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的最高境界,不但改變自我,還可以改變世界

#我,無條件寫作#

“冬日的陽光慵懶的照射在窗臺上,

窗臺上2盆綠植的148片葉子在陽光下微微發亮。

一陣微風吹過,

掉落在窗外2個小時的那片落葉,打著旋兒落在距離我4米的地面上……

我拿起筆,

寫下了今天的第一個字。“——《宅》

在這個春節假期裡,不論喜不喜歡宅在家的人,都多多少少體會到了做一個資深宅男宅女的感覺是什麼樣的。在網際網路如此發達的今天,宅在家裡有電視,有網路,有遊戲,有社交媒體……可以說除了要出門買菜購物,宅在家裡也可以完成絕大部分的工作、社交。

但是,”宅“這個字,並不意味著荒廢人士,宅的最高境界不僅僅是改變了自己,還可以改變整個世界。

宅的最高境界,不但改變自我,還可以改變世界

王陽明在三十七歲以前,追求的是如何成為”聖人“。

但是在官職被一貶到底,在貴州的窮鄉僻壤龍場,當地瘴氣橫行,生存環境惡劣,和當地少數民族語言也不通,還要時時刻刻擔心面臨劉瑾的生死追殺……

王陽明在這樣的局面下,開始端坐在石墩上反省自身,在裡面反省,反正就在各種艱難困苦的情勢之下,王陽明“

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靜一。”

不知道過了多久,跟隨的僕人們也都生病,沮喪,擔心中,王陽明在這樣的情況下,某一晚上突然頓悟。

據《王陽明全集·卷三十三·年譜一

記載,

因念:“聖人處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語之者,不覺呼躍,從者皆驚。始知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根據小說家馮夢龍的說法,王陽明龍場悟道有了更加傳奇的說法。

王陽明當時給自己打造了一個石頭棺材,每日躺在其中思考,有一天,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到孟子親自來給王陽明講解良知。在聽到孟子的解釋後,王陽明一下子頓悟,夢中大聲高呼,都驚動了僕人,這才明白,之前自己所追求的就在心中,自己就是聖人!

忽一夕夢謁孟夫子。孟夫子下階迎之。先生鞠躬請教。孟夫子為講良知一章。千言萬語指證親切,夢中不覺叫呼。僕從伴睡者俱驚醒。自是胸中始豁然大悟。

嘆曰:“聖賢左右逢源,只取用此良知二字。所謂格物,格此者也。所謂致知,致此者也。不思而得,得甚麼。不勉而中,中甚麼。總不出此良知而已。惟其為良知。所以得不繇思,中不繇勉。若捨本性自然之知,而紛逐於聞見,縱然想得著,做得來,亦如取水於支流,終未達於江海。不過一事一物之知,而非原原本本之知。試之變化,終有窒礙。不繇我做主。必如孔子從心不踰矩,方是良知滿用。故曰:無入而不自得焉。如是又何有窮通榮辱死生之見,得以參其間哉。”於是嘿記五經,以自證其旨,無不吻合。因著五經臆說。——《皇明大儒王陽明先生出身靖亂錄》

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從此王陽明開創了心學一脈,開始了”知行合一“的大道。

宅的最高境界,不但改變自我,還可以改變世界

另外一個著名的改變世界的宅男當屬哲學家康德。

康德從出生到死亡,一生幾乎都是宅在東普魯士一個叫做科尼斯堡的小城中度過。

康德個頭矮小,體弱多病,一生未婚。但是他卻是世界思想史上繞不開的一座高峰。

同時代人的書信和報道中都記載了康德極其有規律的生活:

每天五點準時起床,然後立即投入工作。

七點至九點,他在大學裡講課。

九點至下午一點,康德開始個人研究。

接著是午餐時問,午餐結束後是散步,同樣是按照精確的時間,而且也非常具有規律性。散步之後,他又開始工作,晚上十點準時上床睡覺。

甚至有一個著名的笑話,就是康德經常散步的一條街的人,都以康德教授的散步時間,來調他們的鐘表。

就是這樣的枯燥嚴格又規律的生活節奏中,康德寫出了哲學史上著名的三大批判《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與《判斷力批判》。

叔本華是康德的小迷弟,他曾經說過:“

想當哲學家,首先須做康德門徒,不知康德者,只能算個‘蒙童’。”

這兩位可以說是東西方宅到驚世駭俗,改變了東西方世界的名人了,我們雖然達不到他們那樣的高度,但是宅在家裡,好好思考自己的人生,也算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宅的最高境界,不但改變自我,還可以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