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書法發展做出貢獻的陝西人

漢字的形成,經歷了很長的歷史時期。今天發現的與原始漢字有關的資料,主要是原始社會時期,先民在陶器或者骨器等上面刻畫的符號。比如河南賈湖遺址發現的“賈湖刻符”,距今已有8000多年;陝西西安半坡遺址發現的“半坡陶符”,距今6000多年的歷史,雖然數量不多,但這或許就是漢字最早的雛形。

為書法發展做出貢獻的陝西人

半坡陶文

到了距今4000多年前的黃帝時期,關中人倉頡在總結前人符號的基礎上,創造了象形字、指示字,會意字。象形字就是甲骨文之祖。 到了夏商之際,形成了完整的文字體系。目前為學術界公認的中國最早的古漢字資料,是商代中後期的甲骨文和金文。

為書法發展做出貢獻的陝西人

倉頡造字

嚴格地講,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稱得上是書法。因為甲骨文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三個基本要素:用筆,結字,章法。而此前的圖畫符號並不全有這三種要素。

為書法發展做出貢獻的陝西人

甲骨文

從商代後期到秦統一中國的這個時期,漢字演變的總趨勢是由繁到簡。這種演變具體反映在字型和字形的嬗變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趨向線條化,戰國時代民間草篆向古隸的發展,都淡化了文字的象形屬性。書法的藝術性卻隨著書體的嬗變而愈加豐富起來。

為書法發展做出貢獻的陝西人

金文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文字差異很大,這就造成了經濟文化發展的一大障礙。秦統一全國後,丞相李斯主持統一全國文字,使之整齊劃一,這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偉大功績。統一後的文字稱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而來。

為書法發展做出貢獻的陝西人

秦李斯小篆《泰山刻石》

秦代是漢字繼承和創新發展的變革期,當時的書體就有大篆、小篆、刻符、蟲書、摹印、署書、殳書、隸書八種。隸書的出現是漢字書寫的一大進步,是書法史上的一次革命。而把篆書改革為隸書的就是關中人程邈。

為書法發展做出貢獻的陝西人

程邈

程邈,字元岑,秦內史下邽(今陝西渭南北)人。程邈是秦朝的一個小官,因耿直的性格得罪了秦始皇,被關在了雲陽的監獄。在監獄無所事事,度日如年。當時秦朝官方通用文字是小篆,而小篆繁瑣的書寫嚴重影響了當時公務的效率。

為書法發展做出貢獻的陝西人

秦隸《裡耶秦簡》

程邈曾甚為獄吏,深知小篆難以適應高效的公務,於是在監獄中無事可幹的程邈一心贊言字型結構,研究起了文字。他把流傳於民間的各種書體蒐集在一起,潛心研究,一個一個加以改進,把大篆的圓轉改變為方折,同時刪繁就簡,去粗取精,逐步加工整理。用了十年的時間,終於創造出了書寫便利、又易於辨認的三千個隸書來。

為書法發展做出貢獻的陝西人

秦隸

他把這一成果呈獻給始皇帝,始皇帝看了程邈整理的文字,非常高興,不僅免了程邈的罪,還讓他出來做官,提升為御史。由於程邈的官職很小,屬於“隸”,所以人們就把他編纂整理的文字叫隸書。後世為了和漢朝的隸書區別開來,就稱之為秦隸。

書法的故事

任平

文學藝術

免費閱讀

秦隸的出現,是我國文字史乃至書法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從此,我國文字告別了延續三千多年的古文字而開端了今文字,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則從表形、表意到形聲,字型結構也不再有古文字那種象形的含義,而完全符號化。

為書法發展做出貢獻的陝西人

陳遵

西漢時期,陝西杜陵縣(今西安)人陳遵,善於書法,創造了“芝莢篆”,又稱“芝英篆”。,它的另一個稱謂是“靈芝草”。相傳陳遵看到宮殿外面生長的靈芝草,靈感突然來襲,仿照靈芝草的形狀,創立了這種末端分岔的篆書。

