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詩抄23:李百藥《奉和初春出遊應令》,詩風大變,不再悲催

出自全唐詩卷43第17

全唐詩抄23:李百藥《奉和初春出遊應令》,詩風大變,不再悲催

【背景大略】

前兩期裡,我們認識了命途多舛的李百藥,他的作品裡能夠深深體會到,在歷史的驚濤駭浪之中,強悍的外在勢力面前,那種無法掌控個人命運的無助。尤其是詩人對“福兮良所伏”的強烈懷疑,發人深省,令人不勝唏噓。

蒼天也似乎終究作出了補償。李世民即位,想起了這位知名的才子。627年,年過花甲的李百藥被召為中書舍人,往後更多以宮廷學者德高望重的面目出現。他的詩風也為之一變,之前失意苦悶的風格消失,筆下多為應制酬和之作。從詩歌多樣性的角度來說似乎是一種遺憾,但對於悲催大半生的李百藥個人而言,還真應該替他感到慶幸。

全唐詩抄23:李百藥《奉和初春出遊應令》,詩風大變,不再悲催

《化度寺碑》,李百藥撰、歐陽詢書

本期抄錄的這首詩得意於頸聯的名句,是李百藥晚年宮廷詩的代表作。

【不求甚解】

奉和初春出遊應令

奉和、應令,根據系列第10期的知識,應能迅速判定這是一首應制詩,而且是為太子而作的和詩。掐頭去尾,本詩真正的題目應是“初春出遊”。

627年,李百藥官拜中書舍人,後轉禮部侍郎。630年,擔任太子右庶子,也就是太子李承乾的屬官,有匡正輔佐之職。

全唐詩抄23:李百藥《奉和初春出遊應令》,詩風大變,不再悲催

鳴笳出望苑,飛蓋下芝田

望苑、芝田,裝飾意味很濃的詞彙;鳴笳、飛蓋,皆以器物借代人物。這些都屬於典型的宮廷雅言,我們已在唐太宗的詩作裡領教過。詩句的內容實則簡單,就是說一群人隨太子出宮苑到田郊遊玩。

水光浮落照,霞彩淡輕煙

水面浮動著落日的餘暉,霞光為輕煙染上了一層淡彩。

對仗精美,只是和《秋晚登古城》“霞景煥餘照,露氣澄晚清”一聯存在著相似的毛病。主語、賓語有點抽象含混,不太具體可感。這是囿於格律而犧牲語義的弊病。

全唐詩抄23:李百藥《奉和初春出遊應令》,詩風大變,不再悲催

柳色迎三月,梅花隔二年

真正值得關注的是這一聯,明代學者胡震亨評曰“含巧於碩、才壯意新”。迎、隔,兩個人格化的動詞,以物候變化反映季節的遷移。頭一句尤為通俗,好像連今天小學生寫作都會運用,不過可能,如此擬人筆法在唐代比較新穎,“迎三月”這樣的造詞說不定恰始自李百藥。柳條的茂盛迎來了陽春三月,梅花的開放分隔了舊年新年,詩句簡潔而清新。

全唐詩抄23:李百藥《奉和初春出遊應令》,詩風大變,不再悲催

日斜歸騎動,餘興滿山川

太陽西斜,人馬動身歸去,餘下的興致灑遍山川。以景語作結,詩篇顯得有餘味。

全詩記述隨太子初春出遊所見,次聯的“落照”、尾聯的“日斜”讓人感覺似乎是傍晚出遊很快又於傍晚返回,景物的編排也稍顯零碎,整體謀篇比不過楊師道的《還山宅》。總而言之,本詩是有佳句而欠佳篇。

【碎碎念】

李百藥留載青史的成就,“一論一書一文集”:

“一論”,《封建論》

貞觀時期,唐太宗曾考慮恢復封建制(想起西晉八王之亂的人瑟瑟發抖),朝野上下掀起了一場體制討論。最終,李百藥上書《封建論》起到關鍵作用,唐太宗決議推行郡縣制,大唐沒有走上覆古的老路。《封建論》展現了李百藥的政治稟賦甚至是擔當宰輔的潛質,有其父李德林之風。故個人始終認為,李百藥晚年的福分不足以補償其大半人生的坎坷,終究是大大屈才了。

“一書”,《北齊書》

630年,李百藥受詔撰寫《齊書》,六年書成,記述了東魏、北齊近80年的歷史。歷史學家、二十四史《北齊書》的作者,是李百藥於今最為知名的身份。

全唐詩抄23:李百藥《奉和初春出遊應令》,詩風大變,不再悲催

“一文集”,《李百藥集》

《李百藥集》三十卷,早已佚失。《全唐詩》存其詩1卷,收詩25首。評價貞觀詩壇,人們常將李百藥與虞世南並提,論綜合名望,在褚亮、楊師道等人之上。

李百藥生於564年,卒於648年,按古人虛歲計算,活了85歲,終算是好福氣。其大半人生異常坎坷,晚年則安常處順,前後詩風也截然不同。前期多失意悲苦之作,後期則典型宮廷風、偶有清新語。一位詩人的詩集通讀下來,詩人名字不再是僵硬的符號,透過詩篇彷彿能看到詩人有血有肉的生命。李百藥的戲劇人生的確發人深省:“福兮良所伏”,還有好人好報、努力就會成功一類的話,雖然並非現實中的真理,卻終不失為一種積極的人生信念吧。

【今日金句】

柳色迎三月,梅花隔二年。

——李百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