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對比就沒傷害,18億陽明灘大橋一年就塌,宋朝大橋至今仍在使用

人們總認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清代詩人趙翼在《論詩五首·其二》中也曾說“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似乎自然而然認定了新人出現,順應時代,一定會超越舊人,成為新的潮流,但事實上,只有當新事物真正具有真材實料時才有可能取代舊事物,而那些看似與時代脫節的舊事物也同樣蘊藏著並不與時代相悖的智慧。

在哈爾濱,有一座建造耗時十八個月,斥資十八個億的陽明灘大橋,這座橋聚集了多方財力物力,卻在建成後不到一年就坍塌。

而沒對比就沒傷害,18億陽明灘大橋僅僅一年就塌,而同樣有一座宋朝建成的大橋至今仍在使用

陽明灘大橋,建成於二零一一年,於同年11月開始通車。

這座壯觀的大橋引來了眾多人的讚歎,它不僅耗時長耗資多,而且還是

是長江以北地區橋樑長度最長的超大型跨江橋,是十分巨大的一次橋樑工程。就在大家還沉浸在對陽明灘大橋的欣賞中時,意外發生了。

陽明灘大橋僅開通了一年,便發生了一起重大的坍塌事件。

二零一二年8月24日,陽明灘大橋上的汽車正在正常行駛,四輛重型大貨車行駛在主橋上,突然,主橋突然搖晃,緊接著坍塌下來,四輛大貨車全部墜下主橋,最終造成了3人死亡5人受傷的重大事故。相關工作人員在事故發生馬上進行了檢查勘探,檢查勘探的結果顯示,儘管橋樑的整體建造的確是按照設計圖紙的要求精益求精地完成的,但

在主橋上的四輛大型貨車全部嚴重超重,最終導致大橋無法承載,坍塌下來。

但這樣的原因顯然並沒有足夠的說服力,就算主橋真的超重,陽明灘大橋才剛剛建成不到一年,橋樑框架都是嶄新沒有磨損的,就算超重也應該完全是可以承載的。經過專家的研究發現,

問題出在最根本的設計上,為了追求整個工程的修建速度,工程採用了鋼筋混泥土結合梁,速度是得到了保證,但穩定性卻大打折扣。

不僅如此,獨橋樑的設計也是另一個問題所在,這種設計不僅導致整個橋面的穩定性變差了,同時還會增加每一根主樑的承載壓力。

可以說,造成陽明灘大橋慘劇的最根本原因就出在橋樑設計問題上,然而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在與中國最北的哈爾濱相對的中國南方福建省同樣有一座大橋,而這座大橋因為設計精良,即使已經過去一千多年,仍然安然無恙地橫跨在江上。這座橋,就是北宋時期就建成的洛陽橋。

洛陽橋建造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河流兩岸的居民能夠互通往來,然而,大家商定修橋的地方正是河流湍急的江海匯合處,修建難度非常大。

而經過縝密的探索和研究,這座橋最後採用了非常精妙的筏型基礎作為洛陽橋的根基。透過沿著設計圖中橋面的中軸線填入重石,最終沿展出深厚的河堤,為修主樑打下了非常夯實的基礎。緊接著,在此之上修一個船形狀的橋墩。

這種非常新穎的方式能夠有效解決河流湍急、橋墩不穩的問題。

除此之外,洛陽橋的修建還有一個極其智慧的方法,那就是

“因地制宜”。

福建省當地盛產海產,而這些海產中又正好有喜歡依附石頭的

牡蠣和貝類。於是,

人們把牡蠣投放在橋的周圍,不久後牡蠣長起來,填滿了石頭間的縫隙,為河堤提供了最天然也最穩固的黏合劑。

正是根據修建地本身出發的橋樑設計,採用新穎的橋樑設計以及結合當地的環境本身,因地制宜,將環境為己所用,才最終得以設計出這樣精妙絕倫的洛陽橋,才使得洛陽橋能經歷一千年的風水日曬仍然屹立不倒,溝通南北。

洛陽橋不僅成為了溝通南北的交通要道,更成為了中國橋樑發展史上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標誌。

儘管人們一直說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

,但事實上屹立不倒的洛陽橋和不到一年就坍塌的陽明灘大橋相比,早出現一千年的洛陽橋顯然更強一些。所以,在橋樑設計過程中,與其相信新事物一定比舊事物強的謬論,各位設計師不如堅信實用主義的真理,畢竟正如《潛夫論》中所講,

“大人不華,君子務實”

,踏實認真、因材施工地做好每一次設計才是橋樑設計的硬道理。

參考資料:

《論詩五首·其二》

《潛夫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