為書法發展做出貢獻的陝西人

芝英篆

陳遵好酒。而且能喝酒,愛喝酒。喝得聳人聽聞,喝得驚天動地。“每大飲,賓客滿堂,輒關門,取客車轄投井中,雖有急,終不得去。”所謂“轄”,就是馬車車軸上用來固定車輪的小鐵棍,如果沒有這根小鐵棍,馬車跑不了多遠,輪子就會從車軸上脫落,馬車就會散架。這就是著名的典故“陳遵投轄”,比喻好客,另一個成語“孟公投轄”也是說的陳遵,陳遵字孟公,一個意思。

為書法發展做出貢獻的陝西人

車轄

陳遵是個很有才的人,他曾經招來十個書吏,自己一邊處理公務,一邊口述信件,一會兒工夫,上百封信就寫好了。分心二用,倚馬可待。他在書法上的造詣非常深,他寫給別人的書信,都被精心的收藏起來。

篆書千字文

王慶民書

文學藝術

免費閱讀

陳遵被官場中的人看不慣,無非就是有些放浪形骸,陳遵覺得隨心所欲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特立獨行的真性情,這樣的人很難得。王莽篡位後,天下大亂,陳遵滯留在朔方,在酒醉中被叛軍殺死。

清乾隆年間規定:和碩親王和世子的官印,印文用芝英篆,以顯示印章的等級。

為書法發展做出貢獻的陝西人

清和碩親王印

東漢時期,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人杜操,字伯度。御史大夫杜延年之曾孫。魏晉時期因避曹操名諱,後世改稱杜度。

元鄧文原章草急就章

本社編

文學藝術

免費閱讀

杜度以善章草而著名。章草是早期的草書,是隸書的草寫,由草隸發展而成的一種字型。相傳為漢元帝時的仕遊所創作,因朝廷奏章用它,所以叫章草。

為書法發展做出貢獻的陝西人

杜操

杜操幼年時對蠍子很感興趣。後來杜操做了官,每天批閱大量公文,日久天長就覺得應該有一種速寫體字。特別在緊急情況下,前方不斷送來告急文書,就不能一筆一畫、工整不苟了。一天,他腦海中出現了蠍子爬行時翹尾巴的形像,於是他便創造了簡便易寫,銀鉤蠍尾的章草體。

為書法發展做出貢獻的陝西人

章草

杜操不是章草的創造者,但卻是漢代章草書法家第一人。杜操堪稱漢代文人草書流派的開山者。他的章草是以“瘦硬”為其風格特徵,這種“瘦硬”的書風后來被張芝所繼承,並對魏晉南北朝的書風產生了很大影響。

為書法發展做出貢獻的陝西人

曹喜

和杜操同一時代的曹喜,是是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他擅長小篆,在李斯小篆的筆法中添入了六國古文的懸針垂露之法。技法的改變導致風格的形成,因而對當時及後世的篆書頗有影響。形成了獨特的篆書風格流派。後世稱之為“懸針法”、“垂露篆”。後世的邯鄲淳可視為其流派的延伸,是在曹喜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並再傳韋誕和衛凱,而且一直影響到魏晉南北朝的碑刻篆書。

為書法發展做出貢獻的陝西人

垂露篆

東漢的這一時期書法大家雲集,在敦煌一帶,由於名士們的雲集,也產生了一大批草書名家,京兆長陵(今陝西咸陽)人趙襲就是其中之一。

為書法發展做出貢獻的陝西人

趙襲

趙襲,字元嗣,為敦煌太守,為當時的書法名家,擅長章草。草書名家還有張越、羅暉、張芝等。而張芝被稱為“草聖”。

宋徽宗草書千字文

乙莊主編

文學藝術

免費閱讀

從漢字書法的發展上看,魏晉是完成書體演變的承上啟下的重要歷史階段。是篆隸真行草各種書體逐步完善的一個時期。漢隸定型化了迄今為止的方塊漢字的基本形態。隸書產生、發展、成熟的過程就孕育著真書(楷書),而行草書幾乎是在隸書產生的同時就已經萌芽了。真書、行書、草書的定型是在魏晉二百年間。它們的定型、美化無疑是漢字書法史上的又一巨大變革。

