、音考證

影視劇中的蛤蟆形象

“蛤蟆”又寫作“蝦蟆”,蘭溪話中的“kuɑ mɯa”就源於“蝦蟆”。這時會有人產生疑問蘭溪話中“蝦”的讀音明明是“huɑ”,“kuɑ”這個音是不是錯讀?“kuɑ”應該不是“蝦”字?其實這個疑惑並不難解釋:

①在【說文】“蝦”的繁體“蝦”有“舉下切”,透過反切,讀音正好能對上。

②匣母讀如群母后的聲母清化,舉個例字“厚”,蘭溪話中“厚”兩讀,“厚仁”讀“ɦeɯ”,“厚薄”城區一帶讀“kəɯ”,西向讀“ɡeɯ”。城區與西向的讀音區別就在於聲母的清化。

“蝦”是匣母字,讀“kuɑ”也符合蘭溪語音變化的特徵。

蛤蟆,蘭溪話中讀音有“kɛɁ pɔ”(音近“個寶”)和“keɯ pɔ”(音近“狗寶”)兩種,產生兩種讀音情況是入聲舒化後的結果。

“蛤”是見母合韻(聲母是“見”,韻母是“合”),古沓切,音為“kɛɁ”,是個入聲字(發音極為短促)。當“kɛɁ”發生入聲舒化現象後,發音拉長就變為了“kəɯ”。

蘭溪話:一株草引發的對蛤蟆、蝌蚪的字、音考證

蝌蚪

蝌蚪:kuɑ mɯa袋袋(城區)、kuɑ mia袋袋(城郊)、mɔ lɤ dəɯ nə(伍家圩)

接著說說“蝌蚪”,也許有很多年輕人已經不知道蘭溪話怎麼稱呼“蝌蚪”了,直接是根據字眼強行蹦出普通話“kē dǒu”的讀音,其實蘭溪話中另有對應的稱呼“kuɑ mɯa袋袋”,沒錯,就是“蝦蟆袋袋(de de)”。至於“袋”是不是本字還有待商榷,西向伍家圩一帶稱“蝌蚪”為“mɔ lɤ dəɯ nə”(蟆卵頭兒),不管是“de”或是“dəɯ”,也可能是“蛋”字,這裡就不展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