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帝身後廟號到底是成祖還是太宗?太宗廟號的含義又是什麼?

大明自然是有太宗的,不過僅限於嘉靖十七年之前,之後,明太宗升級為“成祖”。關於這件事情,我們要詳細說明。

廟號,是帝王祖廟(稱太廟)中,先代帝王被後世供奉祭祀時,所稱呼的名號,源自重祭祀、敬拜之商朝。

而“太宗”,是中華傳統帝王廟號中的一個很重要的稱謂,一般是王朝第二代君主(正統意義上的第二代,不是數字上的,不過也不是絕對)身後被尊崇、敬畏的象徵。

很長一段時間,“太宗”廟號在太廟中,尊貴程度僅次於開國帝王的廟號“太祖”或“高祖”。

永樂大帝身後廟號到底是成祖還是太宗?太宗廟號的含義又是什麼?

中華歷史上,第一個獲得“太宗”廟號的,是商太宗太甲。太甲起初肆意妄為、一味享樂、消耗民力,致使朝政昏亂。所以商相伊尹將其放逐至太祖商湯墓地附近的桐宮(今安徽亳州譙城區湯陵),以使太甲反省。伊尹攝政,暫代國事。史稱“伊尹放太甲”。

太甲在桐宮三年,深切悔過、自責,洗心革面。所以伊尹待太甲改過後,又將他迎回亳都(今安徽亳州),還政於他。

再次當政的太甲之後修德、勤政,所以天下諸侯都歸順於商,百姓安寧。太甲以自德業,身後被子孫上廟號“太宗”。(但是竹書紀年裡記載是:太甲在桐積蓄力量、暗中準備,趁伊尹不備,一舉反擊,殺伊尹,奪回帝位。兩者孰真孰假,不是本篇內容,不再敘述。)

此後周、秦,都沒有使用廟號這一傳統,秦甚至連諡號也一併廢除,原因是有“子議父、臣議君”之嫌。所以,自商以後,廟號被廢止近千年。

漢代秦之後,恢復諡號、廟號制度,漢開國皇帝劉邦以其立國之功,被上諡號、廟號,稱“太祖高皇帝”,以示後世子孫尊崇。

之後,孝惠帝劉盈、前少帝劉恭、後少帝劉弘,皆因母族呂氏之原因,被漢室有意疏離、貶損,沒有廟號。

高帝第四子代王劉恆,在功臣誅滅諸呂后,被群臣擁立為帝,即孝文帝。

孝文帝執政勵精圖治、自奉謙虛節儉,品性寬厚仁和,所以漢室上下融洽相得。在他身後,被子孫給予“漢太宗”廟號,這也是第二個得到“太宗”廟號的帝王。

永樂大帝身後廟號到底是成祖還是太宗?太宗廟號的含義又是什麼?

此後,三國時期的吳景帝孫休、東晉簡文帝司馬昱也得到了“太宗”的廟號。功業如何不說,在其宗廟中被尊崇是一定的了。

十六國分裂時期,廟號逐漸氾濫,各地方割據勢力紛紛建立太廟,給予先代帝王廟號。其中成漢李雄、前涼張茂、後趙石寇、西燕慕容衝、前秦符登,也得到了“太宗”廟號,不過後世繼承者聊以自慰而已。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上承道武帝拓跋矽開國,下啟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承上啟下,其文治武功比較突出,於北魏有重大影響,所以得到“太宗”廟號,也是符合其義的。

而同一時期的宋明帝劉彧、梁簡文帝蕭綱,或是篡位自立、或是傀儡,身後獲得“太宗”廟號,奇也怪哉。

之後,就是“天可汗”李世民,這個不用解釋,怎麼尊崇,都是實至名歸,“唐太宗”三個字,千年之後,都是後世景仰的所在。中華王朝所有“太宗”裡,李世民絕對的排名第一。

十國時代,割據福建的閩政權,王延鈞也得到“太宗”廟號,不過後來改成“惠宗”。

此後,遼太宗耶律德光、宋太宗趙炅、金太宗完顏晟、元太宗窩闊臺,都是王朝第二代君主,承上啟下,使王朝平穩發展,乃至臻於極盛,所以得到“太宗”廟號。其中宋太宗趙炅,為了消除兄長宋太祖趙匡胤開國大功的影響,突出自己的功業,甚至改其兄的廟號“太祖”為“藝祖”,直到南宋時,太祖的後裔孝宗繼位後,才改回“宋太祖”的廟號。

永樂大帝身後廟號到底是成祖還是太宗?太宗廟號的含義又是什麼?

