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難、迦葉向唐僧索賄,為何如來不管?現在才知道,其中大有深意

聖僧東土到此,有些甚麼人事送我們?快拿出來,好傳經與你去。”

《西遊記》讀到第九十八回——“猿熟馬馴方脫殼,功成行滿見真如”,相信各位看官都會跟我一樣,被阿難、迦葉這兩個如來佛祖的高徒的行為給雷倒。

阿難、迦葉向唐僧索賄,為何如來不管?現在才知道,其中大有深意

堂堂如來佛祖的弟子,這還是在大雷音寺內,竟公然向取經人索要“人事”,也就是禮物。

佛祖不是主張“六塵不染“、”五蘊皆空”嗎?怎麼?作為如來的弟子,阿難和迦葉的覺悟、修為,就是這種水平?

竟然在大雷音寺裡遇到這種事兒,原本對佛祖抱著堅定信仰的唐僧,幾乎都快哭出來了。他只能委屈地回答道:“弟子玄奘,來路迢遙,不曾備得。”

阿難、迦葉向唐僧索賄,為何如來不管?現在才知道,其中大有深意

阿難、迦葉卻笑著說:“好,好,好!白手傳經繼世,後人當餓死矣!”

還好,孫悟空威脅他們,吵吵著要去告訴如來,這二人才傳經給唐僧師徒。

後來的事兒,我們都知道。唐僧師徒帶走的是無字經,還好燃燈古佛派了白雄尊者去奪取了無字經。經包從空中散落,唐僧師徒這才發現取的是無字經。

憤怒的悟空知道是阿難、迦葉索賄不成,才搞的鬼。所以,他就帶著唐僧等人去找如來理論,希望如來能懲治二人。

讀到這裡,我本以為如來佛祖必定明白其中的緣由,會狠狠地懲罰二位尊者。然而,沒想到如來會這麼說:

“你且休嚷,他們兩個問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經不可輕傳,亦不可以空取,向時眾比丘聖僧下山,曾將此經在舍衛國趙長者家與他誦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脫,只討得他三鬥三升米粒黃金回來,我還說他們忒賣賤了,教後代兒孫沒錢使用。你如今空手來取,是以傳了白本。白本者,乃無字真經,倒也是好的。因你那東土眾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傳之耳。”

阿難、迦葉向唐僧索賄,為何如來不管?現在才知道,其中大有深意

如來佛祖不僅護犢子,沒有懲罰索要賄賂的阿難、迦葉,竟然還搬出一大堆說辭,支援二人公然索賄的行為。這時候我不禁要問,《西遊記》的作者將如來塑造得如此地市儈,到底是怎麼想的?

為何《西遊記》中,如來佛祖會公然支援阿難、迦葉索賄?

對於這個問題,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都說《西遊記》“尊佛抑道”,但作者在最後,為何要對佛祖——佛教進行如此的調侃?

隨著年齡的增長,更深入地瞭解了中國古代的歷史後,我發現,《西遊記》中的這段小插曲,與其說是充滿戲謔性的調侃,倒不如說是還原一個實事。

佛教是於東漢時期透過西域傳入中國的,到了南北朝時期開始流行,其風頭之盛,甚至迅速蓋過了本土的道教、儒教。

為什麼一個外來的宗教,能如此迅速地在中國野蠻地生長呢?

阿難、迦葉向唐僧索賄,為何如來不管?現在才知道,其中大有深意

其實原因很簡單,那還不是因為中國本土的宗教不爭氣啊。不管是道教也好,還是儒教也罷,對於生死的解釋,在理論上都存在著缺陷。而外來的佛教呢,則很好地彌補了這個缺陷。

怎麼回事兒呢?

這也不難理解。你想啊,無論古代還是現代,不管什麼時候,生死都是人們最關心的問題。

從東漢到南北朝這幾百年的時間,中國這片土地上,戰亂就不曾中斷過。當人們見慣了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君臣相殺、父子相殘的場面後,難免就產生了厭世之感。

這時候,人們艱難地活在人世間,就需要用宗教信仰構建的世界觀來作為精神的支撐。然而,中國本土傳統的宗教,卻不能滿足人們的這種精神需求。

儒教講究“敬鬼神而遠之”,一心追求天道,服務於政治,天然迴避生死這些形而上的問題。

道教呢,他們脫胎於玄學,倒是構建了一套修仙的體系,但是在理論上卻漏洞百出、缺乏邏輯。不僅如此,道教追求長生不老,本質上講,還是用否定死亡的方式去解決生死的問題。

佛教就不一樣了,由“萬法緣起”,他們推匯出一大套邏輯嚴謹的哲學理論(法無自性、萬法無常、無我、四大皆空……)。在神學方面,他們又創造了“輪迴”、“業報”之說,解釋了生死問題。

