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舊石器考古主要發現與研究進展公佈

鄭州舊石器考古主要發現與研究進展公佈

老奶奶廟遺址發現密集的動物化石

鄭州舊石器考古主要發現與研究進展公佈

李家溝遺址

鄭州舊石器考古主要發現與研究進展公佈

西施遺址地層剖面示意圖

在遙遠而古老的舊石器時代,鄭州地區的原始人類是如何生活的?12月4日,在鄭州舉行的第10屆亞洲舊石器考古學年會上,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公佈了鄭州舊石器考古主要發現與研究進展,確立了鄭州及中原地區晚更新世古人類文化發展序列,揭示中原地區現代人出現的考古學證據,填補了舊、新石器時代過渡階段的空白。

據介紹,自2001年以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長期合作。20年來,兩院組織多批次學術隊伍開展大量考古發掘與調查,先後發掘滎陽織機洞、新密李家溝、新鄭趙莊和黃帝口、二七區老奶奶廟遺址,以及登封西施、東施遺址,方家溝遺址等,獲得多項重要發現與研究成果。

發現一:中原地區晚更新世古人類文化發展序列的確立

經過近20年工作,首先確立了鄭州及中原地區晚更新世古人類文化發展序列,為系統展示本地區晚更新世以來,尤其是為晚更新世中、晚期舊石器文化發展歷程奠定堅實的基礎。

滎陽織機洞遺址發現與綜合研究成果展示,該區域礫石工業和以礫石為原料的粗大石片石器工業並行於晚更新世早期,到距今5萬年前後才發生明顯變化,進入以小型石片工業為主階段。織機洞上層、老奶奶廟、趙莊、方家溝等遺址從距今5萬年前後出現石器小型化、加工精緻化及片狀毛坯為主導,遺址數量增加且結構複雜化,一直持續到距今4萬年左右,是中原及鄰近地區舊石器時代中期到晚期文化初始階段發展的特點,大致與舊大陸西側舊石器時代晚期之初相當。其後,晚期文化發展進入新階段,相當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早段。

登封西施遺址石葉遺存取代早前流行的石片工業,可以視作舊石器時代晚期後段的開始。以石葉與細石葉技術為標誌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後一階段,亦可以分為前後兩段,即以石葉技術為標誌的前段,以及細石葉佔主導的後段。不過前段流行的時間很短暫,僅在距今2。6萬年前後開始,到距今2。4萬年前後隨著船形細石核技術的出現與發展即告結束。代之而起的船形細石葉技術為標誌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最後階段,則一直持續到距今萬年前後的舊、新石器時代交替。這一過程清楚地展現了中原地區晚更新世古人類文化發展序列。

發現二:揭示中原地區現代人出現的考古學證據

舊石器時代,是大約從300萬年前開始的,到距今1萬年左右結束。而在地質時代上,舊石器時代又涵蓋了上新世晚期和整個更新世。舊石器時代,覆蓋了人類歷史99%以上的時間,換句話說,有文字記載的人類文明歷史,只不過被侷限在鐘錶中的最後一分鐘內。考古新發現清楚展示晚更新世中、晚期中原地區簡單石片石器主人的行為複雜化,特別是現代人獨具的象徵性行為的出現等,如老奶奶廟等遺址佈局結構的有意安排、優質石料遠距離的運輸,以及石器生產技術的進步等都是很明確的證據。

新鄭趙莊遺址發現遠距離搬運紫紅色石英砂岩,專門壘砌成石堆基座,再擺放巨大象頭遺蹟,更為引人注目。這一反映非功利性複雜活動的遺蹟,無論是出於對巨獸的恐懼或崇拜,或是對狩獵豐收的祈求,都具有明顯象徵性意義,是現代人行為出現的重要證據,尤為重要的是,鄭州地區典型石片石器組合將華北到中原以南地區同類發現連為一體,進一步證明中國境內具有解剖學意義上的早期現代人的出現,是和具有本地區長期延續的石核——石片技術傳統的舊石器遺存密切相關,清楚地展示出中國及東亞地區現代人起源與發展的區域性特點。

登封西施與東施遺址石葉及細石器工業的發現,更清楚展示出了晚更新世期間中國及東亞大陸中部地區發生過人群遷徙與文化交流,證實了現代人擴散北線的存在。由此可知,在距今4萬-5萬年中原及周邊已明確出現現代人之際,來自舊大陸西側的人群或文化的影響仍僅侷限於西北部寧夏水洞溝等地,直到距今2。6萬年前後才波及中原腹地。

發現三:填補舊、新石器時代過渡階段空白

2009-2010年發掘的新密李家溝遺址,發現中原地區最晚的細石器文化、迭壓在細石器文化層之上的李家溝文化,以及更晚的裴李崗文化。該成果顯示,從舊石器時代末期到新石器時代,具有不同文化傳統的人群曾長期生活在遺址附近地區,因而留下各類文化遺存,為探討中原地區從舊石器到新石器時代的過渡,完成從狩獵採集社會到農業社會的轉變歷史程序提供了重要新證據。

李家溝下文化層發現典型的細石器文化遺存,主要有船型與錐、柱形的細石核、細石葉等,還發現數量較多的人工搬運石塊,可能與居住活動相關。在典型細石器文化層發現的原始素面陶片與簡單磨刃石錛,更突出反映了中原地區舊、新石器時代過渡階段文化發展的複雜性。

李家溝文化階段的細石器技術已現衰落趨勢。該層發現的細石器成分所佔比例明顯減少,技術也變得更簡單隨意。磨製技術產品則明顯增多,最常見是石磨盤等發現。完整的動物骨骼及碎片雖有較多發現,但少見大、中型哺乳動物,多是形體較小型動物骨骼碎片,顯示此時專業化狩獵大型動物的生計活動已不再繼續。小型動物可能只是本階段李家溝居民部分食物來源。雖然尚未發現有植物遺存,但大量陶片存在說明陶器在本階段已很流行。北方地區早期陶器功能可能多與植物籽實類的食用與儲存相關。

李家溝文化層豐富的陶器發現說明此時植物類資源應已經佔有很重要地位。從細石器到李家溝文化層來看,該遺址前後兩階段發生明顯變化,從早期流動性較強的大動物專業化狩獵,逐漸轉變為更多利用植物性資源的定居,展現中原地區從舊石器到新石器時代的過渡,開始由狩獵採集向定居與農業社會發展的歷史程序。

專家學者認為,李家溝文化考古發現,被學術界稱為是一個“期待已久的發現”。鄭州這些重要的考古成果連同中國其他同行的考古成果表明,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在世界範圍內具有重要的學術地位。

編輯:任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