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氏源流探討之點滴見解

文/謝棟宇

因謝氏源流探討文章早已汗牛充棟,我這裡不寫正規論文,只作點滴補充辨析。

1、宋鄧名世在《古今姓氏書辨證。入聲四十馬》中說:“謝,出自黃帝之後。任姓之別為十族,謝其一也……三代之際微不見,至《詩。嵩高》始言周宣王使召公營謝邑,以賜申伯,蓋謝已失國,子孫散亡,以國為氏。”如把“子孫散亡”,當成古謝國的黃帝子孫“死絕”了,這是非常錯誤的。“亡”在古代漢語,在這裡,是“逃離”的意思,都“死絕”了,怎麼會有下一句:“以國為氏”?周宣王派召伯虎、尹吉甫等率軍隊去滅了”淮夷”數國,遷頑民於可控制的洛陽等地,弱小的謝國失國後,子孫選擇逃亡,以避免交戰、殺戳,儲存力量,是很正常的。”散亡”是散失、逃亡的意思,並非“死絕”之意,如硬要說成“死絕”,只能說是別有用心了。

2、《禮記。曲禮下》:“君子已孤不更名……”,君子在父親去世之後就不再更改名字,謝姓人是這樣,申伯後人依禮也是這樣,申國立國有二百多年,先後有申伯、申侯之爵位,沒有史料可證明其後人改姓謝。

3、申是國名,伯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伯擁有方七十里的田地。《禮記。曲禮下》說:“天子不言出,諸侯不生名。諸侯失地,名;滅同姓,名。”史書沒有記載申伯的身世、名姓,當時寫《詩經。崧高》的尹吉甫知道申伯的名姓,但尊稱他為“申伯”。有人把詩中的“謝於誠歸”(倒裝句,指申伯在具備了立國的條件後,真誠的義無反顧的下決心南下移民謝城),牽強附會成”申伯姓姜,名誠”或“申伯姓謝,名誠”,這完全沒有事實依據。

4、宗廟與一國政權相關聯,是政權的象徵。申伯未赴任謝邑之前,召伯虎已為他營建了“寢廟”一一宗廟(前曰廟,後曰寢)。《禮記。曲禮下》說:“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國語。越語》說勾踐滅吳時,吳王夫差表示:如勾踐要“殘汝社稷,滅汝宗廟”,他就只有自殺一條路了。諸侯的宗廟如“支子不祭,祭必告之宗子”,支子是指嫡長子以外的諸子,含嫡子與庶子,支子都無權祭祀祖宗,如要祭祀要先請示宗子,並得到宗子的允許。作為亡國後未離開謝邑的那部分謝人,無權祭祀申伯的宗廟,也不會去祭祀,以國為氏的謝人有自己的列祖列宗可祭祀,不會因祭祀而導致後人的錯宗。

5、申伯的申國都建在謝邑,謝邑應是滅了的謝國的大都邑或國都所在地,它是古謝國存在的證據。因為它不缺方七十里的諸侯田地,適合建大邑。

以上點滴見解,不成文章,見教於大方之家。過多重複他人文章,也無必要。

2020年12月29日

參考書目:

1、王大良:《中華姓氏通史。謝》

2、《禮記》

3、《史記》

4、《國語。越語》

5、《詩經。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