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路德宗教改革 發現教義的本質和意識覺醒

阿維農之囚在中世紀教俗之爭中有什麼意義?

導語:

在今天,基督教作為信教人數廣泛的大教之一,它宣揚待人友善,心懷誠意,對於一些貪婪、慾望的惡習是加以抵制的,它引領著人們向善,間接的助長了人們積極的社會風氣,也正因如此,基督教才能作為正統宗教在各個國家存活。基督教發源於幾千年前,期間也經歷了很多大風大浪,它的教義雖然宣揚正義,但人性是變幻莫測的,在中世紀期間它的邪惡影響大過了正義,

"改革也是一種革命",

正因為如此,基督教不得不透過改革來堅定自己的初心,也透過改革使其宗教主旨愈發顯得明確並迸發出人性的光輝,在人類發展歷史上得以行走至如今。其中,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對當時陷入深淵的基督教來說無疑是一種救贖。

馬丁路德宗教改革 發現教義的本質和意識覺醒

圖一 馬丁路德

宗教改革原因

(1)文藝復興之花

在中世紀,位於地中海沿岸的浪漫之城義大利受地理位置影響,東接古東方的香料、瓷器和絲綢等名貴奢侈品,西送勞動者等人力資源,於是義大利作為樞紐在兩者之間銜接了一條價值連城的商道,利用地理優勢和商品差價帶動了當地的資本主義經濟之萌芽,緊接著又控制了西歐幾乎一大半的經濟勢力。財大氣粗的義大利人在

物質充裕和人口流動頻繁的環境裡逐漸養成了"以人為本"的思想,

對於基督教的神學和以上帝為中心的教條精神並不太感冒,加上當初羅馬被滅,其中一些瑰麗的希臘羅馬文學在義大利自由開放的沃土上落地生根,開出了帶有感性色彩的文藝復興之花,這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他們思想的自由,並有精力著眼於世俗的美。他們在先人的基礎上創作了更多優秀的文藝作品,趕著這陣風揚名了許多著名詩人和作家,像被稱為“文藝復興先驅”的但丁,“人文主義之父”彼特拉克等。一大批人文主義者用優美的希臘語和拉丁語

熱情謳歌基督教所憎惡的人性和世俗生活,並且藉助伊比鳩魯主義的思想大力倡導及時行樂的點子

,這與基督教禁慾主義下苦苦掙扎著和自身慾望所鬥爭的思想相比,實在是太誘人了。

馬丁路德宗教改革 發現教義的本質和意識覺醒

圖二 彼特拉克

馬丁路德宗教改革 發現教義的本質和意識覺醒

圖三 但丁《神曲》

(2)文藝復興的引導

人文主義者卡斯提利昂在《弄臣》一書中寫道:“身體上每一部分的構成都是藝術的,而非偶然的,整個形體是最美麗絕倫的……美麗的天空,美麗的地球,美麗的海洋,美麗的河流,美麗的樹林、樹木、花園,美麗的城市,美麗的教堂、房屋、軍隊。總之,這種標緻與聖潔之美是每一樣事物奇妙的屬性,而且,或許可以這樣說,每一樣東西都有善與美。”他熱情洋溢的讚美了人體及大自然的一切事物,將羅馬教會虛偽的面紗挑起,鼓勵教徒們去追求本就應當屬於自己的世俗快樂。換言之,他讓人們意識到,上帝創造了人並給予靈性的肉體,是為了安放聖潔的靈魂,那麼,這具皮囊就應該享有舒適的權利,只有肉體健康,靈魂才能健康成長。在義大利的花園裡,文藝復興的花朵越絢爛,基督教的唯靈主義之實就越乾癟苦澀,在義大利人的“偏心照料”下,養料幾乎都被文藝復興所攝取。