阿難、迦葉向唐僧索賄,為何如來不管?現在才知道,其中大有深意

因此,佛教一經傳入中國,就先在上層社會開始流行起來。

中國社會中的達官貴人們,相信了佛教的“業報”、“輪迴”之說,因為害怕自己死後墮入地獄,怕子孫食其惡果,於是,他們紛紛跪拜起慈悲的佛祖,求其憐憫。

不僅如此,他們還分了大片的土地給和尚們,以建築佛教的寺院,並免除僧人們的賦稅雜役,對其捐錢捐物。

作為回報,和尚們則為香主們解釋佛經,為其家人們誦經保安、超度亡魂。

就這樣,佛教的影響力在中國飛速地發展,甚至連很多皇帝,都皈依了佛門。

佛教寺院坐擁著大量的土地,又不納稅,產出是自己的。而且,出家人有戒律的約束,生活不允許過於奢侈,收入又遠遠高於消費,每年都有大量的結餘(這還沒算上地方豪紳們的捐贈)。

寺院有大量的錢款,除了救濟貧民外,大部分都被投到了民間,去放債取息了。

就拿《水滸傳》中的五臺山文殊院為例,書中魯智深下山吃酒,挑擔賣酒的漢子對魯達說:

“我們見關著本寺的本錢,見住著本寺的屋宇,如何敢賣與你吃?”

山下酒店的老闆對魯智深說:

“師父少罪,小人住的房屋也是寺裡的,本錢也是寺裡的,長老已有法旨,但是小人們賣酒與寺裡僧人吃了,便是追了小人們本錢,又趕出屋。因此,只得休怪。”

你看吧,在文殊院周圍的數十里範圍之內,不但土地和房屋屬於文殊院,即便是經商的人的本錢,也都出自於文殊院。五臺山文殊院竟然可以支配方圓數十里鄰近的老百姓,與其說它是一個寺院,倒不如說它是個地方財團。

從南北朝到隋唐,手握大量現金的佛教寺院,不斷兼併著周圍的土地,所以和尚們越來越富,生活條件越來越高,以致於老百姓都紛紛搶著出家。

百姓們都出家了,朝廷找誰收租?向誰徵發徭役?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朝廷就不得不出臺政策,規定出家人必須辦理一個“出家證書”,也就是度牒。沙門有了度牒之後,便可免除徭役。

阿難、迦葉向唐僧索賄,為何如來不管?現在才知道,其中大有深意

這時候有人就會問了,達文你說了這麼多,跟如來佛祖放縱兩個弟子,向唐僧索賄有什麼關係呢?

我想,有些聰明的看官也應該已經看出來了。你想啊,不管是如來,還是阿難、迦葉,都說過一句話,“經不可輕傳,亦不可以空取”。

我們都知道,唐僧歷經千難萬險來到西天取經,是以求知為目的。但是,大雷音寺的這幫人可不這麼看。雖然,他們也認可,並欣賞唐僧對正統佛法的求知慾,但在他們看來,他們表面上給唐僧的是經書,但本質上卻是授予了唐僧在南瞻部洲對正統佛法的獨家解釋權。

所以,在大雷音寺看來,唐僧取到了經書,就成了大雷音寺(佛教)在東土大唐的獨家代理,就可以在皇帝的支援下開宗立派。當然,也就意味著唐僧回去後會財源滾滾了。

因此,“經不可輕傳,亦不可以空取”,潛臺詞就是,這經書不僅僅蘊含著佛法,它還承載著滾滾的財富,能白給你不成?即便我白給你,你真好意思空手來取?

如果每個來大雷音寺取經的,我們都輕易地給他,每個人都是空手來取,我們坐吃山空,豈不是成了捨身濟世了?

結語

此情此景,與歐洲中世紀的天主教會是何其相似啊!教皇透過代理人(大主教)在各地開枝散葉,透過拉丁文《聖經》的解釋權,壟斷信徒與上帝的溝通權,再透過販賣贖罪券來大肆斂財。

所以《西遊記》中,如來佛祖縱容弟子向唐僧師徒索要“人事”這段小插曲,何嘗不是作者對佛教的一種戲謔與諷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