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殼到有殼,子彈的成本增加後,能給火槍的發展帶來什麼?

想必有很多朋友都知道,在十九世紀之前,火槍的子彈所採用的都是球形彈,沒有彈殼,也沒法在球形彈的基礎上增加彈殼。

當然,這裡不包括霰彈槍。

但是在到了十九世紀以後,伴隨著火槍的發展,錐形彈頭出來了,而且也演化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子彈形態。

一種是“德萊賽步槍”,採用的是紙殼定裝彈。也就是把彈頭、彈託、底火、發射藥用圓筒紙殼包成了一個整體。

從無殼到有殼,子彈的成本增加後,能給火槍的發展帶來什麼?

另外一種是“米涅步槍”,採用的依舊是類似十九世紀以前的燧發槍一樣的前裝填充方式。咱們在這裡簡單將其稱之為“無殼彈”。

顯而易見,就製作成本而言,有殼定裝彈的成本明顯是高於“無殼彈”的,但是隨著時間的變遷,“有殼彈”卻越來越受到軍隊的歡迎。

從無殼到有殼,子彈的成本增加後,能給火槍的發展帶來什麼?

而且更是進一步提升了有殼定裝彈的製作成本,用黃銅、鋼、亦或者高強度工程塑膠等材料來製作彈殼。

既然子彈是消耗品,那麼按常理來講,就應該是造價越低廉越好才對,那麼為何子彈的製作成本卻在完成了無殼到有殼的轉變之後,反而越來越高呢?

單純的用“有錢”來解釋肯定行不通,那麼也就只剩下了一種可能,子彈成本增加的背後,定然是能給“火槍”的發展帶來遠超於成本的“價值”。

從無殼到有殼,子彈的成本增加後,能給火槍的發展帶來什麼?

提升了子彈裝填速度

最直接的,就是能夠大大提升子彈的裝填速度。

大家想啊,在十九世紀前的前裝火繩槍時代,想要完成一次擊發,那麼首先得從槍口處往槍管裡倒進火藥,然後在塞入棉花或者牛皮紙等充當“彈託”,最後才能往裡面裝填彈丸。

繼而還得用“送彈棍”來回倒騰幾下,將彈丸和火藥懟實,推升爆燃時的氣密性。

從無殼到有殼,子彈的成本增加後,能給火槍的發展帶來什麼?

但這還不算完,因為還得在扳機上方的“底火槽”再倒入一點火藥,用來引燃槍管裡面的火藥,最後才是點燃火繩引燃,並完成一次擊發。

可想而知,這樣一番折騰下來,一分鐘能完成一次擊發都已經算是很不錯的了。

即便後來升級換代,用“燧石”取代了“火繩”,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子彈的裝填速度,可前面的裝填流程實則變化並不大,依舊極為耗時。

從無殼到有殼,子彈的成本增加後,能給火槍的發展帶來什麼?

但是“有殼定裝彈”不一樣,它把底火、彈託、發射藥、彈頭集合成了一個整體,大大優化了裝填彈藥之時的繁瑣程度。

另外一方面則是讓“後膛”裝填變成了可能。

有殼定裝彈使後膛裝填彈藥成了可能

就好比19世紀中期著名的“德萊賽步槍”,在這裡咱們暫且先忽略德萊賽步槍子彈那奇葩的“底火位置”,而是重點關注下德萊賽步槍的擊發方式。

作為世界上第一支“旋轉後拉槍機式步槍”,德萊賽步槍的精華無疑就在那個“旋轉後拉擊發裝置”上面。

從無殼到有殼,子彈的成本增加後,能給火槍的發展帶來什麼?

透過這個擊發裝置,德萊賽步槍不但可以透過槍栓的旋轉推拉開啟“彈膛”,直接從後面將子彈裝填進去。

而且與此同時,其負責擊發的“擊針”其實也早已經在裝填子彈之前就已經準備到位了。也就是已經完成了上膛過程。

剩下的也就只是繼續旋轉槍栓關閉彈膛,然後就可以扣動扳機來完成擊發了。

雖然無殼彈在某種程度上也能後膛裝填,可那種後膛裝填其實是建立破壞槍管“氣密性”的基礎之上的,本來前裝式火槍的氣密性就不怎麼好,還在後面開個口,那不是更差嗎。

從無殼到有殼,子彈的成本增加後,能給火槍的發展帶來什麼?

