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大敗司馬懿後為什麼撤軍? (張郃之死揭示了一條職場法則)

第五次北伐上部:諸葛亮與司馬懿的第一次交手(司馬懿和諸葛亮比差在了哪?)

丞相此時率領主力紮營於西漢水與祁山之間的大道,並在漢水與祁山之間修建工事,西漢水之南(以下簡稱南圍)則交由王平領軍駐守。

司馬懿兵分兩路,命張郃帶兵攻南圍,自己率主力與丞相決戰

(夏,五月,辛巳,懿乃使張攻無當監何平於南圍,自按中道向亮)

張郃發現打不動王平,王平雖然是偏師,但是手裡握有蜀軍最精銳的三國第一山地軍團無當飛軍,尤其在隴西這種地形,更利於無當飛軍的發揮

(魏大將軍司馬宣王攻亮,張郃攻平,平堅守不動,郃不能克)

諸葛亮大敗司馬懿後為什麼撤軍? (張郃之死揭示了一條職場法則)

另一路,丞相派魏延、高詳、吳班與司馬懿的中央軍決戰,取得輝煌的戰績

(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看數字似乎只殲敵數千人,但如果解釋下這些名詞背後的含義就知道司馬懿這仗輸的有多慘了。

甲首是軍中的“伍長”亦泛指小頭目,換個理解方式就是軍隊中的基層軍官。

三千軍官被殺,這就有點誇張了,基本屬於覆滅級的戰役。

玄鎧就是鐵甲,古代軍隊中,不是人人有盔甲,實現盔甲率達到100%是不可能的(披甲率就是在軍隊中擁有的盔甲數佔軍隊人數的比率)

為什麼呢?

製作起來太複雜,造價高!

曹操當年剛騎兵的時候只有數十局鎧甲(

袁本初鎧萬領,吾大鎧二十領;本初馬鎧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見其少遂不施也,吾遂出奇兵破之。是時士卒精煉,不與今時等也)

玄鎧一般只給將軍、基層軍官或者最精銳的部隊裝備,五千領玄鎧大家自己體會下魏軍的戰況吧。

滷城之戰,司馬懿大敗虧輸。

戰後司馬懿得出一個結論:蜀軍陣法已成,士卒已精,魏國已經無法在正面戰場戰勝對方。

一直採取進攻為主的司馬懿此後在面對蜀漢一直保持防守陣型(人家後來遠征遼東又變成積極形的進攻性統帥了哈)

很丟人嗎?

不能這麼說。

這就是名將的素質,當遇到各方面都比你強的對手時,一定要認識到自己和對方的差距,隨後等待對方犯錯

(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勝可知,而不可為!)

很多人恰恰做不到這點,否則激將法怎麼那麼好用。

司馬懿真的很能忍!

注意司馬懿的這個特點,在後來那場驚天鉅變中,他會給司馬家帶來很大的助力。

雖然司馬懿還能攏住軍隊,和丞相對峙,但此時更大的優勢在蜀軍這面;

1、首先魏軍士氣已經打崩了。

2、隴西已經沒有儲備糧草,上邽的麥子又被丞相割走,等待關中運糧耗時良久

(時宣王等糧亦盡)

3、

丞相還在不斷變招,計劃派兵斷其司馬懿的後道

(上計斷其後道)

司馬懿此時已到強弩之末,正在一籌莫展時,蜀漢這面續馬謖後,又來送大禮包了。

李嚴派參軍狐忠告知丞相,糧食不夠了,同時出示後主詔令要求丞相班師

(會天霖雨,平恐運糧不繼,遣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喻指,呼亮來還)

好不容易打出了大好局面,再堅持一下,也許對面就先撐不住了。

如果你是丞相,是不是真的很無語……

但沒有別的選擇,糧草供應不上,的確難以再支撐下去,更重要的是,一向不怎麼管事的後主居然下詔讓他回師,蜀漢依法治國,丞相不想抗命。

六月底,蜀軍撤退,司馬懿派張郃追擊,張郃說:軍法裡面說歸軍勿追啊!再說對面的人你還不知道他的厲害?司馬懿不聽,張郃無可奈何,軍令如山,他不敢違令

(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

一般追擊任務,沒必要出動車騎將軍那麼高級別的大將,陳倉城下去追的也只是低級別的將領:王雙。

結果呢?王雙在追擊中被蜀軍反殺。

司馬懿為什麼要這麼埋汰張郃呢?

