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曲則全”真實含義是委曲求全還是韜光養晦?有何指導意義?

摘自《道德經的人生智慧》

老子“曲則全”真實含義是委曲求全還是韜光養晦?有何指導意義?

老子認為: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

。(22章)即委曲才能夠得以保全,屈枉反而能夠直伸,低窪才會得到充盈,陳舊將會得到更新。也就是說,“曲”裡存在“全”的道理,“枉”裡存在“直”的道理,“窪”裡存在“盈”的道理,“敝”裡存在“新”的道理。這些事物所具有的對立統一、相反相成的關係,是老子從自己豐富的生活經驗中感悟和總結出來的。他的這些道理啟示我們,人們不管做什麼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風順,都有可能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和困難。在這種情況下,要牢記“曲則全”的道理,不妨先行採取退讓的辦法,靜觀其變,然後再在合適的時機採取行動,進而實現自己的目標。

不應把“曲則全”錯誤理解為消極被動式的“委曲求全”,即委曲遷就以求保全。

老指接下來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正是因為不與別人相爭,所以天下之人才沒有誰能爭得過他。這裡很明確的是在說,“不爭”是“爭”的一種方式,“不爭”是為了更好的“爭”,是為了能“爭”贏。因此,“曲則全”的本意應該是積極主動式的“韜光養晦”,意即隱藏才能,不使外露,等待時機,一舉成功。

老子“曲則全”真實含義是委曲求全還是韜光養晦?有何指導意義?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不願意承受委屈,更不願意遭受屈辱。但不顧一切的“人爭一口氣,佛燒一炷香”、“不吃那口饃,也爭那口氣”地“爭”是低智商、缺少智慧的匹夫之勇。“小不忍則亂大謀”,在某些特定的環境下,暫時的“忍”與“不爭”的韜光養晦才是大智慧,才是成就事業的必經之路。中國歷史上,凡是超凡的偉人,都有著超凡的忍耐力,都是韜光養晦的高手。勾踐臥薪嚐膽,最終滅掉吳國;晉文公重耳,從人質到國君;伍子胥草間求活,三年終報楚王仇,等等,無一不是善於忍耐、不逞匹夫之勇之後得到的回報。正是由於他們把自己的大目標在“曲則全”中隱藏起來,日後才有了雪恥復仇的機會,幫助他們成就了不朽的偉業。假如他們一時意氣用事,不肯低下高傲的頭,不能忍耐百般的屈辱,那麼成就偉業的可能就是他們的敵人,而不是他們自己。所以,一定要牢記,在形勢不利或不具備條件時果斷地停下來韜光養晦,然後在時機成熟時再決戰決勝、東山再起。

“曲則全”的智慧核心是韜光養晦,而韜光養晦的關鍵則是做人做事低調內斂。

很多時候,做人過於高傲、剛直,會招人嫉恨、打擊;為人過於強勢、霸道,會樹敵過多、不能長久;待人過於嚴厲、苛刻,會被人孤立、眾叛親離。而保持低調,受得住一時委曲不但能夠避禍全身,還容易被人接納,營造良好人際關係。禍福並不由命,也不在天,一切都在人自取。在老子看來,過剛則易折,懂得“曲則全”的人才能笑到最後。

歷史的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無論是順勢還是逆勢,“曲則全”的韜光養晦之道都是趨利避害的人生大智慧。

正所謂:

曲則全者超明慧,

委曲求全非此類。

直曲悠然待契機,

韜光養晦堪精髓。

老子“曲則全”真實含義是委曲求全還是韜光養晦?有何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