就好比十九世紀末出現的“夏塞波步槍”,其之所以能夠在普法戰爭中打贏德萊賽步槍,絕不僅僅是因為“夏塞波步槍子彈”的底火位置要比德萊賽步槍子彈的底火位置合理。

而是因為夏塞波步槍的氣密性要高於德萊賽步槍,因為其在槍栓的表面加裝了一個專門用於增強氣密性的橡膠皮套。

由此可見,氣密性對於火器的效能發揮其實也是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的。更別提一體化的有殼定裝彈本身就能提供一定的氣密性。

值得一提的是,後膛裝填還讓火槍的手動連發、半自動、甚至是全自動發射變成了可能,諸如現代那各種型號的手槍、自動步槍、衝鋒槍等等。

否則大家讓前裝式火槍連發下試試?

從無殼到有殼,子彈的成本增加後,能給火槍的發展帶來什麼?

當然,現代也不是沒有“無殼彈”,就好比20世紀由德國研發出來的“G11”自動步槍。

不過嚴格意義上來講,G11步槍的子彈也是有殼的,不過因為其“彈殼”也是發射藥製成的,所以在發射之時就已經燃燒的差不多了。

從無殼到有殼,子彈的成本增加後,能給火槍的發展帶來什麼?

但是由於沒有了定裝彈自身所特有的氣密性,德國不得不透過各種方式來增強彈膛自身的氣密性,從而也就導致G11的機械結構變得極為複雜。

別的自動步槍可能也就一百多個零件,但G11卻多達400多個。雖然能省下子彈殼的成本,這個沒錯,但卻又在槍械自身上增加了更多的成本,顯然得不償失。

從無殼到有殼,子彈的成本增加後,能給火槍的發展帶來什麼?

有殼定裝彈能更好的保證士兵人身安全

除了以上這些好處以外,有殼定裝彈無疑也能夠更好的保證士兵的人身安全。

畢竟火槍雖然是機械結構,但其卻並不像“弩”那樣屬於純機械式擊發,而是利用火藥爆燃產生的化學能來擊發。

可問題是火藥在爆燃之時雖然產生的能量能夠讓子彈以超音速的速度激射出去,但同時產生的高溫也勢必會讓槍械自身經歷一場高溫炙烤的洗禮。

從無殼到有殼,子彈的成本增加後,能給火槍的發展帶來什麼?

槍管的使用壽命之說就是因此而來,如果採用無殼彈的話,所有的高溫無疑都會又槍管以及後面的擊發裝置來承受,長此以往,勢必就會讓槍管在高溫下產生形變,輕者啞火、重者直接炸膛。

這還算是輕的,大家想必也聽說過“走火”這個詞吧,在前裝式步槍盛行的時代,這個現象其實極為常見。

其原因也基本都是因為在多次且連續的擊發之下,從而導致槍管自身不但有著極高的溫度,而且也同時會殘留著上次擊發後殘留的火藥殘渣。

那麼等士兵下次裝填之時,槍管的高溫以及火藥殘渣所遺留的火星無疑就很容易引燃新裝填進來的火藥,結果可想而知。

現代之所以普遍採用“黃銅”或者“鋼”等材料來製作彈殼,一方面是因為這兩種金屬都有著優良的延展性,能夠提供更大的氣密性,同時還具備著較好的硬度,不易變形。

從無殼到有殼,子彈的成本增加後,能給火槍的發展帶來什麼?

但還有一點,則是因為這兩種金屬同時也都具備著極好的“導熱性”,所以在完成一次擊發以後,彈殼其實也是能夠帶走一部分熱量的。

而且因為火藥的燃燒是在彈殼內部,能最大化的保證槍管的清潔,減少火藥爆燃對槍管的燒蝕,大大延長了槍管的使用壽命。

當然,有殼定裝彈擁有更長的儲存期限其實也是一條,畢竟火藥在彈殼內部,首先能夠實現的就是擁有更長的“防潮期”。

而這些因素最後反饋到士兵身上,是不是也同樣能夠最大化的保證士兵的人身安全?光是降低走火、炸膛機率那一條其實就已經足以證明一切了。

從無殼到有殼,子彈的成本增加後,能給火槍的發展帶來什麼?

結束語

簡而言之,從提升火器裝填速度、後膛裝填、降低子彈發射間隔時間、降低走火炸膛機率、延長槍管使用壽命,更好的保證士兵安全等諸多有殼定裝彈所帶來的好處之中。

相信大家也不難發現,子彈雖然在完成了從無殼到有殼的轉變以後,雖然只是增加了一個外殼,且製造成本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可其給火槍帶去的發展契機卻幾乎是等同於全方位的升級和改造。

光是這份價值就明顯遠超製作有殼定裝彈所需要支付的成本。

除非未來能有更好的辦法來取代有殼定裝彈所帶來的這諸多好處。就像科幻電影裡常見的那種電磁脈衝武器、鐳射武器什麼的,或者是研發出新型的“無殼彈”。

否則目前還真沒有什麼辦法能取代有殼定裝彈在火槍發展程序中的重要地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