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永樂年間,麻林國進貢的“麒麟”,現代人看後:原來是它?

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在皇宮大火中不知所蹤。歷時四年的“靖難之役”也就此落幕,懦弱的建文帝終究還是輸給了強悍的四叔。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或許,皇權的易主,對於大明王朝來說,並非是一件壞事。相反,皇權的易主,更是大明王朝的幸運。明成祖朱棣憑藉其雄才偉略,一手打造了永樂盛世。

其中,永樂年間的外交尤為突出。永樂三年,明成祖朱棣派宦官鄭和下西洋,創造了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這一行為更是成為了,十五世紀歐洲地理大發現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

明朝永樂年間,麻林國進貢的“麒麟”,現代人看後:原來是它?

鄭和下西洋路線

關於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歷史上的爭議很多,有人說是為了尋找失蹤的建文帝,也有人說是為了宣揚大明國威,還有人說,朱棣是出於軍事目的,防範帖木兒帝國。更有甚者說其是為了,獲取海外朝貢以及宗教目的等各種各樣的說法。

其實最終無論明成祖朱棣,出於何種目的。鄭和下西洋,這次航海活動,都為中華文明史,留下了輝煌的一筆。當然,鄭和下西洋在為其他國家送去珍貴寶物的同時,也帶回了其他國家為大明皇帝進貢的奇珍異寶。

明朝永樂年間,麻林國進貢的“麒麟”,現代人看後:原來是它?

麒麟圖

其中一個東非小國進貢的珍奇寶物,就贏了大明朝舉國歡慶,和明成祖朱棣的歡喜。這個小國進貢的不是別的,正是中國人眼中最神秘,最古老且寓意最美好的神獸—“麒麟”。

不過這個動物在現在人眼中看來,並非稀有,也並不是什麼麒麟。那麼它究竟是什麼呢?

明朝永樂年間,麻林國進貢的“麒麟”,現代人看後:原來是它?

作為上古神獸,中國人眼中的祥瑞,究竟來自哪個國家呢?在《明史·外國傳七》中對於這個小國是這樣描述的: “麻林,去中國絕遠。永樂十三年遣使貢麒麟。

在《鄭和航海圖》中這個小國被譯作麻林地。所為的麻林國,也就是今天非洲東岸肯亞之馬林迪一帶。

明朝永樂年間,麻林國進貢的“麒麟”,現代人看後:原來是它?

長頸鹿

其實早在1412年,榜葛剌國就曾向大明進貢了一隻麒麟。根據鄭和下西洋的船隊記錄者馬歡所著的《瀛涯勝覽》一書中對“麒麟”是這樣描述的:

“麒麟,前二足高九尺餘,後兩足約高六尺,頭抬頸長一丈六尺,首昂後低,人莫能騎。頭上有兩肉角,在耳邊。牛尾鹿身,蹄有三跲,匾口。食粟、豆、麵餅。”

相必透過他的描述,您已經猜出來了,而麻林國進貢的“麒麟”與之相同,其實就是長頸鹿。而一開始朱棣只是透過鄭和船隊傳回的訊息,聽其生活習性和形態與麒麟非常相似。

明朝永樂年間,麻林國進貢的“麒麟”,現代人看後:原來是它?

鄭和下西洋船隊

不過當朱棣見過之後,似乎明白了,這並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麒麟”。然而大臣們也不敢說,只能隨聲附和。在大臣夏元吉的《麒麟賦》序文中寫道:

“今年秋,麻林國復以麒麟來獻,其形色與古之傳記所載及前所獻者無異。臣聞麒麟,瑞物也,中國聖人則至。”

明朝永樂年間,麻林國進貢的“麒麟”,現代人看後:原來是它?

鄭和下西洋繪製

其實無論是否是真正的“麒麟”都已經無所謂了,因為能夠得到諸多番邦來朝進貢,已經足以證明,當時明朝對世界的影響力了。中華文化早已經做到了遠播四海,在當時那個代,也僅此一個,無人能夠與之媲美。

而今天我們更應該為這曾經的輝煌和今天我們所擁有的文化財富而感到自豪。為我們身為一箇中國人,生在華夏大地,作為炎黃子孫而感到驕傲!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史官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