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松喬:文韜武略鮮于叔明——四川省南部縣鮮氏考略(三)

鮮于叔明 (710——787年),名晉,字叔明,以字行世。少壯之期,豪俠好義,事兄以弟稱,與朋以信著,好讀詩書,精研元經,遠近皆聞。叔明誠篤忠實,溫良敦厚,輕財好施,與兄仲通苦讀於離堆山洞窟中。唐肅宗時,透過明經考試中了進士而走上仕途。政績突出,事蹟多多。如:出使回鶻,不卑不亢,禮責回鶻可汗;擔任京兆尹,百姓傳頌;治理蜀地,平定盜賊,百姓安居樂業;應對吐蕃的進攻,沉著應戰,五路齊出,將其挫敗。所謂文韜武略俱全一說,毫不過分。

劉松喬:文韜武略鮮于叔明——四川省南部縣鮮氏考略(三)

開初在劍南節度屬下作判官,跟隨哥哥在軍中歷練,徵南詔戰場上險些喪命。後被調入京中作了司勳員外郎,這個官職的職責是給官員們評定功績和獎賞的。鮮于叔明為人正直,處事公平,經他評定的功績和獎賞,都很恰當,不但當事人滿意,而且其它官員也很心服。因此,皇上也很看重他。他從政的時段多在安史之亂的7年中和之後的民不聊生、治理亂世。唐德宗時官至尚書左僕射,加太子太傅,封薊國公。我們來具體看看他的才幹吧。

一、出使回紇,不卑不亢應對

唐肅宗時乾元年間(758——760年‬),他當了司勳員外郎,因回紇幫助平定安史之亂有功,朝廷決定把公主嫁給回紇可汗。派漢中王李瑀作為使者護送公主到回紇,鮮于叔明被任命為漢中王的副使,與之同行。回紇慢待李瑀,李叔明責備他們說:“大國之間交好,讓殿下護送公主嫁到貴國,是想進一步密切兩國關係,賢王出使。你們的可汗是大唐天子的女婿,怎麼可以憑著曾經有功而傲慢無禮呢?”一番話義正嚴詞,可汗馬上改變態度,對漢中王一行禮貌周到了。回朝覆命後,叔明受到嘉獎。這次外交活動中,叔明頗有藺相如的外交風采,展示出幹練機智的才能。

二、治亂有方,被公認為“能吏”

出使回紇回來後,鮮于叔明作了洛陽令。洛陽雖是唐朝的東京,但安史之亂後,己十分凋敝。鮮于叔明積極設法把逃離在外的難民召回來,予以優待安撫,讓他們重新整治家園,不久,洛陽一帶就恢復了生機,鮮于叔明因此被公認為“能吏”。升任商州刺史、上津轉運使。

鮮于叔明作京兆尹的時候,把長安治理得很好。京兆尹為三輔(治理京畿地區的三位官員,即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之一。相當於今日首都的市長。他的哥哥鮮于仲通在他之前也做‬過京兆尹。長安的百姓稱頌他們一門二尹為國為民。

唐代宗時,蜀境饑荒,盜賊蜂起,叛亂不斷髮生,老百姓的苦難非常深重。永泰元年(765年‬)四月,郭英乂繼任劍南節度使兼成都尹;十月,嚴武舊部崔旰起兵攻郭英乂,郭逃到簡陽,被韓澄殺死。此後,效忠郭的一批武將又聯合起來討伐崔旰,蜀中大亂,史稱“崔旰之亂”。後崔旰入朝,混戰停息。朝廷先後派鮮于叔明任邛州刺史、遂州刺史,治所遷移到梓州(今三臺)。不久又升他作了東川道節度史。他到了這些地方,對叛亂情況作了分析,對那些由於生活所迫而聚眾打劫的人,則採用安撫的辦法,讓他們放下刀槍回鄉生產;對那些蓄意謀反或賊性不改的強盜,則採用征剿的辦法。所以,他每到一地,都很快地平定了叛亂,使社會環境安定下來。鮮于叔明在蜀地為官20餘年,把他所治理的地方秩序、生產都恢復起來了,政績非常突出。

劉松喬:文韜武略鮮于叔明——四川省南部縣鮮氏考略(三)

三、帶兵有方,多次建功立業

唐德宗初年,吐蕃入侵,襲火井、掠龍州,攻陷扶、文、遠三州,來勢洶洶。鮮于叔明分兵五路出擊,將吐蕃擊敗,趕回老家去了。鮮于叔明因功被封為戶部尚書(相當於今之財政部執行官)。梁崇義在襄州作亂,鮮于叔明奉命帶兵出三峽,在荊門與叛軍激戰,打敗梁崇義的軍隊,為平定襄州立了大功,又被加封為尚書左僕射。

四、急公好義,慷慨解囊助軍

朱仳發動叛亂,佔據長安稱帝,唐德宗避亂到了興元。當時軍隊缺糧草衣物,鮮于叔明把自己的家產全都捐獻出來供給軍隊。叛亂平定後,回到京都,皇上加封他為薊國公。因為有腳病,皇帝賜給他錦輦,下令太監抬著他上朝拜見。後來他年老請求退休,改任太子太傅退休。