為書法發展做出貢獻的陝西人

韋誕草書

曹魏時期京兆(今陝西西安)人韋誕的書法造詣頗深,他師法章草大家張芝,也研習曹喜一脈邯鄲淳的書法,擅長各種書體,尤其精通題署匾額。韋誕的書法特點是如龍盤虎踞、劍拔弩張。韋誕還是一位制墨大家。

為書法發展做出貢獻的陝西人

韋誕草書

魏明帝青龍年間,洛陽、許昌、鄴三都,宮殿,亭觀剛剛落成。明帝傳下詔書,命令韋誕題署匾額,做為永久的法度。發給他御用的筆墨,他都不使用。並啟奏明帝說:“蔡邕認為自己能書,兼收李斯、曹喜的書法精妙,不是細絹不隨便下筆。這就是想做好一件事,必須先準備好做這件事情的用品、工具。如果發給我張芝制的筆,左伯制的紙,和臣下自己制的墨,再加上臣下握筆的手,我就可以姿意書寫一丈那麼大的字,也可以在方寸小的地方寫下千言小字。然而寫出的文字的精妙程度,完全可以跟索靖相比美。”

為書法發展做出貢獻的陝西人

韋誕題字

魏明帝曾修建了一座凌雲閣,非常高峻。“凌雲閣”三字榜(匾額)決定由著名書法家韋誕書寫。可是,由於工人的疏忽,字還沒有寫上,就把匾釘上去了。只好讓韋誕站進一個筐裡,用轆轤把他拉上去,在空中書寫。匾額離地有二十五丈高。韋誕非常害怕,筐被慢慢拉上去了,越高,晃得越厲害,韋誕戰戰兢兢地寫完,被放了下來。大家全都驚呆了。上去的時候,韋誕的頭髮鬍鬚都是黑的,下來以後,全都變白了。據說他後來立了一條家規,後世子孫都不允許練習榜書。

為書法發展做出貢獻的陝西人

魏碑

南北朝時期的書法進入北碑南帖時代。此時書法以魏碑最勝。魏碑,是北魏以及與北魏書風相近的南北朝碑誌石刻書法的泛稱,是漢代隸書向唐代楷書發展的過渡時期書法。

玉吅讀碑:碑帖故事與考證

王家葵

文學藝術

免費閱讀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輝煌燦爛,達到了中國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謂“書至初唐而極盛。”唐代墨跡流傳至今者也比前代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寶貴的書法作品。

楷書、行書、草書發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個新的境地,時代特點十分突出,對後代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以前任何一個時代。

為書法發展做出貢獻的陝西人

唐代書法

整個唐代書法,對前代既有繼承又有革新。初唐書法家有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薛稷、陸柬之等,此後具有創造性的還有李邕、張旭、顏真卿、柳公權、釋懷素、鍾紹京、孫過庭等。其中的顏真卿和柳公權就是關中人。

為書法發展做出貢獻的陝西人

顏真卿

顏真卿是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顏真卿書法精妙,擅長行書、楷書。初學褚遂良,後師從張旭,得其筆法。其正楷端莊雄偉,行書氣勢遒勁,創“顏體”楷書,對後世影響很大。其楷書結構方正茂密,筆畫橫輕豎重,筆力雄強圓厚,氣勢莊嚴雄渾。

