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十六國時期, 佔據涼州的5大涼國, 為何沒有一個能入主中原?

讀五胡十六國的歷史,總是選擇性忽略涼州那一片的幾個割據政權。為啥?

第一,涼州地處偏遠,和中原差了好長一段路。第二,涼州地廣人稀,地方雖然大,可人口少得可憐。第三,涼州沒出現一個奪取中原的割據政權。

因此,五胡十六國(或東晉十六國)時期,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西涼等政權,基本上都是充當配角的命,沒什麼人願意重點研究一下。

大家更加重視前趙、後趙、前秦、後秦、前燕、後燕等政權,畢竟人家先後稱霸中原多年,不僅地理位置好,而且霸佔的人口多。

其實涼州這邊的5個政權,也有可圈可點之處,只可惜他們長期選擇偏安一隅,註定了被中原王朝所滅的厄運。

五胡十六國時期, 佔據涼州的5大涼國, 為何沒有一個能入主中原?

一、前涼佔地120萬平方公里,立國58年。

公元301年,西晉時期,涼州漢人張軌,被立為涼州刺史。張軌是西漢開國元勳趙王張耳的後裔。其實從這個時候開始,前涼政權就算是開始了。但是好歹西晉還在,所以張軌依舊是西晉的臣屬。

到了公元317年,西晉被“漢趙”政權所滅,琅琊王司馬睿跑到南方建立了東晉王朝。這個時候張氏政權在涼州,也算是正式割據了。

表面上他們依舊尊奉東晉為正朔,實際上愛誰誰,自己山高皇帝遠,有啥想不開的還要給別人打工?張軌的兒子張寔索性在這一年自稱涼王,正式建立了前涼割據政權。

前涼之所以發達,除了佔地面積廣以外,主要是因為五胡亂華期間,大量北方士族選擇前往投奔。

那時候士族們有3條路可以選:

第一,就是衣冠南渡,投靠東晉。第二,則是留在原地,跟五胡割據政權苟合。第三,便是投奔前涼,畢竟前涼好歹是漢人建立的政權。

所以說,前涼一眨眼功夫,就擁有了大量中原人才,這是前涼能夠迅速發展壯大的主要原因。那麼為什麼如此強盛的前涼,在面對前秦大軍時,會迅速被攻滅呢?

五胡十六國時期, 佔據涼州的5大涼國, 為何沒有一個能入主中原?

主要是因為前涼內亂太嚴重了。

從張寔稱王開始,前涼宗室們為了這個王位,算是折騰瘋了。

第一,張寔被劉弘派去的人刺殺以後,他的兒子張駿年幼,失去了繼位資格。涼王的王位便落在了張寔的弟弟張茂手裡。好在張茂沒兒子,他死後又傳給了侄子張駿,要不前涼得提前下線了。第二,張駿的兒子張重華去世以後,張重華那年僅12歲的兒子張耀靈就這麼繼位了。可他叔叔張祚根本不買賬,果斷殺了侄子張耀靈,奪取了涼王大位。張祚在位期間,自立為帝,與東晉徹底斷交。第三,張祚在位僅僅2年,就被效忠張重華的那幫大臣們給弒殺了。他們擁立張重華的另一個兒子張玄靚(當時只有5歲)繼位,算是勉強穩住了局面。第四,張玄靚年紀太小,又比較軟弱,所以朝政都被權臣們把持著。張玄靚的叔叔張天錫(張祚、張重華的弟弟)看到機會後,果斷誅殺權臣,奪取軍政大權。14歲的張玄靚被殺,張天錫順理成章繼承了大位。

你說前涼內部這麼折騰,內耗如此嚴重,豈不就給了外人機會了嘛!因此當老張家的孩子們內鬥的時候,前秦天王苻堅,已經看上了這塊肥肉。

前秦大軍殺來的時候,原本張天錫還想頂一頂,奈何前涼大將趙充哲帶領的主力,已經被前秦殺了個精光。張天錫打算御駕親征,親自出城迎戰,剛出了姑臧城,城內就發生了內亂。

啥原因?還不是大家不服張天錫的管理嘛!老張家的傳位次序十分混亂,且充滿了刀兵的味道,關鍵是他們與東晉斷絕,這導致失去了大量士族們的人心。張天錫趕忙回家平叛,內亂還沒搞定,前秦大軍又殺來姑臧了。這還有啥可說的?投降唄!

五胡十六國時期, 佔據涼州的5大涼國, 為何沒有一個能入主中原?

二、後涼只維持了17年,同樣是因為內亂。

說實話,呂光建立後涼,純粹是一個巧合。氐族人呂光,本來是前秦的大將。苻堅滅了前涼以後,讓呂光征討西域。

兩漢時期,西域長期都是中原王朝的地盤。哪怕是到了西晉時期,這一情況依舊沒有改變。可伴隨著五胡亂華,東晉南下以後,西域諸國也開始紛紛自立,不再聽從中原王朝的調遣。

苻堅統一北方以後,自然希望恢復兩漢大業,因此他派遣呂光征討西域。與此同時,苻堅也在積極備戰,準備討伐東晉,一統天下。

呂光西出玉門,在西域打得很順利,西域61國先後臣服於前秦。呂光很高興啊,公元385年,他動用一萬多頭駱駝,揹著若干珍奇寶物,打算回來送給苻堅。

結果半路上他就得知,苻堅在淝水之戰中戰敗,不久就被叛將姚萇殺害了!前秦也就此崩盤。呂光悵然若失,走的時候好好的,回來發現工作單位都沒了!那可咋整?只能自己創業了啊!

