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史記》譯註的一些簡單知識

史記誰翻譯的比較好

關於《史記》譯註的一些簡單知識

眾所周知,《史記》是由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所著,然而我們閱讀《史記》譯本時,會看到諸如正義、集解、索隱等,同時還會看到諸如徐廣、裴駰、皇甫謐等一些大家,我們一併來了解一下。

《史記正義》、《史記集解》、《史記索隱》稱史記三家注,其中《史記正義》是唐代張守節為《史記》做的注。《史記索隱》是唐代司馬貞為《史記》做的注。《史記集解》是劉宋時期裴駰所做,他把很多名家對《史記》的註解集中起來。《括地誌》是地理書,李泰和蕭德言等人所撰,三家注很多引用其中的話,來對地名進行註解。

其中集解中又提到很多人名,如徐廣曰,就是集解中徐廣所說。集解王肅曰,就是集解中徐廣所說。還有集解譙周曰,集解皇甫謐雲,集解應劭曰,集解王肅曰,集解服虔曰,集解皇覽曰,集解晉灼曰,集解孔安國曰,集解馬融曰等。

而其中的正義鄭玄注是指鄭玄註解的儒家經典,主要有《周禮注》、《儀禮注》、《禮記注》,合稱《三禮注》。此外還有《毛詩傳箋》、《周易注》、《古文尚書注》、《孝經注》、《論語注》《春秋服氏注》等。

上面提到的《皇覽》是一部經傳集,由三國魏文帝時期由桓範、劉劭、王象、韋誕、繆襲等人奉敕所撰撰集的經傳,分門別類,共四十餘部,約八百餘萬字。因其是供皇帝閱讀,故稱為“皇覽”。

好,讓我們來一一認識一下這些大師吧!

張守節,唐代開元年間有一位學者名,本人其生平事蹟不詳,著《史記正義》。其書說他“守節涉學三十餘年”,開元時官諸王侍讀,守右清道率府長史。

司馬貞,679年—732年,字子正,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唐代史學家,開元中官至朝散大夫,宏文館學士,主管編纂、撰述和起草詔令等。著《史記索隱》三十卷,世號“小司馬”,後世史學家譽稱該書“價值在裴、張兩家之上”。

裴駰,字龍駒,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南朝著名史學家,繼承家學,博覽宏識,官至南中郎將參軍,著有《史記集解》。

徐廣,352年-425年,字野民,東莞姑幕(今山東省莒縣)人。徐廣家世世代代都非常愛好讀書。到徐廣時尤其研究精深,諸子百家、陰陽術數,無不研究。撰史書《史記音義》和《晉紀》等。

皇甫謐,215年—282年,幼名靜,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安定郡朝那縣(今甘肅省靈臺縣)人。三國西晉時期學者、醫學家、史學家。其著作《針灸甲乙經》是中國第一部針灸學的專著。除此之外,他還編撰了《歷代帝王世紀》、《高士傳》、《逸士傳》 、《列女傳》、《元晏先生集》等書。

譙周,201年-270年,字允南,巴西西充國人,三國時期蜀漢學者、官員。幼貧喪父,少讀典籍,精研六經,頗曉天文,為蜀地大儒之一,門下有陳壽、羅憲等學生。諸葛亮做益州牧時,任命他做勸學從事。著《論語注》,《三巴記》,《譙子法訓》,《古史考》和《五經然否論》五種。前二已佚,著名的篇章有《仇國論》等。

應劭,153—196年,東漢學者,字仲瑗,汝南郡南頓縣(今河南項城市南頓鎮)人。少年時好學,博覽多聞。靈帝時舉為孝廉,召為車騎將軍何苗的掾吏。應劭一生著作豐富,有駁議三十篇,又制定律令為漢之儀禮。關於禮制方面的主要著作有《漢書官禮儀故事》、《律略》、《春秋斷獄》、《狀人紀》、《中漢輯序》等。此外,應劭還集解《漢書》。著有兼有禮儀和歷史地理學方面的《風俗通義》。

王肅,195年-256年,字子雍,東海郡郯縣 (今山東臨沂市郯城西南) 人。三國時期曹魏著名經學家,司徒王朗之子、晉文帝司馬昭岳父。王肅師從大儒宋忠,曾遍注群經,對今、古文經意加以綜合。又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借鑑《禮記》、《左傳》、《國語》等,編撰《孔子家語》等,其所注經學在魏晉時期被稱作“王學”。

服虔,東漢經學家。字子慎,河南滎陽東北人。少年清苦勵志,嘗入太學受業,舉孝廉,官至尚書侍郎、高平令,中平末。虔少有雅才,善文論,所著賦、碑、誄、書記、連珠、九憤凡十餘篇,其經學尤為當世推重,著《春秋左氏解誼》三十一卷,《春秋左氏音》,《通俗文》,《漢書音訓》。

晉灼,西晉河南人,為尚書郎。集《漢書》諸家注為一部,以意增益,辯其當否,成《漢書集註》。

孔安國,前156年-前74年,字子國,魯國人,孔丘十世孫。著有《古文尚書》、《古文孝經傳》、《論語訓解》等作品。

最後介紹二位大師是馬融和鄭玄,二人為師生關係。

馬融,79年-166年,字季長。扶風郡茂陵縣(今陝西興平東北)人。東漢時期著名經學家,東漢名將馬援的從孫。馬融學識淵博,尤長於古文經學。他綜合各家學說,遍注群經,使古文經學開始達到成熟的境地。他設帳授徒,不拘儒者禮節,門人常有千人之多,盧植、鄭玄等都是其門徒。另有賦、頌等作品,其文集已佚,明人輯有《馬季長集》。

鄭玄,127年8月29日-200年,字康成。北海郡高密縣(今山東省高密市)人。東漢末年儒家學者、經學大師。鄭玄治學以古文經學為主,兼採今文經學。他遍注儒家經典,著作除了上面所說的主要有《周禮注》、《儀禮注》、《禮記注》,合稱《三禮注》。此外還有《毛詩傳箋》、《周易注》、《古文尚書注》、《孝經注》、《論語注》、《春秋服氏注》。另著有《天文七政論》、《中侯》等書,共百萬餘言,世稱“鄭學”。

司馬遷怎麼也想不到,他在完成“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的鴻篇鉅制《史記》後,欲“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後世聖人君子。”等來的是各個時期的大師、大儒們紛紛為其註解,傳譯,可謂死而無憾了。正如魯迅先生之評價其書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實乃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