雖然這場富麗高貴的思想運動感化了禁慾主義的基督教,但對於本就奢靡放蕩的羅馬教會高層來說,這項運動反而為他們的淫邪行為提供了依據,羅馬式的生活態度隱隱再現。

馬丁路德宗教改革 發現教義的本質和意識覺醒

圖四 宮廷宴會

(3)日耳曼人的不滿

日耳曼人粗暴的征服了羅馬帝國之後,由於行為粗鄙,知識淺薄,對於羅馬帝國這個龐大的戰利品並不能馬上消化,只能依靠基督教的力量在羅馬帝國的廢墟上稱王稱霸。到了中世紀,由於基督教前期對日耳曼人駕馭羅馬這艘大船的指點,日耳曼人將基督教奉為圭臬,給予教會土地和各項優惠政策,如

:免交稅務、徵收什一稅等,甚至還有"丕平贈土"、"君士坦丁堡贈禮"等,

教會權力如日中天,直逼國王權利,除卻查理曼大帝和其他幾位手段凜冽的國王,教會一度脫離國家的掌控凌駕於世俗權力之上。隨著權力的擴大,教會的野心也日益膨脹,開始插手國家的運轉事項,對其他國家尤其是德意志國家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剝削。德國每年要向羅馬教會上交現金至少三十萬古爾登,相當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收入的三倍以上,不僅如此,德國的高階教士在就職期間要繳納兩萬盾左右的稅務,從“教皇的奶牛”這一稱號就可見程度一斑。

馬丁路德宗教改革 發現教義的本質和意識覺醒

圖五 國王與王后向教皇道歉

16世紀的德意志經濟與10世紀相比仍然處在封建經濟水平,但他們對基督教的信仰卻比其他國家都要來的淳樸和虔誠,因此,當教會懷揣著說一不二的權力在王國內作威作福,徵收比鄰國高好幾倍的稅務,甚至於打著上帝的旗號兜售贖罪券來維持教會虛偽的統治時,這極大的激起了北方各民族的不滿。但這在被基督教思想貫穿整個中世紀時期的人們來說,這些因素還不足以驅使他們拿起改革宗教的武器。

馬丁路德宗教改革 發現教義的本質和意識覺醒

圖六 教權擴大

(4)阿維農之囚

別看羅馬教皇整日以不可一世的姿態自居於羅馬,並對各個王國橫徵暴斂,但在14世紀初,教皇可是灰頭土臉的屈居在法國的阿維農60多年。說來可笑,這段歷史中教會受到的打擊並非來自法國君主的有意為之,確切的說更像是法國君主為了與教皇爭一口氣而做出來的行動,不想卻在之後宗教改革的運動中幫了大忙。13世紀90年代,信奉教權至上的卜尼法斯八世擔任了羅馬教皇,他本應該與其他教皇一樣享受至高無上的權力盡情地對世俗權力加以蹂躪,但不巧的是,此時繼任法國君主的卻是腓力四世,他用武力將伯爵的領地吞併,並立志要將法蘭西都收入他的麾下。為了能夠為戰爭提供良好的後援和充足的資金,腓力四世向法國的神職人員徵收稅款,填充國庫,這觸犯了教皇的免稅特權,於是卜尼法斯八世就下了一道敕令禁止他徵稅,但腓力四世可不是個怕事兒的主,面對這道敕令,他不僅沒有遵守,還命令全國不得向教皇納貢,這樣一來,教皇的財政來源就斷了,好漢不吃眼前虧,卜尼法斯八世不得不允許法王徵稅,但對法王的做法耿耿於懷,終於找到機會“報復”。

