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早已看出了空城計, 為何還要撤軍? 諸葛亮: 他若不撤, 必死

《三國演義》作為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元末明初時由羅貫中根據古籍撰寫而成。這本小說中描寫了歷史上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各方勢力的波詭雲譎、明爭暗鬥,曾有這樣一句話

“老不讀水滸,少不讀三國”,

說的就是三國中有許多權力戰爭的兵法詭計,不適合正處於青春蓬髮時期的少年人去體會。

的確如此,這本小說中,作者以極其精妙的手筆為人們呈現了各方勢力運用各種手段爭奪天下的過程,亦有許多描寫戰爭的名場面,“空城計”就是其中之一。

司馬懿早已看出了空城計, 為何還要撤軍? 諸葛亮: 他若不撤, 必死

人們都說諸葛亮慧極至妖,才能想出空城計這樣的法子來嚇退司馬懿,但也是一代權謀家的司馬懿真的看不出來這只是諸葛亮的計謀嗎?其實,這樣的安排也是經過作者深思熟慮才寫下來的。

“空城計”的由來

雖然現在的人們提起空城計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諸葛亮,但其實歷史上這件事情並未真實發生,這段故事是作者羅貫中在書中杜撰的。

這個“空城計”的橋段,羅貫中其實是借鑑了春秋時期的一場戰役。

春秋時期,楚國的楚文王死後,其弟弟令尹公子元看上了其嫂嫂文夫人的美貌。

在那個時代,還沒有程朱理學這種束縛女子的綱禮倫常,女子可以隨自己心意改嫁,甚至曾經生育過孩子的二嫁女子會更受婚戀市場的歡迎。

司馬懿早已看出了空城計, 為何還要撤軍? 諸葛亮: 他若不撤, 必死

公子元滿心想要娶自己的嫂嫂文夫人,可他向來表現得平庸,就像著要打一場大戰來展示自己的才能,讓文夫人對自己傾心。

這一場戰役選在了鄭國的都城,要知當時的楚國實力強盛,不是鄭國能夠比擬的,這時一位叫叔詹的上卿站了出來,說他有一計可退楚軍。

令眾臣沒想到的是,叔詹的這一計連軍隊都用不上,他只吩咐城中百姓照常生活,甚至調走了大部分城牆的兵士並躲藏起來。

公子元率軍來到鄭國都城之外,看到城中一片祥和,連守衛的兵士都寥寥無幾,立刻有了防範之心,認定鄭國在城中設好了埋伏,這正是請君入甕的法子!

司馬懿早已看出了空城計, 為何還要撤軍? 諸葛亮: 他若不撤, 必死

於是公子元未敢攻入其中,鄭國也得到了喘息之機。

這就是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空城計的人,那為什麼羅貫中要將這個故事安插在諸葛亮身上呢?只是為了彰顯諸葛亮的智慧嗎?

其實不然,羅貫中這一橋段的安排,其實要凸顯的是這個橋段中的兩個主角——諸葛亮與司馬懿。

司馬懿與曹家

在這個橋段中,大多數人第一眼看到的是諸葛亮的智慧,總覺得司馬懿真的是被諸葛亮嚇退的。但其實,司馬懿早就看出了這只是諸葛亮的計謀。

司馬懿早已看出了空城計, 為何還要撤軍? 諸葛亮: 他若不撤, 必死

眾所周知,《三國演義》明面上的故事線是三個國家的權力爭鬥,但它也有每個國家相應的暗線故事,司馬懿與魏國便是其中之一。

司馬懿其人效忠於魏國,但他的後代司馬炎卻篡位稱帝,奪了曹家的江山。可知,篡位之心不是一天兩天就養成的,早在司馬懿在世的時候,整個司馬家就已經開始崛起,但也受到了曹家的忌憚。

“三馬同槽”

這是一個預言,說的便是司馬家三位梟雄會搶奪曹家的江山,因為這句話,曹操一直對司馬懿抱有忌憚之心,但司馬懿之才能世所罕見,免不得需要他在三國的爭鬥中為魏國獲取更多的權益。

司馬懿早已看出了空城計, 為何還要撤軍? 諸葛亮: 他若不撤, 必死

司馬懿自己也深知這一點,所以他不敢懈怠,不僅是為了自己的宏圖理想,更是為了全家人的身家性命。

可做一輩子忠臣就能得到善終嗎?

司馬懿不這樣覺得,他知道曹操這個人心思狠辣,如今還用得著司馬懿的時候自然會善待於他,可來日魏國大業已定,那是的司馬懿只會成為魏國的威脅,所以司馬懿在戰場上既要勝也要適時地輸一把。

諸葛亮的空城計,就來得恰到好處。

空城計的安排用意

所以,空城計這個橋段,看似展現了諸葛亮的智謀,但其實也是對整本書劇情埋下的一個暗線。

司馬懿早已看出了空城計, 為何還要撤軍? 諸葛亮: 他若不撤, 必死

在空城之上,諸葛亮淡然撫琴,只與統率著大軍的司馬懿遙遙相望,這連個軍事家瞬間就讀懂了對方的意思。

司馬懿的處境,諸葛亮不是不懂,所以他使這一計其實就是在賭。

因為他們都知道,諸葛亮是蜀國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沒了諸葛亮,蜀國將難以在三國的爭鬥中站住腳,眼見東吳勢弱,若是蜀國失去了諸葛亮,那麼魏國統一天下的日子就不遠了。

但到了那時,司馬懿就會全然失去他的作用,只有留下諸葛亮,守住蜀國的防線,才能為司馬懿爭取到更多的發展時間。

這個道理諸葛亮和司馬懿都瞭然於心。

司馬懿早已看出了空城計, 為何還要撤軍? 諸葛亮: 他若不撤, 必死

一時的勝利雖然可以打滅蜀國的氣焰,但對司馬懿來說,這可不是一個好開頭。看著城牆上的諸葛亮,司馬懿明白,若是他今日不退兵,怕是來日自己全家都會被曹操滅掉。

斟酌之下,司馬懿選擇退兵,留給了蜀國喘息的機會,也是給自己留下了一條生路。再加上他對上的可是名震三國的諸葛孔明,他之前本就立下頗多戰功,這次輸一把不算什麼大損失,還需要司馬懿與蜀國抗爭的曹操也不會過多苛責於他。

所以,這才是羅貫中寫這個空城計橋段的真實用意,短短的幾個章節便顯示出諸葛亮的才謀和司馬懿這條暗線,也怪不得這本書最後能成為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