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10萬+”,他們什麼幹不出來

對於80後90後來說,剛剛過去的兩週,幾乎用掉了我們一年的眼淚額度。

李詠、金庸、藍潔瑛

,曾經帶給我們如此多回憶的他們,先後離我們而去,一時間讓人根本無法相信和接受。

這兩週各家媒體關於幾位已逝傳奇人物的文章,也多以緬懷為主。懷念之餘,我們發現他們生前或多或少都是

“無良媒體”

的受害者。

比如金庸先生,就算他老人家早些年身體尚且康健的時候,都不止一次在媒體的報道中

“被去世”

春三十娘藍潔瑛就更讓人心疼了,近年來只要出現在港媒報道里,就是生活潦倒,精神狀態欠佳,甚至能讓你從那些文字背後讀出撰稿人“看見你過得不好我就開心”的陰暗心理。

為了“10萬+”,他們什麼幹不出來

媒體報道,時效性和準確性是“硬指標”,以什麼視角切入和用什麼態度解讀,考驗的則是“軟實力”。

但在這個流量=金錢的年代,如果說媒體是一束光,那麼資本正如同稜鏡,可以讓光扭曲變形,也可以讓光改變路線,完美躲避暗流湧動的角落。

最近的一部BBC迷你劇

《報社》

,就將鏡頭對準了“十萬加”背後的媒體行業眾生相。

為了“10萬+”,他們什麼幹不出來

為了“10萬+”,他們什麼幹不出來

《報社》目前豆瓣僅有兩千人標記觀看,中國觀眾給出的分數略高於IMDb

雖然這部劇集像是一把對準媒體行業的柳葉刀,將不擇手段搶新聞、無底線報道等當今媒體的頑疾,不加掩飾地擺在無影燈下,但不少同行還是選擇給這部“講述自己人故事”的迷你劇打出不錯成績。

《衛報》評價本劇是“傳媒工業的舊瓶裡,裝了娛樂主義的新酒”。

為了“10萬+”,他們什麼幹不出來

手動高光《衛報》,等會兒還有它的戲份

《獨立報》則表示本劇的著眼點不只是“獨家新聞”。

《獨立報》和《衛報》一樣,都給出三星評分

《報社》出自導演

之手,乍一看這個名字,多少讓我們有些陌生,但要說他的上一部作品《福斯特醫生》,可是一度帶給不少男性觀眾和《消失的愛人》不相上下的“心理陰影”。

為了“10萬+”,他們什麼幹不出來

《福斯特醫生》口碑很好

這次為了創作《報社》,湯姆·沃恩花費了不少時間,走進《衛報》、《太陽報》、《鏡報》、《獨立報》編輯部,觀察媒體人的真實生活。

用他自己的話說,“我跑到各家報紙的編輯部,會花上一天的時間,看這些媒體人如何進行日常工作。有時候我也會問那些記者,他們都遇到過哪些人、那些事”。

“有的時候,連我自己都不敢相信記者們的遭遇,一直問他們,這是真的嗎?你不會是編的故事,專門講給我聽的吧?”

“結果發現,他們說的那些讓我難以置信的事情,在傳媒行業可能每天都在發生。”

為了“10萬+”,他們什麼幹不出來

不對,這才是“特務”湯姆·沃恩

劇中飾演女主角的,是近年來在英國越來越家喻戶曉的女演員

夏洛特天生長了一張不好惹的臉,表情自帶潛臺詞“碧池,敢惹我信不信我neng死你”,但也正是這種氣質,十分適合《報社》裡渾身是刺的霍利·埃文斯。

為了“10萬+”,他們什麼幹不出來

劇中看起來相當“硬漢”的夏洛特·萊利

差不多是10年前,夏洛特在[呼嘯山莊]飾演凱瑟琳,集狂野與深情與一體的表演,著實令觀眾眼前一亮。

為了“10萬+”,他們什麼幹不出來

凱瑟琳與希斯克利夫也是不少英倫粉心中的意難平

正因為這部影片,夏洛特·萊利與飾演希斯克利夫的湯姆·哈迪相識,接下來的故事,大家就都知道了。

為了“10萬+”,他們什麼幹不出來

BBC的介紹裡寫著,《報社》聚焦媒體人的新聞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24小時不停發生的全球新聞,本已經讓媒體人時刻處於重壓之下,更令他們焦頭爛額的是,傳媒行業正在發生一場適者生存的鉅變。

《報社》的兩位主人公,分別來自虛構的英國本土兩大“對家”報社——

女主角霍利·埃文斯是《先驅報》的新聞版副主編,從她口中,我們得知了兩家媒體的調性之差。

《先驅報》是一家號稱

的老牌報紙,他們眼中,對手《郵報》專門

,甚至不在意新聞真實與否。

為了“10萬+”,他們什麼幹不出來

世界上還有什麼比日常吐槽同行更開心的事嗎

原因很簡單,因為《郵報》更有意思。

為了“10萬+”,他們什麼幹不出來

像不像寧可刷一晚上手機也不願意翻翻書籍的你!

《郵報》的主編鄧肯·艾倫,十分符合我們想象中浸淫媒體行業多年的“老油條”形象,專斷裡透著油膩,獨裁得毫無底線。

這樣的人,你當然相信他能派個菜鳥記者出馬,向自殺球星的家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保證,我們的報道會對你們的兒子充滿敬意。

拿回採訪資料,轉手自己搞個

的大新聞。

為了“10萬+”,他們什麼幹不出來

鄧肯:跟我談新聞理想?