為書法發展做出貢獻的陝西人

顏真卿《祭侄文稿》

顏真卿家族是書法世家。自南朝以後,顏真卿祖上多以草隸篆楷為時人所稱道。在顏真卿的同輩之中,如顏曜卿、顏旭卿等也在書學上造詣精湛,工草隸篆籀。

殷氏世家也多出書學名家。顏氏與殷氏兩世家數世聯姻,兩家書學得以匯流合壁。顏真卿的父親、伯父少孤,養育於當時“以能書為天下宗”的舅父殷仲容家,蒙教筆法。顏真卿從小也由母親殷夫人親加訓導,攝取了殷家書法的營養。

為書法發展做出貢獻的陝西人

《爭座位帖》

顏真卿傳世作品以楷書、行書最多。行書代表作主要是《祭侄稿》和《爭座位帖》。《祭侄稿》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爭座位帖》今存西安碑林博物館。

為書法發展做出貢獻的陝西人

柳公權

柳公權是京兆華原(今陝西銅川耀州區)人,他是楷書書體的總結者和創新家,他在研究和繼承鍾繇、王羲之等人楷書風格的基礎上,遍閱近代書法,學習顏真卿,溶匯自己新意,自創獨樹一幟的“柳體”楷書。

他的字取勻衡瘦硬,追魏碑斬釘截鐵勢,點畫爽利挺秀,骨力遒勁,結體嚴緊。“書貴瘦硬方通神”他的楷書,較之顏體,則稍均勻瘦硬,故有“顏筋柳骨”之稱。

為書法發展做出貢獻的陝西人

《蒙詔帖》

傳世碑刻有《金剛經刻石》《玄秘塔碑》《馮宿碑》等,行、草書有《伏審帖》《十六日帖》《辱向帖》等。另有墨跡《蒙詔帖》《王獻之送梨帖跋》傳世。

為書法發展做出貢獻的陝西人

柳公權跋王獻之《送梨帖》

今天人們學書法入門,依然首選唐代顏、柳、歐、褚、虞等書法家,特別是柳公權所建立的一整套楷書的規範,如今仍然是人們學習的榜樣。柳公權在書法藝術的改革和發展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為唐代書法發展進行總結,也為整個楷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五代時期,書法藝術雖承唐末之餘續,但因兵火戰亂的影響,形成了凋落衰敗的總趨向。五代之際,在書法上值得稱道的,當推楊凝式。他的書法在書道衰微的五代,可謂中流砥柱。

為書法發展做出貢獻的陝西人

楊凝式

楊凝式,字景度,號虛白,華州華陰(今陝西華陰)人。唐末五代時期宰相、書法家,門下侍郎楊涉之子。

相傳,楊凝式年輕的時候管不住嘴,看到什麼不合意的就噴,由此得罪了朱溫,差點被殺頭。為了避免禍及家族,他不得不裝瘋賣傻,以至於整個洛陽的人都把他當成“楊瘋子”。

為書法發展做出貢獻的陝西人

楊凝式書法

“楊瘋子”只是他的外表,他本人是一個聰明絕頂、才華橫溢,又擅長詩歌、書法的人。中國書法自二王“完法”之後,從羊欣、王僧虔、智永到虞世南、張旭、韓滉、顏真卿、懷素、楊凝式,一脈相承;爾後的“宋四家”則是在楊凝式的基礎上不斷拓展、展現個人特點。

為書法發展做出貢獻的陝西人

楊凝式書法

楊凝式初學歐陽詢、顏真卿,後來又效仿魏晉“二王”古法,推陳出新。他的字往往用筆奇逸奔放,卻又似閒庭信步。他喜好書法,但是不喜歡尺牘,總是在牆壁上題字。他在洛陽的數十年裡,兩百多個寺廟的牆壁上都有他的題字。很多寺廟為了得到他的題字,專門擴建廟舍,留下白牆,以供其書寫。每次楊凝式題字的時候,都有一大群人圍觀、鼓掌,成為當時的一大特色文化。

