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即理”是悟道,更是知行合一

如何悟得大道

「來源: |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 ID:zxhyxinxue」

新朋友點上方關注,為你推送好文章

王陽明:“心即理”是悟道,更是知行合一

心即理

王陽明在12歲時就立志要做聖人。為了這一目標,他35歲之前一直在持續不斷地努力從事各種探索,試圖找到一條通向聖人境界的康莊大道。他精通儒家經典,會通佛教、道教,精研各種兵法,嫻熟於騎射之術,擅長於詩詞歌賦,甚至書法也為明代一絕,至於宋代以程朱為代表的“理學”一派思想,則不僅熟知,而且付諸實踐。例如朱熹講“格物致知”,認為一草一木皆含天道至理,他就去“格竹子”,結果大病一場。正是在親身實踐中,他逐漸體會到了朱熹的思想路數未必真正能引導人們走上通往聖人境界的道路。

正德元年(1506年),王陽明35歲,由於上書譴責宦官劉瑾,遭受酷刑、身陷囹圄,出獄後又被髮配到貴州龍場(今貴州省修文縣)。在龍場極端艱苦的生活環境與極為險惡的政治環境之中,王陽明的生命境況被逼到了極限。生存還是死亡,對當時的王陽明來說,不是一個問題,而是一個必須面對的現實。正是在這種無法形容的極端艱險之中,王陽明實現了自我生命境界的突破與超越,“龍場悟道”成為他精神生命與思想生命全新的轉折點。

“龍場悟道”作為王陽明生命轉折點的意義,是他終究找到了我們如何可能成為聖人的根據,從而為他此後的全部思想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這一根據與基礎,他簡短地概括為三個字,“心即理”。

中國文化自古以來就確信一點:我們生存於其中的宇宙、宇宙的全體現象、現象所呈現的一切生存毀亡,儘管千差萬別、無限多樣,但實質上仍是統一的,這統一的原點即是“道”。道既產生了一切萬物,也普遍存在於一切萬物之中。人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如果萬物的存在是因有得於道才獲得存在的,那麼人也是如此。

因此一方面,就終極的本原性意義來說,人與天下萬物為一體,因為人與自然世界一切萬物原是共享終極的生命本質的;另一方面,就人本身存在的特殊性來說,人的存在恰好就是道的存在的最為完整、純粹而又集中的體現。

也即是說,人的生命本質與道是相同一的。人的生命本質是透過什麼東西來體現的?這就是王陽明所說的“心”,他也稱之為“本心”。“本心”就是人的“本原之心”“本質之心”。我們的心靈本質原是等同於道的,所以說“心即理”,“理”就是“道”。

既然是“心即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原本就孕育著無限廣大、無限光明的道,所以說“聖人之道,吾性自足”,我們每一個人原本都是充分具備聖人的全部本質的。

只要我們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在我們與人物、事物相交往的全部過程中,把我們內在的“本心”體現出來,我們事實上就在“行道”,就走在通往聖人境界的路途之中,因為聖人與普通人並不具有本質差別,只不過聖人能夠時時、事事、處處都體現出他無私的、與天道相統一的“本心”,而我們普通人卻往往免不了自私自利、計較利害。

正是私心、私利、私慾的計較,才使得我們與聖人相去懸隔,甚至背道妄行,甚至墮落到極點而不能求之於人道之域。

“心即理”作為一種觀念,在理論上建立起了人的現實存在與最高天道之間的本質同一性,為人的生存確立了本原性的生命根基,同時也為人生的意義確立了本原性根基。如若生命沒有根基,談何生命的意義?因此在王陽明那裡,“心即理”即是生命存在的意義本原。

“心即理”的現實表達與體現,即是生存意義與價值的現實展開。換句話說,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並不是先驗賦予的,而是透過個體的現實生存過程來實現的。這顯然並不只是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

正因為如此,王陽明“龍場悟道”之後,即開始宣講“知行合一”。

文章 | 來源於大道知行,文章節選自《解放日報》,作者:董平

王陽明:“心即理”是悟道,更是知行合一

書 | 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升級圖解版) 學王陽明心學,就讀這一本

推薦閱讀:

1.

認知不夠,則有牢籠之困。智慧不夠,則有情緒之亂。修行不夠,則有人際之患

2.

聰明的活法無非是:減少依賴,降低期待,強大自己,保持熱愛

3.

躬身入局,方知世事。有多大格局,成多大事

4.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好的人生需要:能自律,有熱情,不設限

5.

人生在世:別把腳伸進別人鞋裡,和人不要熟得太快,別辜負了對你好的人

6.

優秀的人:努力不是重點,常態化才是關鍵

7.

王陽明:所謂困苦和艱難,不過天空一片雲

8.

真正靠譜的關係:合得來,信得過,靠得住,懂尊重

王陽明:“心即理”是悟道,更是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