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流傳下來的禮儀卻變成了這樣你知道這個舉動的當初的意思嗎?

我們經常在影視中看到這樣的一個畫面,古代的皇帝在微服私訪或一個重要的大人物出訪到飯館吃飯時,身邊的隨從屬下都會先嚐一下,而目的是試一下飯菜中有沒有毒和保護這個人物的安全。但你知道嗎?這個舉動的最初意思不是這樣的。

孔子流傳下來的禮儀卻變成了這樣你知道這個舉動的當初的意思嗎?

提到這個舉動的由來就不得不提到這個歷史人物-孔子,孔子又被稱為孔聖、文聖,他的貢獻大家都因該知道,但孔子不僅在文學造詣上取得了最高成就,而且他還非常注重飲食文化和飲食禮儀,最早春秋時期他就提出了飲食的美感、飲食衛生、飲食禮儀等重要命題,對中國的飲食文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孔子流傳下來的禮儀卻變成了這樣你知道這個舉動的當初的意思嗎?

“食不厭精”是孔子對飲食觀的一個重要觀點,所表達的是對食物形式精細化、藝術化的追求,目的就是形成以味覺美為基礎的食物美感。而且孔子非常重視飲食衛生和建康合理的搭配,他提出節制飲食的思想,在先秦時期肉類是比較珍貴的食物,而孔子提出肉雖多但不能多吃,食用的量不能超過穀類,這個觀點是最早提出膳食的結構和膳食平衡的問題。

孔子流傳下來的禮儀卻變成了這樣你知道這個舉動的當初的意思嗎?

此外孔子非常注重飲食的禮儀,他主張無論食物是否是金貴肉食還是糙米菜湯,在食用之前都要先祭一祭,表示對得之不易的食物表示虔敬嚴肅,而那個時候君主吃飯前要有人先嚐一嘗,君主才吃,而孔子對國君十分敬重,他在國君吃飯前都要主動嘗一下,表明他在國君面前對飲食禮的遵從,而這一舉動因為歷史局勢動盪和掌權者被毒殺的例子讓這種禮儀卻變成了我們在影視了看到的一幕,所以說這一舉動只是一種禮儀而不是為君王嘗菜試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