劉松喬:文韜武略鮮于叔明——四川省南部縣鮮氏考略(三)

五、建言獻策,主張抑制佛道

當時佛教道教都很盛行,到處都是寺院道觀,僧尼道士人數極多,對國家的兵源、財政收入都有很大影響。鮮于叔明向來厭惡道教和佛教的弊端,他向朝廷建議撤減僧道,並提出了具體的實施方案,上奏說:“佛教是空寂無為,道教是清心寡慾。如今眾人內心迷信這些表現在外面,讓農民工人男男女女放棄工作迴避勞役,所以農桑不興,軍費日益減少,國家和軍隊的財產受到損耗。我請求把本行政區寺廟分成三等,道觀分成二等。上等寺廟留下僧人21人,上等道觀留下道士14人,每降低一等,減少7人,都選擇有德行的人留下,其餘讓他們還俗為民。”德宗認為他的建議很有道理,認為不只在四川東川一個行政區實行,可以當成天下的法律,於是下令尚書省討論。但都官員外郎彭偃和刑部員外郎裴伯有異議,各說出一通道理,致使這個建議最終沒有實行。

劉松喬:文韜武略鮮于叔明——四川省南部縣鮮氏考略(三)

國公祠遺址。國公祠在南部縣鐵佛堂鎮國公村,是唐代莊宗李存勖撥款御筆題詞,為表彰鮮于仲通、鮮于叔明和叔明之子鮮于升的功績而修改的。又名鄉賢祠。

六、教子嚴格,立下戰功升職

興元元年(784年‬),唐德宗避朱仳軍亂,到梁州(陝西漢中)。

鮮于叔明的兒子李升,以少卿身份跟隨德宗皇帝。鮮于叔明嚴令他以死報國,李升英勇護駕,立下功勞,被提拔為禁軍將軍。後亂平還都長安,貞元初年(785年‬),改任太子詹事。因為郜國公主事件受牽連,被貶官任嶺南羅州(今廣東省廉江市)別駕。

鮮于叔明的生平事蹟載於新舊《唐書。李叔明傳》。為什麼又姓李呢?傳文交代:大曆末年(779年‬),有人說李叔明本來姓嚴,從小父母雙亡,寄養在外姓人家,冒充鮮于姓,請求恢復嚴姓。皇帝下詔許可。李叔明當初不知道,認為是醜化自己,上表給皇帝列出屬籍,請求宗姓。代宗皇帝允許了他姓鮮于,另賜給皇家李姓。這表示了對他的信任和恩寵,所以,他對外也叫李叔明。

《李叔明傳》也毫無掩飾地指出了叔明的缺點,說他“向來生活豪華侈奢,在四川聚集財產,擴建房舍擴大田產。他死後數年,子孫驕縱,財產敗光。世上流言說家產多的人要以李叔明為鑑。”

劉松喬:文韜武略鮮于叔明——四川省南部縣鮮氏考略(三)

殘存在的廣定庵。廣定庵在鐵佛塘鎮,是南部縣鮮于氏的發源地,該庵是鮮氏年代較久的一座宗祠。

《太平廣記》卷201記載了一則小故事,倒也可以佐證他講究美食:“劍南東川節度鮮于叔明好食臭蟲,時人謂之蟠蟲。每散,令人採拾得三五升,即浮之微熱水中,以抽其氣盡。以酥及五味熬之,捲餅而啖,雲其味實佳。”(出自《乾鐉子》)這段話翻譯成現代文是這個意思:劍南東川節度使鮮于叔明喜愛吃臭蟲。現時的人叫它蟠蟲。每次散朝後,都讓僕人們採集三五升臭蟲,立刻將它們用溫水浸泡,用這種方法抽盡它們的穢氣,用酥油和各種調料放進鍋裡熬煎,捲餅吃,他說味道實在是好。臭蟲,四川人叫屁巴蟲,學名叫椿象,盛產於嘉陵江河灘的卵石縫中。鮮于叔明在嘉陵江邊的新政長大,自小吃慣這個東西,到外地做官也念念不忘,其實不足為怪。

劉松喬:文韜武略鮮于叔明——四川省南部縣鮮氏考略(三)

圖為清代南部縣大富鄉鮮于敬氏祖婆的月弓照墓碑。

鮮于叔明善古隸書,點畫肥重,世稱“堆墨書”,其筆力端勁,老猶不衰。今盤龍鎮嘉陵江右岸回龍山有“大曆碑”,又傳盤龍劉利山岩石上有撰文,均為叔明手書。鮮于叔明尤精詩詞,留有《朝陽集》、《野廬編》、《愚邱集》等30餘卷佳作。筆名知餘子。

貞元三年(787年‬),鮮于叔明病逝,享年77歲,歸葬故里。朝廷賜給他諡號“襄”。

參考資料:

《唐書·李叔明傳》

顏真卿《中散大夫京兆尹漢陽郡太守贈太子少保鮮于公神道碑銘》

《資治通鑑·唐紀四十一》

《同治增修南部縣誌·卷之十五·人物誌》5

作者簡介:劉松喬,四川省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南部縣政協文史員,南部縣歷史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