另外,西夏李德明、大理段思良,在各自的政權裡,也被授予“太宗”廟號,以為後世子孫崇敬。

清,也有“清太宗”皇太極,上廟號理由與前代一樣,都是承上啟下,開拓國土、功業巨大,所以得到後世尊奉。

大明立國,太祖朱元璋統一華夏,立長子朱標為太子,循循教導二十多年,實指望朱標繼承大明社稷,併發揚光大。但是天不遂人願,朱標英年早逝,走在太祖之前,導致太祖半生心血付諸東流。

之後,太祖立朱標次子朱允炆為皇太孫,重新培養。太祖駕崩後,皇太孫繼位,即建文帝。建文帝聽從朝臣意見,對手握兵權的諸叔展開“削藩策”,終於導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叔侄操戈。

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1402年),燕軍渡江、破京師,建文帝亂軍中失蹤,燕王朱棣奪得天下,成為大明第三代皇帝,即明太宗。

此後,朱棣北征北元、南討安南、遣使六下西洋、修永樂大典、建造北京(京師),文治武功俱顯,功德昭昭。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於北征途中病逝榆木川,皇太子朱高熾繼位,即明仁宗。

仁宗會合群臣,詔令評價先皇帝功業,讚譽“文武全才,寬嚴並濟,知人善任,讒間不行,用兵應變,機智神勇,榮受直言,保全功臣”等,一致推崇,上“太宗”廟號,後嗣尊奉為“太宗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永樂大帝身後廟號到底是成祖還是太宗?太宗廟號的含義又是什麼?

近百年後,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去世,無子嗣,也無同母兄弟,所以輔臣楊廷和依祖制“兄終弟及”、“倫序當立”原則,迎憲宗第四子、孝宗之弟、興獻王(興王、諡號獻)朱佑杬獨子朱厚熜(時為興世子)入京繼承大明社稷,朱厚熜即明世宗嘉靖帝。

輔臣原以為世宗年少、勢弱,容易控制,沒想到世宗少年老成,城府極深,又心思縝密,對於以何種程式繼承皇位、對於孝宗夫婦如何稱呼極有主見,且性格極其堅韌。在其即位前後,因禮儀綱常之事,與朝臣爆發多次衝突,史稱“大禮議”事件。

在交鋒數年之後,嘉靖三年(1425年),日漸成熟的世宗先是逼迫楊廷和致仕,清除了最大的反對目標。接著趁朝臣群龍無首之際,強行將父親興獻王朱佑杬尊為“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生母蔣氏為“本生母章聖皇太后”。尊封祖母邵氏(憲宗邵貴妃)為壽安皇太后,孝宗張皇后為“聖母昭聖慈壽皇太后”。但這不是世宗最終的目的。

同年七月,世宗詔諭禮部,要其準備為自己親生父母上冊文、祭告天地、宗廟、社稷,這都是正統帝后的待遇。此事導致群臣大譁。狀元楊慎(楊廷和子)早就不滿世宗過河拆橋,逼自己父親致仕,於是聲稱:“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就在今日!”煽動群臣在皇宮左順門下跪,請(其實是要挾)世宗收回詔令。

世宗起初得知群臣伏左順門跪請,只是命內官傳諭,令諸臣退朝,但直到午時,諸人還是伏地不起,楊慎等人還邊哭邊拍擊大門,“聲震闕庭”。 世宗惱怒不已,令錦衣衛逮捕為首者下詔獄。其他官員羞惱憤怒下,齊齊至左順門拍門大哭大鬧。

世宗終於雷霆震怒,下令將在場官員五品以下一百三十四人下獄,四品以上八十六人停職待罪。之後下詔,對他們予以重責-“四品以上官員停俸,五品以下官員當廷杖責”,當場杖死十六人。楊慎廷杖後被革職充軍,永不敘用。

永樂大帝身後廟號到底是成祖還是太宗?太宗廟號的含義又是什麼?