五胡十六國時期, 佔據涼州的5大涼國, 為何沒有一個能入主中原?

公元386年,呂光選擇割據涼州,再加上西域的廣大地盤,呂光所建立的後涼,實力非常強。但是成也呂光,敗也呂光。

呂光在病重之時,把兒子呂紹提前立為天王,自己則成了太上皇。這也沒啥,問題是他還將軍權交給了庶長子呂纂,將政權交給了另一個庶子呂弘。那不徹底完犢子了嘛!

果不其然,呂光死後,在位僅僅5天的呂紹,就被呂纂和呂弘給殺了。此後呂纂成了新天王,而呂弘卻被排除出了核心圈子,這可把呂弘氣壞了,因此呂弘又發動了反叛。

呂弘雖然被平定了,可呂纂還沒緩過神兒來,就被堂侄呂超給殺了。呂超把自己的哥哥呂隆扶上了大位,後涼的末日終於來了!

呂隆這傢伙不關心治國的事情,只關心自己的名望。但凡國內名望比較大的人,基本都被呂隆給殺了。這麼一來,不光後涼國內民怨沸騰,士族們也紛紛背棄了後涼,呂隆成了正兒八經的孤家寡人。

由於後涼的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導致都城姑臧內糧食嚴重短缺,十多萬人被活活餓死。想逃出去找糧食?對不起,呂隆不答應!他怕城外受到這幫人的影響,索性又坑殺了一大批人。

這還怎麼玩?後秦大軍一來,後涼的防守就崩盤了,大量將領選擇投降。呂隆見大勢已去,也投降了後秦。再加上呂光晚年,北涼和南涼紛紛崛起,與後涼分庭抗禮。所以說啊,後涼的迅速滅亡,也是內亂導致的。

五胡十六國時期, 佔據涼州的5大涼國, 為何沒有一個能入主中原?

三、西涼持續了21年,雖然短暫,但卻是漢人政權。

5個涼國中,後涼是氐族人呂光建立的,南涼是鮮卑人禿髮辱檀建立的,北涼則是匈奴人沮渠蒙遜建立的。唯有前涼是漢人張軌所建,西涼是漢人李暠所建。由於當時五胡亂華十分嚴重,導致不少士族認為西涼也是為數不多的民族之光,因此紛紛投靠。

李暠是西漢飛將軍李廣的後代,他們家隴西李氏,也是當地的豪族。公元397年,段業被沮渠蒙遜兄弟推舉為傀儡涼州牧的時候,李暠也成了敦煌太守,具備的割據的基礎。

段業作為漢人,當時勉強能維持涼州局面。可公元401年,段業被沮渠蒙遜殺害以後,涼州再次大亂。李暠作為漢人代表,被推舉為主,割據涼州西部,以敦煌為都城,建立了西涼。自此李暠的西涼,和沮渠蒙遜的北涼便展開了拉鋸戰。

不得不說,李暠還是很有骨氣的,一方面他要抵抗北方柔然的進攻,另一方面他還要對抗北涼帶來的壓力,可謂是腹背受敵。即使如此,他還是把都城從敦煌遷徙到了更靠近北涼的酒泉,以此做好隨時攻滅北涼的準備。而且他還與南涼交好,共同對抗北涼。一時間,涼州成了北涼、南涼、西涼三分天下的局面。

不過李暠死後,他兒子歆的畫風立馬就變了。李歆大肆建造宮殿,嚴刑峻法,導致本就不富裕的西涼,變得更加窮困了。

在這種情況下,李歆還帶著3萬大軍親自攻打北涼都城張掖,結果中了沮渠蒙遜的奸計,導致全軍覆沒。沒有守軍的酒泉,自然就被沮渠蒙遜順利攻下了。

此後李歆的弟弟李恂還打算恢復祖業,他佔據故都敦煌,自稱涼州刺史。說實話,敦煌城還是比較堅固的,強攻肯定不行。因此沮渠蒙遜採取水攻,公元421年,大水淹了敦煌城,李恂無奈自盡,西涼自此滅亡。

五胡十六國時期, 佔據涼州的5大涼國, 為何沒有一個能入主中原?

總結:南涼和北涼。

南涼是幾個涼國裡實力最弱的一個,禿髮辱檀雖有豪情壯志,奈何實力不濟,也沒什麼辦法。最慘的時候,南涼國都樂都的臣民連飯都吃不上。為了吃口飽飯,禿髮辱檀只好帶兵出去覓食,結果趁著這個機會,西秦就把南涼給滅了。

北涼基本繼承了前涼、後涼的大業,好好發展應該問題不大,實力也非常強。奈何北涼發展的同時,中原王朝北魏也已經發展壯大了。可以說北涼沒趕上好時候,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是不允許北方還有什麼割據政權的!

因此北涼被滅是大勢所趨,並不是他們不夠努力。北涼政權,維持了63年之久,是5個涼國裡最長的,也是笑到最後的,這足以證明北涼的強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