為書法發展做出貢獻的陝西人

《韭花帖》

楊凝式最出名的作品則是一封信札,名為《韭花帖》。夏日午後,楊凝式午睡醒來,得知朋友饋贈韭花,味道可口,老楊開懷不已,於是寫了一封感謝信。

《韭花帖》介於楷書和行書之間,含蓄內斂,清秀灑脫,氣脈貫通,頗有文氣,深得王羲之《蘭亭集序》的筆意和神韻,字帖內容則輕鬆活潑,妙趣橫生。

為書法發展做出貢獻的陝西人

《韭花帖》

後世書法家認為,在筆法和神意方面,《韭花帖》是最接近《蘭亭集序》的書法作品,而在字型結構和佈局方面甚至超過王羲之,人們將其列為“天下第五行書”。《韭花帖》原作完好地流傳到了今天,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

楊凝式的書法藝術是在唐、宋兩代的書法藝術高峰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

為書法發展做出貢獻的陝西人

薛紹彭《晴和貼》

薛紹彭,北宋時期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字道祖,號翠微居士。薛紹彭工楷、行、草書,尤其擅長行草,師法晉唐,取法王羲之、王獻之較多,歷來書家對其評價甚高。

薛紹彭的書法傳統功力深厚,含蓄雅正,法度森嚴,採取了較多的古法,但不拘泥於古法,與同時代的米芾齊名,米芾嘗言:“薛紹彭與餘,以書畫情好相同,嘗見有問,餘戲答以詩曰:“世言米薛或薛米,猶如兄弟或弟兄。”人稱“米薛”。

為書法發展做出貢獻的陝西人

薛紹彭《危塗帖》

薛紹彭傳世書跡有《雲頂山詩卷》、《左綿帖》、《上清連年帖》、《通泉帖》、《昨日帖》等。其中《雲頂山詩卷》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由四帖所組成,含《雲頂山詩》、《上清帖》等。

中國的書法主要由碑和貼兩大主要系統構成,在中國書法史上,碑帖兩派各顯其能,但清以前帖學占主導地位,這一地位是由王羲之確立的,他是帖學書法藝術最偉大的創者和奠基人。自清以來,碑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崇。

為書法發展做出貢獻的陝西人

薛紹彭書法

民國時期,于右任的出現,使得碑帖之融合由此成為一種歷史的必然選擇。雖然後世仍有堅持碑帖分立觀點者,但非碑非帖或亦碑亦帖的書法探求日益成為主流。于右任書法的根本意義,也正在於此。

于右任,原名伯循,字右任,以字行,號騷心、大風、剝果、髯翁等,晚號太平老人,陝西三原人。他一生致力於碑學書法研習。他是現代書法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書法大家。

為書法發展做出貢獻的陝西人

于右任

于右任雖然長期研習北碑,但與前代碑派書家不同的是,他形成了非碑非帖又亦碑亦帖的獨特審美特點。用筆的腴潤簡直,結體的扁宕松闊,點畫的勁健坦蕩,整體氣韻的磊落真率自然大方。于右任是有清以來碑帖融合最為成功的典範,一代書風的開拓者。

為書法發展做出貢獻的陝西人

于右任書法

于右任草書是懷素小草的繼承和強化,他解決了小草的碑化問題。為碑學開創出一個新境界,為後人開拓了一條新途徑,使後來的習碑者避免了許多盲目的探索,為二十世紀碑派書法大師。

為書法發展做出貢獻的陝西人

于右任書法

于右任主張“學書法不可不取法古人,亦不可拘泥於古人,致力“碑楷行書化”和“行草書北碑化”的探求。他傾其大半生的心血致力於標準草書的研究與推廣,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為過去草書作一總結帳”,這是他中年直到老年最大的使命和心願。

為書法發展做出貢獻的陝西人

于右任書法

到了當代,關中先後湧現出甲古文嶽星,大篆劉自犢,小篆程克剛,楷書餘自模,行書衛俊秀,宮保成,陳少默,雷珍民、吳三大、鍾明善、茹桂、薛鑄、李成海、方勝、劉廣經、劉自櫝、劉浩然、邱星等一大批書法領域有所成就者,他們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繼續著書法的創新和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