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法的背景,學佛人一定要了解!

昌樂法師講解《妙法蓮華經》第八課

首先,

大乘佛教的時代背景,就是自佛陀那個時代開始

,大家就遵循佛陀的教導。但是佛陀滅度之後,很多教義沒辦法抉擇,有很多問題沒辦法解決,於是

學佛的以出家人為主的修行團體,展開了首先對經文教義的討論,然後是研究

從一開始的佛教開放性的狀態,進入到一種封閉式的、相對於世隔絕的狀態

,這對佛教來說是

教義能夠深入開展,能夠體系化、理論化。

但是對民眾來講,是越來越難懂,越來越不容易懂。因為走上哲學化,特別是

經院哲學

的路數以後,佛教

教義越來越深

,很難懂。

不像早期佛陀時代以乞食為背景的佛教,以遊化為生活方式的佛教,出家人走到哪裡都要乞食,乞食的過程當中就

隨分隨力弘法

大乘佛法的背景,學佛人一定要了解!

你講的話,人家一定要聽得懂,就是觀音菩薩的法門,

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如果你講的話別人聽不懂,別人怎麼可能給你飯吃?所以,於是講法好的、講得人聽得懂的、講得人生歡喜心的,就受供養多一點,再長的如果比較帥的話,像阿難長得比較帥,估計他就受供養更多一點。

所以,

衡量佛教到底是不是正法

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

出家人在弘法,任何一個時代的出家人都在弘法,

出家人弘的法信眾多大程度上能接受?

特別是對於不瞭解佛教的人,他多大程度上能夠去接納對佛教理論的認識,並且走上修行之路?

弘法者與被教化者之間的互動性的質量決定著佛教的生命力旺盛與否

大乘佛法的背景,學佛人一定要了解!

到了後來經院哲學,《大唐玄奘》的電影裡,玄奘和尚到了印度以後,和尚們坐下來辯論的時候,在場全是和尚,居士很少。這什麼意思?

佛教本來是一切眾生皆能成佛的一個普世化的教義

,被出家人、被寺院在不斷研究過程當中弄得只有幾個和尚懂,這實在是個惱人的事情。為什麼?

佛教出現了理論的高深化,人員教團組織的封閉化,以及弘法者與被弘法者之間的脫節

在這個時候,有一群年輕的出家人,他們看到了社會民眾需要佛法到了如飢似渴的程度,他們說,我們不要再走

佛教研究

的這條路,我們要走

弘法利生

的這條路,我們要讓大家都能走上解脫之舟、般若之舟。

我們不能再讓幾個人在一個固定的地方討論佛法,我們要走向人間去,走到社會人群當中去弘法,去為人群服務,這群人就叫菩薩。所以

大乘佛法的菩薩道精神是最為可貴的

大乘佛法的背景,學佛人一定要了解!

他們同時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就是這個弘法的般若之舟坐了很多人,要為普通大眾、一切眾生努力,而不只是為幾個人努力。

也就是說,

我們是大乘,那些只在寺院裡面弘法,只是在寺院裡面修行,只為了個人解脫修行的人,你們那個般若之舟很小,只能裝得上幾個人

,或者只能裝上你自己,而我們這個是大乘,你們那是私家車,我們這個是公交車。

雖然私家車比較豪華、精緻,但我們這個的大乘,裝的人多,我這是巨輪、油輪,你那是小船,獨木舟。

這個是最重要的一個比喻,乘是從此岸到彼岸,是波羅蜜的意思。

而大乘跟小乘,大乘就是能讓更多人得解脫,而小乘,是幾個人得解脫。也就是說,大乘跟小乘這個觀念、這個理念是大乘佛法的弘揚者提出來的。

大乘佛法的背景,學佛人一定要了解!

我說我是好人,你是壞人,我有沒有得到你的同意,說你是壞人?沒有。因為我認為

大乘是大乘菩薩道精神弘揚者自我提出來的一個標籤,為了區別那些被動弘法、不積極弘法的那一群弘法者

。而年富力強的、具有朝氣的、要為普通大眾得解脫這一群人努力的修行者被稱為是大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