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資治通鑑》| 筆墨官司:曹丕與劉備,誰的政權是正統?

品讀《資治通鑑》| 筆墨官司:曹丕與劉備,誰的政權是正統?

蜀中傳言漢獻帝已經遇害,於是漢中王劉備為獻帝發喪,穿孝服,追稱劉協“孝愍皇帝”。文武官員爭相證實祥瑞出現,請求劉備繼位皇帝。前部司馬費詩勸阻說:“殿下因為曹操父子脅迫皇上,篡奪漢室,所以才流亡萬里之外,集合部眾,行將討伐曹家盜賊。而今,大亂還沒有克服,卻先自己當上皇帝,恐怕引起人心疑惑。從前,高祖 (劉邦) 跟項羽相約,先擊破秦王國的,即位當王。等到屠滅咸陽,俘獲子嬰,尚且推辭謙讓。如今殿下還沒出自家大門,難道就要自立為帝嗎?愚臣實在不建議殿下這樣做。”劉備大不高興,將費詩貶為永昌從事(貶到邊遠地勢最險惡的地區,這是一種謀殺性的放逐,用以報復他的反調)。

夏季,四月六日,漢中王劉備即皇帝位於武擔山之南,大赦,改年號章武,任命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

[註釋]

劉備建立的政權,仍稱漢王朝,因首都設在蜀郡之故,我們稱之為“蜀漢”,以區別“西漢”“東漢”。

司馬光曰:

上天養育黎民百姓,但是他們不能治理自己,所以一定要擁戴一個君主來治理他們。君主如果能禁暴除害以保全人民,能賞善罰惡以使社會不至於混亂,那就可以算是以為合格的君主了。所以在夏、商、週三代之前,海內諸侯國,數以萬計,有人民、社稷者,都稱之為“君”。統一萬國,立法度,頒號令,而天下不敢違背的,就稱之為“王”。王德既衰,強大的諸侯能率天下而尊奉天子的,稱之為“霸”。所以,自古以來,天下無道,諸侯力爭,而沒有“王”的時候,固然也很多。

秦王朝焚書坑儒,而西漢王朝興起,陰陽家學派的學者,開始傳播“五德迴圈”學說 (君王寶座更換,猶如金木水火土之相生相剋) ,認為秦王朝不屬於“正統”,而是“閏位” (畸形旁支,猶如陰曆之有閏月) ,在“木”“火”之間,只能算“霸主”,不能算“君王”,於是“正” (正統) “閏” (閏位) 的爭論興起。

等到漢王朝傾覆,三國鼎足並立。之後,晉王朝衰弱,失去控制,五胡擾亂中原 (五胡:匈奴、鮮卑、羯、氐、羌),劉宋、北魏之後,又有南北朝分治。各國有各國的史書,互相詆譭排斥。南方人詬罵北方人“索虜”,北方人詬罵南方人“島夷”。

朱溫代唐之時,中國四分五裂,李存勖進入汴京,以自己為唐朝正統,將朱溫比著篡夏的后羿,和篡漢的王莽,對後梁的年代年號,全部抹殺。這都是一己之私心,不是大公之通論。

臣愚昧,也無法識別前代前朝哪個是“正”,哪個是“閏”。我只是認為,不能合九州為一統的,都是有天子之名,而無天子之實而已。不管他是漢人還是蠻夷,是仁愛還是暴虐,是大是小,是強是弱,不管是在哪個時代,都和古代列國沒有分別,豈能獨尊哪一國是正統,而其他國家是僭越呢?

如果上下交替就是正統,那陳國是繼承了誰?拓跋氏又繼承了誰呢?如果以居於中原者為正統,那劉淵、石勒、慕容廆、符洪、姚萇、赫連勃勃的國土,都是五帝三王的舊都。

如果說道德水準高的是正統,則即令是再小的國,也有英明的君王;而三代 (夏商周) 之時,豈沒有淫惡的暴君?所以,“正”“閏”論調,從古到今,都沒有一定的標準,使人能堅持不疑。

臣,司馬光,所著述的《資治通鑑》,只打算說明國家的興衰,記載人民的悲歡,使讀者自己判斷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得,什麼是失!作為勉勵或警惕。並不打算建立像《春秋》那種褒貶的法則,用它來消除混亂,使社會秩序納於正軌。所以,誰正誰閏,不是我敢去判定的,只是根據他們的功業,陳述事實而已。

周、秦、漢、晉、隋、唐,都曾經統一中國,把君王寶座,傳給後代,子孫雖然微弱無力,流浪逃亡,但總算繼承祖宗的大業,有復興的可能性。跟他鬥爭的四方豪傑,都是他的舊日臣僚,所以這些君王可以用天子的殘餘權威,施加壓力。而如果和其他國家的土地大小,政治德行都差不多,本來也沒有什麼君臣關係,各有各的國號,那我就以平等的列國來書寫,彼此均等,不抬高誰,也不貶低誰,只要記敘符合事實,大家公平。

