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職場“飛輪效應”,將工作經歷轉化為工作經驗

Part1:經歷和經驗的區別在哪?

職場上,很多人把工作經驗和工作經歷混為一談。實際上,兩個詞語有很大的差別:

從字面意義上解釋,經歷指的是親身見過、做過或遭受過的事情。經驗,就是從已發生的事件中獲取的知識。

兩者的區別在於:

前者的側重點是過程,後者的是側重點是從過程中獲取的知識。

經歷是感同身受的產物,而經驗是思維的產物。

有經歷不一定有經驗,經驗豐富也不一定必須有非常多的經歷。

經驗意味著創新,意味著更新自我,而不是重複自我。因此,不管你從事某項工作多長時間,即使你幹了一輩子,只要你的思想觀念並未發生什麼變化,你就沒有多少經驗可言。

瞭解職場“飛輪效應”,將工作經歷轉化為工作經驗

舉一個我身邊的例子。

去年做專案,我帶了兩個剛進入公司的顧問。一個是剛畢業的學生,而且專業也不對口,我們暫且稱他為小A。另一個有6年的工作經驗。我們暫且稱他為小B。這是他們的第一個專案,也是公司裡對他們的試用期考核。

在專案進行過程中,小A完全沒有工作經驗,一切聽從安排,虛心學習,按部就班完成交代的工作任務。小B憑藉以往的工作經驗,總是試圖處處顯示自己的專業性。

專案結束後,公司進行考評,小A中規中矩,熟悉了專案流程,具備了做大部分基礎性工作的能力。小B始終沒有找到自己的節奏,思維混亂,做方案只有速度沒有質量,四號沒有體現出多年工作累積的優勢。

考核結果:小A轉正,小B被辭退。

Part2:為什麼小B沒有把經歷轉化為經驗?

透過小B的經歷,我發現,他只是積累了6年的工作經歷,而沒有沉澱6年的工作經驗。為什麼會是這種結果呢?

這要從職場的“飛輪效應”說起。

飛輪效應指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覆地推,每轉一圈都很費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會白費,飛輪會轉動得越來越快。

達到某一臨界點後,飛輪的重力和衝力會成為推動力的一部分。這時,你無須再費更大的力氣,飛輪依舊會快速轉動,而且不停地轉動。

瞭解職場“飛輪效應”,將工作經歷轉化為工作經驗

這就像闖蕩職場一樣:初入職場,我們需要付出諸多的艱辛和努力,不停地磨練自己,讓自己成長。然後,我們的努力會在某個階段讓自己實現質的提升,我們的進步會越來越快。

而達到某個節點後,我們便會將自己的能力昇華,進入職場的快車道。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你必須很努力,才能看上去毫不費力。

但是,如小B一樣,很多職場人士卻沒有進入“飛輪效應”的軌道,甚至很多人從開始就掉隊了。

分析小B被解聘的原因,我發現很多時候他不是不努力,而是沒有找對飛輪的方向,工作經歷反而成了他累積工作經驗的桎梏。在以往的工作經歷中,他形成了很多固化的壞習慣:

1、在以往的工作經歷中,做了太多的零散性工作,專業知識不成體系。

小B以往在企業做人力資源專員的時候,做了很多人力資源基礎性、事務性的工作,比如招聘、工資核算、績效考核等。但是,他從來沒有系統化的去接觸人力資源各模組。所以,雖然他對人力資源的工作程式都比較熟悉,但是從來沒有用系統化、關聯的眼光去審視自己的工作。

零散性的工作帶來的壞處是:工作經驗的碎片化和淺顯化。碎片化讓知識體系零散不成章法,而淺顯化讓知識體系缺乏縱深和前後的關聯。

而到了實際的工作中,就會出現“能做但做不好”、“什麼都懂但什麼都不精”的現象,用通俗的話說就是:半瓶子醋。

2、在以往的工作經歷中,缺乏思考,經歷沒有有效轉化成經驗。

在我和小B接觸中,給我的最大感觸就是:他不太懂得思考,從來不反思工作中出現的問題。而不思考帶來的問題就是:缺乏邏輯思維,思路混亂。

一般我交給他任務的時候,我會問他兩個問題:你明白嗎?能做嗎?

他每次都給我確定的回覆。但是在方案中,他經常將不同性質的問題歸為一類,經常將不相干的問題混為一談,我不得不抽出大半夜的工作把方案推倒重做。

做了大量的工作之後,如果缺少了思考和總結的環節,就不會發現各項工作之間的聯絡,這樣也就失去了將經歷轉化為經驗的機會。

3、始終沒有弄明白一個命題:為了什麼或者為誰而工作?

我在佈置給小B工作任務的時候,他總是很快的就把方案給我。而每次交給我方案,他都會長舒一口氣:總算交差了。而多數時候,他的方案質量都很差。

後來,我逐步發現,他將工作的第一目標定義為:完成領導交辦的任務。不管方案質量如何,先要按時上交再說。

不同的工作定位,會帶來不同的處理問題的方式:

如果是為了應付上級領導的任務,總是覺得交上去還有領導給把關和修改,這純粹是為了工作而工作。

如果將工作完成質量定義為自己成長的進階方式和必由之路,就會對方案的質量和每一個細節進行反覆考量,交給領導的是自己盡最大努力做出的方案。

瞭解職場“飛輪效應”,將工作經歷轉化為工作經驗

Part3:透過飛輪效應,如何將經歷轉化為經驗?