馬丁路德宗教改革 發現教義的本質和意識覺醒

圖七 腓力四世

(5)教皇權力衰落

1301年,腓力四世擬定了一個限制教皇權力的條例,於是教皇命令位於法國巴米葉地區的教會分部對該條例加以干預,腓力四世起先對他們的挑釁置之不理,繼而雷霆大怒要把巴米葉的大主教交給法國世俗法庭審判,卜尼法斯八世落了面子,決心要將法王扳倒,於是一連發出了三道通諭指責法王的罪行,並趁機取消之前對財政上的讓步。教皇的如意算盤打得響,但此舉徹底激怒了法王,他不但燒掉了教皇的通諭,宣佈只服從上帝,還在巴黎聖母院召開會議,利用貴族和市民對教會的不滿情緒籠絡了人心。卜尼法斯八世沒辦法只好一條道走到黑,以開除教藉相逼,但換來了法王更加猛烈的反擊,腓力四世列舉了法王的29條罪狀,並搶先一步逮捕了教皇並囚禁於阿維農。至此,教會的威風折煞了一大半,教皇后來雖被救出,但被這樣凌辱過後,每天憂悶,最後也鬱鬱而終。

以此教皇的地位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卻被後來提倡改革的神學家看到了可能性。

馬丁路德宗教改革 發現教義的本質和意識覺醒

圖八 卜尼法斯八世

(6)馬丁路德改革

馬丁路德一開始並不是修道士,他的父母也只是農民,雖然信奉基督教但並不熱誠,所以馬丁路德在大學畢業之後原本只想繼續深造法學,但不幸的是他遭遇了一次罕見的雷擊,這次雷擊讓他對生命多了許多不一樣的感悟,由此產生了對神學的興趣,轉而成為了埃爾福特奧古斯丁修道院的一名修道士,加入了禁慾主義修行的行列。但在齋戒、自我鞭撻的做法中,並不能讓他消除本身的罪惡感,苦苦思索的他在神秘主義者斯托皮茲的啟發下參透了“義人必因信得生”的道理,這就是後來所提倡的“因信稱義”的口號。隨著對神學的深入鑽研,當時教會的惡行使馬丁路德愈發不能忍受,終於,在一次為了修建聖彼得大教堂從而向民眾兜售贖罪券的活動中,“錢箱一響,靈魂昇天”的說法惹怒了馬丁路德。1517年,馬丁路德在維滕貝格大教堂的門口張貼了《九十五條論綱》,對教會正式宣戰。

馬丁路德宗教改革 發現教義的本質和意識覺醒

圖九 馬丁路德 《九十五條論綱》

馬丁路德宗教改革 發現教義的本質和意識覺醒

圖十 《九十五條論綱》

宗教改革本質

如果說《九十五條論綱》是宗教改革的導火索,那麼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思想則是引導人性覺醒的第一把鑰匙,它擊碎了人們對教會盲目崇拜的思想,揭開教會虛偽的面紗。在改革的道路上,還離不開歷史發展規律下教會自取滅亡式的“花式作”,此外,還有基督教本身發展的缺陷限制,對教會不滿的眾民族,提供了廣泛的群眾基礎與支援。

馬丁路德的因信稱義思想,與天主教教義因行稱義不同,他更傾向於人類本身,認為每個人的信仰都建立在自身對《聖經》的理解之上,而不需要透過複雜的聖禮以及更多表面形式來實現

(這與中國“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的意思也有共通之處),這不僅適應了當時的新興資產階級的需要,也拯救了在教會壓迫之下的水深火熱的人民。

馬丁路德宗教改革 發現教義的本質和意識覺醒

圖十一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

馬丁路德宗教改革 發現教義的本質和意識覺醒

圖十二 教會兜售贖罪券

結束語:

在人類發展的歷程中,人們經歷了各種各樣的試錯,世間萬物的發展看似不相關但實際上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教會僅僅作為一個精神文化上的控制者,卻連帶著掌控了世俗社會的方方面面,政治、經濟都有它的影子。俗話說得好,

"上帝欲讓人滅亡,必先讓其瘋狂",

在各種各樣的因素共同努力下,最終得到了上帝想要的結果,它精準的把控著不可捉摸的人性,按照優勝劣汰的法則,一步一步引誘著基督教黑暗的一面走向深淵摔得粉身碎骨,而後又從中獲得新生。上帝始終是仁慈的,它從未想過毀滅,只留下希望的種子在人們心間,

不破不立,這適合世界和國家,也適合你和我,無論什麼樣的困難,都有希望被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