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巍巍 天府繼往——當我們看漢碑時,我們在看什麼

2010年11月,成都東御街,地下5米,砂石層。深埋於此,兩尊由碑座、碑身、碑首三部分組成,記錄漢代郡守的功德石碑出土面世,它們是四川地區現已發現文字最多且儲存較為完好的漢碑。兩碑共記2200餘字,落筆剛勁有力,作文行雲流水,於公元133年初立,延綿千年,如今佇立在遊人如織的成都博物館,供人們凝視諦聽。在被視線反覆觸碰的碑文之下,大漢的瑰麗與浩蕩,從古老而晦澀的字裡行間,夏花一般漫山遍野地鋪呈開來。

時值東漢順帝年間,滿腹經綸,文武雙全的蜀郡太守李膺一定沒有想到,頌讚他“拔擢英才”,行政寬仁的石碑在樹立13年後的一個夏季,被洪水沖毀,後又由繼任的蜀郡太守裴君在組織修繕學校的工程中修復傳承。或許是從《李君碑》中得到啟迪,也或許是受蜀郡一脈相承的都城基因影響,裴君在任期間為政寬厚,功績斐然。《裴君碑》說他“盪滌枯飭”,興教化,拔俊傑,任人唯賢。

彼時,正值秦漢。大一統的郡縣城市體系形成,天下五都初具規模。“天下之中”洛陽集政治中心和經濟都市為一體,地位僅次於彼時的帝都長安,成為控制中原的橋頭堡和天下貨物進入長安的必經之地。“海內名都”臨淄因“工商立國”,運河開鑿帶來便利的水上交通,成為齊魯的經濟中心。“埒富王城”邯鄲鐵礦資源豐富,是華北政治、經濟與冶鐵手工業的重地。“南都帝鄉”宛有“四方水陸之利”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後光武帝劉秀起兵南陽,建立東漢,因被東漢王朝始終優待,成為漢、江、淮間的經濟中心。“天府之國”成都是秦並巴蜀後新興的工商業城市,“水旱從人,不知饑饉”,天下謂之“天府”。從《裴君碑》中我們得知彼時的蜀地“德盛文彌”且倉廩豐足,產“金銀文錦”叫人“駭目動欲”。自此成都站上了中華歷史上第一個有確切記錄的盛世舞臺,“列備五都”,於萬城之中盡享萬丈榮光。

那麼,今天我們能從這樣兩塊越悠悠歲月之隔,暗挾排山倒海之勢的漢碑上,看到什麼?

第一眼我們看到的是地處長江上游,在群山丘陵之後豁然開朗的成都平原。它自然環境優越,族群聚集,創造出了輝煌燦爛的古蜀文明。我們看到秦並巴蜀後,張儀與張若築成都城,與咸陽同制。李冰修建都江堰,“穿二江於成都”,成都城從此城址不遷,城名不變。我們看到漢武帝經略西南,天府之國政治、經濟、文化並舉,當仁不讓領西南中心。成都“比屋連甍,千廡萬室”,蜀錦、漆器、銅器、鐵器等蜀郡製造攀上全國工藝的山巔,行銷國內外。我們看到南北絲路開通,財富在“萬商之淵”累積;看到經濟的繁榮和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設,推動了空前繁盛的對外交流和飛速發展的各行各業。以漢文化為主體的多元融會在此定下了新的格局,人們摩拳擦掌,在香氣如浪的陽光下高高抬頭,夢想著更久遠,久遠得如同化境的未來。

現在,讓我們走近一些,更加仔細地去看。城因人而新,人憑城而名。漢碑正面記載了彼時天府太守李君和裴君領蜀人奮發,獲豐功偉績,供後世瞻仰的故事。在正面的萬盛之景外,漢碑背面還密密麻麻鐫刻著鑄碑小吏們的姓名。這些姓名緊密關聯著蜀地的人傑地靈,繼往開來。這些姓名屬於他們,也不只屬於他們;屬於寂寂無聲的勞苦大眾,也屬於光芒萬丈的仁人志士。它們代表了開太學之首的文翁,他令蜀地文化教成,順漢文景“輕徭薄賦”“休養生息”之磅礴東風扶搖直上,振興社會。代表了治水的李冰,大興水利,於磅礴中力挽狂瀾;他們更代表的是千年之後的你和我,正沿著各自不同的人生軌跡行走江湖,散落在成都的角落,奮勇拼搏追求理想。在白雲蒼狗的流轉中,我們與千年前蜀人仰頭的目光奇妙又短暫地接觸,多少豐功偉績,宏圖大業在此間共同描繪,才有了這一副欣欣向榮的城市畫卷。

我們再放目光隨漢碑剛勁的筆觸遊走。這次我們看到了成都堅韌的城市基因。成都是創新的,它首創官學,都江治水;它提出建設內陸開放經濟高地,公園城市和雙城經濟圈。成都是自信的,它為過去的中國佇立世界民族之林添磚加瓦,它為未來中國城市發展方向提出思考和理據。成都是包容的,它始終以人民為中心,吸引人才,搭建舞臺,讓人人擁有盡展其才、夢想成真的發展機會。成都擁有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文人風骨,也貫穿著駐守西南,發展西南,為中華文明繼往開來的家國情懷。自古以來,成都人與成都的發展,成都的發展與國家的命運均息息相關。一座這樣的城住著這樣一群人,他們在此繁衍生息,星火相傳,傳承的是技藝與巧思,是理想和信念,是天府之國列備五都的霸氣,是成都千百年來相容幷蓄的開放與堅持。

“蜀承汶水”,岷江孕育了成都的城脈肉體,漢碑承載著成都的人文精魂。從它們經年微損卻傲立不折的碑體上,我們看到的是千年相繼的成都精神。這精神得先賢之啟迪,為人民而凝結。煙火人間裡,它在千錘百煉中鑄就了獨有的競爭力和發展潛能。漢碑所載源遠流長,源遠是回顧歷史,流長是展望未來。它們早已如密碼般編入城市的記憶,化在民族的基因。它們入木三分地描繪著蜀人的精神筆畫,洶湧磅礴地吶喊出城市的雄心壯志,它們是成都的過去和未來,業已化為成都的文化標識,在靜夜思中推動我們前行。

當明白了這些後,讓我們稍退一步,更加宏觀地看向漢碑,才發現原本寂靜的碑文是大音希聲的具象,那聲音如抖落的灰塵一樣浮動在空氣之中。通篇的字句,古老又樸素的碑身,俱在回答關於這座城市的終極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和我到哪裡去。在漢碑引領我們回到蜀都輝煌的過去時,在歷史的原點,我們可以昂首挺胸,大聲迴應,我們看到的是在不遠的未來,成都憑過往輝煌和成就照亮的那條走向國家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