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茶地圖”上線,讓非遺變得更“潮”

新民晚報訊 (記者 徐翌晟)春分之日,東家APP上線了“春茶地圖”,將百大茶山山頭搬上雲端。透過數字化手段開創性地上線的“春茶地圖”,串起全國8個省份、11大核心產區、百大山頭、上百位優質春茶匠人(包括多位非遺大師),幫助使用者“按圖索茶”,動動手指就能直通茶山。

“春茶地圖”上線,讓非遺變得更“潮”

圖說:東家APP上線了“春茶地圖” 主辦方供圖(下同)

目前,東家平臺入駐匠人已達近萬名,其中不乏非遺大師。本次春茶季,東家與匠人將帶著廣大使用者深入茶山現場直播,見證採茶、炒茶、製茶、品茶等流程。

中國茶葉博物館前館長王建榮介紹,廣西、貴州、四川、重慶、湖南、湖北、福建、浙江、江蘇等地春茶產區全面進入開採期。但由於今年開春茶葉吐芽之際,我國茶葉主產區遭遇了低溫雨雪天氣,導致春茶上市期大範圍推遲,使全國春茶呈現“遲、好、少、高”的態勢,“遲”指春茶開採總體延遲,“好”指茶葉品質好,“少”指春茶產量略有減少(茶園管護、製作技術等可一定程度彌補),“高”指春茶成本比較往年同期比有小幅上漲。白茶匠人、福鼎白茶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國家制茶一級技師吳健介紹,2月福建多地罕見降雪,也導致春茶採摘延遲,但茶葉品質預計會更好。

“春茶地圖”上線,讓非遺變得更“潮”

圖說:傳承人現場演示製茶工藝

自古以來,中國茶就具有很強的文化色彩,有很多故事和傳說。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中已經收錄了37項茶葉製作相關傳統技藝、52項茶器製作相關傳統技藝。中國茶文化資源十分豐富,但挖掘利用方面還比較欠缺。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如今,茶葉消費已逐漸呈現出年輕化、多樣化的趨勢。許多90後、00後年輕消費者,更多關注的是茶文化,希望從茶中喝出文化品位。與此同時,近年來中國茶產業中已出現了“茶二代”現象,湧現了一批傳承了非遺技藝,又具有國際化視野、時尚化生活方式的年輕人。茶葉品牌要充分利用“非遺傳承人”、“中國製茶大師”技藝及文化傳承價值,以及年輕“茶二代”的創新思維與技藝傳承,使其在茶文化推廣乃至茶葉品牌年輕化和品牌建設中發揮生力軍作用。

“春茶地圖”上線,讓非遺變得更“潮”

圖說:活動現場

茶文化IP形象塑造也日漸受到關注。茶葉品牌背後所蘊藏的茶文化,恰好可以為茶品牌IP形象的塑造提供不竭源泉。透過茶文化IP,講好中國故事。

東家CEO孟文博介紹,東家平臺中不乏茶葉和茶器非遺大師、“茶N代”。東家與全國眾多知名博物館保持良好合作,積極探索藉助博物館IP,用貼合時代潮流的方式使非遺獲得更大的傳播空間和衍生價值。龐大的專業設計師團隊,讓非遺變得更“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