接著,世宗為反擊群臣挑釁,給父親興獻王上尊號“皇考恭穆獻皇帝”生母上尊號“章聖慈仁皇太后”;改稱孝宗為“皇伯考”,武宗生母張太后為“皇伯母昭聖慈壽皇太后”。

而左順門事件後,反對世宗的官員感受到了皇權的赫赫威力,紛紛緘口,再也不敢直接對抗。為時三年的“大禮議”,終以世宗大獲全勝而告終。

而世宗尊崇父母的行動還遠沒有結束:嘉靖三年(1524年),左順門事件剛結束,世宗祖母邵太后薨,世宗上諡“孝惠康肅溫仁懿順協天祐聖皇太后(後改為太皇太后、皇后,即孝惠皇后)”,入茂陵與憲宗合葬;嘉靖四年(1525年)冊封父親側妃王氏(興王次妃)為睿廟淑妃;嘉靖五年(1426年),世宗將父親“恭穆獻皇帝”的神主奉安於世廟。

嘉靖十七年(1538年),世宗進一步追尊“恭穆獻皇帝”廟號為“睿宗”。既然有了廟號,牌位就要入主太廟。

而這時候的大明太廟,於宗法制度上依據周禮,《禮記。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太)祖之廟而七。”但是稍有修改,大明太廟是供奉九神主,始祖以下,四昭四穆。

在憲宗朱見深時期,大明太祖九廟是:德祖朱百六、懿祖朱四九、熙祖朱初一、仁祖朱五四(世珍)、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興宗朱標被廢除、建文帝朱允炆沒有資格)、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鎮,(景帝朱祁鈺被廢除)。

明孝宗朱佑樘繼位後,要將憲宗朱見深神主奉安太廟,但規制上的九廟已經滿員了。於是孝宗下旨:“德祖以上,祖宗莫得其世次,則德祖以周后稷例,不可祧。其餘親盡則祧。”將德祖以下,距離憲宗血緣最遠的懿祖神主遷出太廟,另建“祧廟”予以供奉。

此後,孝宗朱佑樘、武宗朱厚照神主奉安太廟,又先後將熙祖、仁祖神主遷往“祧廟”供奉,以騰出位置給孝宗、武宗。

所謂“親盡”,是說原來供奉的太廟先祖超出與在任皇帝的血緣關係,之前是三昭三穆六代,大明是四昭四穆八代。如果出了“八世孫”的關係,就要被“祧”。

永樂大帝身後廟號到底是成祖還是太宗?太宗廟號的含義又是什麼?

所謂“祧”就是把牌位從太廟正殿中挪出,另以偏殿(祧廟)單獨供奉。太祖則“萬世不祧”,穩居太廟正中,不管血緣多遠。

於是在世宗時期,大明太廟正殿現有神主是:德祖朱百六、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鎮、憲宗朱見深、孝宗朱佑樘、武宗朱厚照。

其中德祖是由於孝宗有先詔令“以周后稷例,不可祧。”太祖朱元璋則是大明開基之祖,“萬世不祧”。所以世宗要將其父“睿宗”的神主放進太廟,享受後世子孫的尊崇的話,那就必須將現有太廟中距離自己血緣最遠的太宗朱棣神主遷出,改奉於“祧廟”,和懿祖、熙祖、仁祖他們去作伴。

但是太宗朱棣是何等人物,文治武功赫赫威名,對於大明功業昭昭,再加上其實他是“靖難”成功,奪取帝位,實同於創業,和世宗一樣,都是外藩入繼大統。所以就算世宗要給自己老爹擠位置,也不敢明目張膽去遷他的牌位。

但是越過太宗,去遷之下其他皇帝祖宗們的牌位,又於禮法制度不合,而且文臣們剛剛在“大禮議”中吃了暗虧,總要在其他地方爭一爭,於是也上疏反對。

所以世宗一是拔高太宗的地位,二是能夠合法地把父親迎進太廟,最後於嘉靖十七年(1538年),正式給太宗朱棣改諡號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改諡號“成祖”,明確其與太祖一樣“萬世不祧”。並將他之下的仁宗朱高熾神主遷往“祧廟”奉安,使太廟正殿騰出位置,給自己的父親“睿宗”朱佑杬神主。

永樂大帝身後廟號到底是成祖還是太宗?太宗廟號的含義又是什麼?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睿宗神主供入大明太廟,“既無昭穆,亦無世次,只序倫理”、“奉於太廟之左第四,序躋武宗上”。在兒子近三十年的努力下,一天皇帝也沒有當過的興獻王朱佑杬,終於在身後享受到了皇帝的待遇。

以上,就是“明太宗”改“明成祖”的由來。自嘉靖十七年(1538年)起,朱棣的廟號,正式改為更高大上的“成祖”,這就是明代“無”太宗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