沒辦法,讀者就愛看這些。

以霍利·埃文斯為骨幹的《先驅報》,誠然懷抱著嚴肅對待新聞的理想,但銷量下滑、業績不佳,成為困擾整個報社的頭號難題。

反觀《郵報》,就算霍利和同事們對這群如蒼蠅嗜血般消費新聞主角的同行極為鄙視,看看人家辦公室每個人恨不得腳踩風火輪的忙碌,也就不難猜出普羅大眾有多需要這樣的“標題黨”新聞。

如果是足夠熟悉英國媒體現狀的觀眾,看到這兒,就已經不難猜出《報社》中的兩家報紙在現實中的指涉了。

篤信輿論對國家機器負有監督責任的《先驅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已經有著近200年辦報歷史的英國老牌報業集團

《衛報》是英國的全國性綜合內容日報,報道國際新聞,擅長髮表評論和分析性專題文章,主要讀者為政界人士、白領和知識分子。

為了“10萬+”,他們什麼幹不出來

《衛報》的頭版始終保持著嚴肅新聞的範兒

專好用“標題黨”吸引讀者,無論真假也要先把大新聞爆出來再說的,明裡暗裡像極了在說

《太陽報》是默多克新聞集團旗下的一份小尺寸版式日報,雖然是全英國銷量最高的報紙,但常常被指責報道新聞的手法粗糙、不專業、不中立,甚至以譁眾取寵的手法來刺激銷量。

為了“10萬+”,他們什麼幹不出來

你看連湯甜心裸一下都能上《太陽報》的頭版頭條

在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越來越多的人,都更願意接受有爆點,有情緒的內容,不是這些內容本身多麼有價值,而是宣洩情緒能夠非常直觀地帶給人“爽感”。

另一方面,隨著網路越來越發達,每個人擁有的話語權也越來越大,當人人都是自媒體時,見諸報端偏向思辨性與評論性的內容,原本所具備的權威性也在被不斷削弱。

英劇《報社》中所展現的媒體鬥法,其實恰恰揭露了當今存在於各國傳媒行業之中,一個十分顯著的問題:

湯姆·沃恩

特別是時至今日,網路已經成為大眾獲取資訊的首要渠道,忠實於紙質媒體的

夏洛特·萊利

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不斷流失,網路媒體的

《先驅報》和《郵報》。

則只增無減。

較之紙媒,網路媒體不僅能第一時間將全球正在發生的大事小情都擺在使用者眼皮底下,與使用者即時進行情緒互動,也是紙媒所不具備的功能。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當新聞事件現場的真實情況被錯誤還原時,情緒互動就變成了有失公允的

“自由左派”

不少人可能還記得剛發生不久的公交車墜江事故,最初曝光的新聞中,網路媒體先是眾口一詞指責高跟鞋女司機逆行導致了事故,又曝光公交司機凌晨K歌導致疲勞駕駛。

為了“10萬+”,他們什麼幹不出來

為了“10萬+”,他們什麼幹不出來

《新京報》和自媒體人的界限越來越不明顯,有的人當媒體實在浪費,應該當編劇

這些只顧吸引使用者眼球,枉顧新聞真實性的媒體,誠然能在短時間內引得一眾使用者熱議紛紛,但那蹭蹭上漲的轉評贊,像極了一犬吠形,百犬吠聲,說得更嚴重點,像極了在爭搶人血饅頭。

那些抱著新聞理想,洋洋灑灑寫就針砭時弊好文章的媒體人,卻像月下孤狼,任憑他叫破喉嚨,也換不來一半聲的呼應。

“愛搞性別歧視、誇大其詞”

但是讀者愛看《郵報》。

為了“10萬+”,他們什麼幹不出來

除了展現傳媒行業在大時代之下應當何去何從的迷茫,《報社》還為我們提出了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

“自殺球星家人竟不知兒子是深櫃”

早在《報刊》之前,已經有不少著眼傳媒行業的影視作品,都在書寫媒體人的擔當。

近兩年的奧斯卡頒獎季,前有

《衛報》

中《波士頓環球報》的編輯們,為揭穿天主教牧師性騷擾醜聞,在政治和宗教勢力面前,亦堅守新聞理想。

為了“10萬+”,他們什麼幹不出來

後有

《太陽報》

中,編輯本·布拉德利與出版人凱·格拉漢姆決心曝光五角大樓檔案洩密案,成為水門事件的導火索,不誇張地說,直接影響了美國上世紀70年代的政治程序。

為了“10萬+”,他們什麼幹不出來

這些都來自媒體人真實的故事。

《報社》裡的鄧肯·艾倫雖然絕大多數時候令人反感,但他對霍利·埃文斯說的一段話,或許值得讓當今的媒體人陷入思考。

為了“10萬+”,他們什麼幹不出來

《郵報》雖然擅於利用讀者的情緒,卻也在承擔著媒體人應有的責任

在《報社》這部劇集中,我們無權指責鄧肯的《郵報》博眼球博出位就是卑鄙,也不能定論霍利的《先驅報》一位追求嚴肅新聞,不顧報社前景就是高尚。

這像是一樁無頭公案,不是隻言片語就能分辨得清的。

但身為媒體人,無論有朝一日終將變成霍利還是鄧肯,最難能可貴的品質,是不要忘記自己在決心進入傳媒行業工作時,懷抱著怎樣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