分析完小B工作失敗的經歷,我們再來說一下如何利用“飛輪效應”,將工作經歷轉化為工作經驗。

我們將這個轉化劃分為四個階段:開始階段、基礎階段、發展階段和精進階段。

開始階段:制定清晰職業目標,明確努力的方向,養成良好的習慣和態度。

在我們剛進入職場、新公司、新行業的時候,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和做好職業規劃,比埋頭苦幹更重要。

“飛輪效應”能產生持續動力的前提是:必須保證飛輪在同一個方向發力,持續的增加同向動能。

這就意味著,我們需要在工作之初需要做好兩件事:

第一、選擇適合自己的行業。“女怕嫁錯郎,男怕入錯行”,就是這個道理。很多人並不是不優秀,只是沒有找到讓自己潛力得到發揮的領域。

第二、做好自己的職業規劃。搞清楚自己在哪裡?也就是目前專業能力處於什麼階段?到哪去?未來給自己定的目標在哪?

基礎階段:要腳踏實地的做好基礎工作,打好根基,才能夠為以後的發展提供有效的保障。在這個階段,透過數量的積累,可以把經歷質變為部分經驗。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但對於多數人來說,開始階段總是最難的。馬雲曾經說過: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會很美好,但絕大多數人都死在明天晚上。

正如飛輪一樣,開始轉動階段是最費勁的,也是最考驗一個人耐力和耐心的時候。很多人堅持不了多久,就放棄了對目標的堅持。

在基礎階段,要學的東西非常多,也非常繁雜。在這個時候,公司不會把重要的事項整體託付給新員工。面對零散的工作,不同的處理態度會帶來不同的結果:

有些人會及時對工作進行總結,同時將細節進行歸納整理,逐步找到繁雜工作內容之間的聯絡,實現由量變到質變的轉化。

有些人則忙於處理這些雜事,以完成工作為目的,逐步把工作變得程式化和機械化。

這兩種不同的處事態度和方式,打下的工作基礎也就不一樣,而這些素質和基礎,決定了不同的職場高度。

這就是小B在提升自己的時候停止的階段。基礎不牢固,但是卻熟悉了職場的環境並且形成了自己的處事方式,職場經歷不少,但經驗卻沒有多少。

而且,那些不好的工作習慣和方式,成為了飛輪提速的阻力,逐步遠離了正常的進階軌道。

瞭解職場“飛輪效應”,將工作經歷轉化為工作經驗

發展階段:提升自己的認知高度,對專業進行深度思考,突破職場瓶頸期。

透過前面的準備,飛輪是可以在力的作用下轉動起來,但是這個時候的轉動是非常被動的,非常吃力的。一旦他的受力失去的話,馬上就會停止下來,只有不斷的加力或使力持之以恆,才可以使所受的力越來越接近臨界點。

多數人在幾年的職場經歷後,都會有或長或短的瓶頸期。這時候會發現:

自己的專業知識已經比較成型,但是再深入一步已經很難;

工作按部就班,千篇一律,開始機械性的應付工作;

自己不知道應該向哪裡努力,找不到突破點了;

心態有些失衡,很難靜下心來思考一些事情。

焦慮,成了這個階段的代名詞。

如何突破這種焦慮,根據我自己的經驗,可以有以下方法:

行動是打破焦慮的最好方式。不管怎樣,先讓自己忙起來,不要在負面情緒中不能自拔;

進行深度閱讀和思考。很多時候,我們的專業被卡在一個節點上,實際上就是缺乏了對專業的縱深。如果能對專業知識進行深耕,提升專業的廣度和深度,你會自己的認知在不知不覺間會提升到新的層次。

提升自己的工作質量,為自己工作。每做一次方案,都站在面對客戶的角度上,思考能不能一次讓客戶滿意。把自己放在更高的層次上處理和思考問題。比如,你現在是部門負責人,你可以假定自己是分管副總,仔細琢磨一下站在更高一層級是如何思考和解決問題的。

輝煌階段:讓你走向巔峰的,是厚積薄發的力量。

當飛輪所受力達到臨界點時,由於牽引力和慣性的存在,即使飛輪所受力失去的時候,飛輪也可以在一定的時間內轉動。

透過前期的厚積薄發,你可以在職場上達到新的高度。而這時候也會發現,自己的思維高度、工作能力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而這種飛輪的加速效應,會讓成功來的更加迅速和容易。

有句話非常有意思:你可以把1年活成365天,也可以把1天活成365次,這都是一年。

你走過的路,每一步都算數,世上沒有白費的努力,更沒有碰巧的成功,生命中的一切無心插柳其實都是水到渠成。正是自己多年的苦心積累用心耕耘,才造就今日的看似毫不費力。沒有白費的時間,沒有白走的路。

瞭解職場“飛輪效應”,將工作經歷轉化為工作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