然而,當天下分裂的時候,不可以沒有“年”“月”“日”“時”來記載事情發生的先後。東漢王朝把政權傳給曹魏帝國,曹魏接受;曹魏帝國把政權傳給晉王朝,晉也接受;晉王朝把政權傳給南宋帝國、傳給陳帝國、傳給隋王朝、傳給唐王朝、傳給後梁帝國、傳給後周帝國,然後由我們宋王朝繼承。所以,不得不用曹魏、晉、南宋、南齊、南梁、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的年號,記載其他各國的史實,並不是尊崇誰和鄙視誰,判定誰是正統的意思。

劉備之於漢朝,雖然他自稱是中山靖王之後,但血緣關係疏遠,也說不清他是哪一支哪一代,這就像劉裕自稱他是楚元王的後代,南唐李昪自稱是唐朝吳王李恪的後代,是非難辨,所以不敢把劉備跟劉秀、司馬睿相比,使他繼承東漢王朝的正統。

品讀《資治通鑑》| 筆墨官司:曹丕與劉備,誰的政權是正統?

[點評]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傳統,就是喜歡區分誰是“正統”,天下不可以一天沒有君王,所以得有“統”,“統”又是唯一的,於是乎有“正統”,“正”的意思是隻有一家政權被承認合情合理合法,其餘都是“偽政權”。

那麼,問題來了:曹丕接受漢獻帝的禪讓,劉備稱為是大漢的後代,曹魏與蜀漢政權誰是正統?

同是宋代人,司馬光儘管聲稱《資治通鑑》以曹魏年號紀年只是便於敘事,不區分誰是正統,但話裡話外是認可曹魏而否定劉備的;而朱熹《通鑑綱目》所肯定的“正統”是:秦、西漢、東漢、蜀漢、晉,其中對於三國時期,是肯定劉備否定曹魏。

明末清初學者王夫之則是對劉備的蜀漢加以痛斥:劉備繼承漢室正統,他有高祖誅暴秦的功勳嗎?他有光武討王莽之功德嗎?曹操做魏王的時候,他也稱漢中王了;曹丕稱帝,他也稱帝了。獻帝還沒死,他就發喪,他也是覺得曹丕如果殺了獻帝,那就對他有利吧!劉備即皇帝位之後,既然號稱是漢室子孫,那亡我漢室的人,不就是不共戴天的仇敵嗎?但是劉備沒有去打曹丕,反而急舉伐吳之師。劉備為了關羽之怨,淫兵以逞,豈不是不顧祖宗百世之仇,還不如他一將之私怨嗎?劉備的志向由此可見,不過是乘時自王而已!

梁啟超把前人評判“正統”的標準歸納為六條:一是用土地大小判斷。凡是統一中國,無論他是什麼樣的人,都尊奉他是正統;二是用政權存在久暫判斷,雖然統一中國,但寶座坐得時間太短,都不是正統;三是具有前代君王血緣的是正統;四是首都建立在前代首都所在地的是正統;五是後一個王朝被稱為正統,它所繼承的王朝也就成為正統;六是漢人建立的王朝是正統,其他民族建立的王朝全是僭偽。梁啟超接著指出,這六條標準都是相互矛盾的,堅持“正統”理論的學者,不能自圓其說。

所謂的正統論,其實都是過去的史學家為了當時頭頂上君王的利益而編造依據罷了。司馬光主張曹魏是正統,因為司馬光生在北宋,宋王朝篡奪後周,建都故都汴京,跟晉篡奪曹魏,建都洛陽,同一模式。所以司馬光采“首都說”,把曹魏當作正統,也正是使北宋朝居於正統。朱熹生在南宋,他主張蜀漢是正統,因為宋王朝南渡後,採“血緣說”,把蜀漢當作正統,也正是使南宋成為正統。

今天來看,正統之爭是很荒謬的,沒有什麼意義。誰才是正統?正統應以國家為主體,不應以君王為主體;應以人民為主體,不應以一人一家為主體。拋開國家而只看君王,拋棄人民而只看一人一家,就沒有“統”,更沒有“正統”。作為史書,只記載史實就足夠了。這一點,司馬光說的沒有錯。

但是,過去編史就是想做到客觀,也遇到一個技術難題:在多政權並立時,以哪家的紀年為準?今天這個問題已經不存在了,因為我們採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元紀年就可以了。所以,這也是我們在《資治通鑑》的白話文中,都用括號標註公元紀年的原因。

品讀《資治通鑑》| 筆墨官司:曹丕與劉備,誰的政權是正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