張郃在隴西威望太高!

這次會戰,軍隊內多次出現反對的聲音,更有人敢於嘲笑,如果不幹掉他,怎麼樹立權威!

(朋友們,當部門來了一位新領導後,一定得給他面子啊,這是職場生存的基本原則)

諸葛亮大敗司馬懿後為什麼撤軍? (張郃之死揭示了一條職場法則)

果然在木門道,中了蜀軍的埋伏,丞相佈置了一堆弓弩手,張郃中箭後,不久就死了

(亮還保祁山,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

在影響三國曆史的戰役中,有兩場著名的戰役官渡之戰、襄樊之戰都是因為大將臨陣投降逆轉了整個戰局,張郃,當年你坑了舊主袁紹,導致官渡慘敗,當你被司馬懿硬逼著去追擊時,會不會後悔當初的決定呢?

丞相回到漢中後,李嚴裝作驚訝道:軍糧足夠啊,丞相你怎麼就回軍了呢?

(亮承以退軍,平聞軍退乃更陽驚,說“軍糧饒足,何以便歸!)

丞相調查相關奏章後發現,李嚴問題嚴重!

丞相隨後把李嚴寫給自己的信以及給後主所上的奏章都拿出來,擺在李嚴的面前

(亮具出其前後手筆書疏,本末違錯)

前後矛盾之處,李嚴無法抵賴,只能低頭認罪

(平辭窮情竭,首謝罪負)

李嚴為什麼會幹這種爛事?

1、糧草工作不利,想掩飾自己的失責。

2、利用丞相無功而返來削弱其威信,方便自己這個二把手上位(丞相連年北伐,似乎戰果並不大,李嚴看到了其中的機會)

事情弄清楚了,但怎麼處置卻讓諸葛亮犯了難。

像馬謖,直接就斬了,但此事從政治上來講,關係重大,是一位託孤大臣彈劾另一位託孤大臣,丞相需要考慮更多的方面,避免有人誤解為丞相是想借刀殺人。

最終丞相採取了冷處理,聯合眾人上奏彈劾李嚴,得注意的是,這份彈劾表並非丞相一人所上,後面還有20多位蜀漢大臣共同聯署(包括車騎將軍劉琰、徵西大將軍兼涼州刺史魏延、左將軍兼荊州刺史吳壹、右將軍高翔、後將軍吳班、丞相長史兼綏軍將軍楊儀、揚武將軍鄧芝、徵南將軍劉巴、中護軍兼偏將軍費禕、徵南將軍姜維等)

李嚴的確惹了眾怒,那麼好的局面被他一人破壞,眾將都是義憤填膺!

李嚴隨後被罷掉官職,收回節傳、印綬、削去封爵和食邑,流放到梓潼郡。

但丞相沒搞株連九族那一套,而是讓他的兒子李豐以中郎將的身份到丞相府任參軍。

丞相還專門給他寫信勸慰他:“我和你父親同心協力輔佐漢室,不僅世人知曉,也是神明所知的事。所以,我推薦你父親到漢中任職,委託你在東部要地鎮守,也是不想讓那些議論是非的人有話柄。我只想實心實意感動於人,始終保持其中的友情,誰又能想到中途會出變故呢?”

一切到此為吧!

諸葛亮大敗司馬懿後為什麼撤軍? (張郃之死揭示了一條職場法則)

咱們蜀漢的內在核心是一個有人情味的政權,從劉備開始就一直這樣了,不搞濫殺、不搞清洗!(只是丞相走後,就無人能維持局面,保持這個傳統了,楊儀因為私人恩怨居然誅滅了魏延三族)

事實上,李嚴本人雖被罷免,心裡卻不恨諸葛亮,後來丞相死了,李嚴聽到訊息十分悲痛,認為從此以後不可能有人還能理解他,更不可能再用他,故此發病而死。

第五次北伐就這麼結束了,蜀軍雖然獲得大勝,但並沒有徹底完成斷隴的計劃,而司馬懿吃過虧後,再也不會主動應戰,攻堅有多難,看過之前篇章的各位也很清楚。

續街亭之戰後,丞相失去了北伐的最後一次大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