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告訴我們自命不凡,這是人的大病根

王陽明告訴我們自命不凡,這是人的大病根

樹不可長得太快。一年生當柴,洋五年生當桌椅,十年百年的才有可能成棟樑。故要養深積厚,等候時間。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要有生活的沉澱,說話,不耐心;做事,不急躁;走路,不慌張。做人做事,凡事求穩妥。手要穩,沒把握的,別隨便出手;要穩,遇事沉穩,內心不慌張;辦事,穩紮穩打,不要好高騖遠;走路,穩穩妥妥走得穩一點,慢一點,會走得更遠。不可能一步登天,只要按著定下的目的,好好努力前行,不驕不躁地活好本人。

“孟源有自是好名之病。”於是陽明說:“此是汝終身大病根。譬如方丈地內,種此一大樹。雨露之滋,土胍之力,只滋養得這個大根。四傍縱要種些嘉榖,上面被此樹葉遮覆,下面被此樹根盤結,如何生長得成?須用伐去此樹,纖根勿留,力可種植嘉種。不然,任汝耕耘培壅,只是滋養得此根。”

——《傳習錄·徐愛錄》

王陽明告訴我們自命不凡,這是人的大病根

01

少說多聽,必有收穫

王陽明,本名王守仁,字伯安。“王陽明”是他後來隱居陽明洞時給本人改的名字。

王陽明從小就有“自傲”的資歷,他的一切弟子和他年譜的作者都這樣說,而且他降生之前的種種跡象也標明他非池中之物。

依據王陽明的傳記作者記載:傳主在母親肚子裡待了十四個月,依然沒有出來的跡象。一天夜裡,王陽明的奶奶在睡夢中忽然醒來(其實她沒有醒),看到一道彩虹從房頂垂直射入房間,在強大的“聚光燈”下,一位身穿紅衣的神仙突如其來,周身雲霧旋繞。他懷中抱著嬰兒,對驚愕中的老太太說:“這孩子未來是人才,你們要好好教育。”說完把孩子送到了老太太懷中,憑空消逝。這時,王陽明的奶奶才真從夢中醒來。回想夢境,感慨了一會兒人生如夢。這時,忽然聽到兒媳房中傳來嬰兒的啼哭——王陽明出生了。

老太太把神奇的夢講給老公王天敘聽,王爺爺鑑於夢中有“雲”,於是給孫子起名為王雲。1476年,王陽明已五歲,但還不會說話,這成了王家人的一塊兒當心病,特別是王天敘。固然老話說“貴人語遲”,但萬一“遲”至成年了還不會啟齒說話,豈不就成啞巴了!有一天,王天敘在院子裡看著孫子游玩,突然一位和尚風塵僕僕而來,聽王天敘叫王陽明“雲兒”,就走上前摸著王陽明的腦袋嘆道:“好個小孩子,可惜被道破了。”話音才落,和尚轉身就走。若是愚笨之人肯定丈二和尚摸不到頭腦,但王天敘可是聰明人,猛然醒悟,“神仙送子”這事豈是能夠隨意張揚的?於是,晚上就開了家庭會議,宣佈給王陽明改名為王守仁。大家一夜不睡,聚精會神地望著王陽明,希望能見證奇觀的降生。果真第二天一早,王陽明從夢中醒來,啟齒說了第一句話。正史和野史都沒有記載這位貴人的第一句話是什麼內容,但能夠肯定的是,王家肯定要鞭炮齊鳴,鑼鼓喧天地慶祝一番。更讓王天敘驚駭的是,王陽明對他所誦讀過的書都能倒背如流。問其緣由,王陽明答覆,您每次讀書,我都在旁邊傾聽,不知不覺就默記在心了。

這件事通知我們一個人生哲理:少說多聽,必有收穫。

王陽明告訴我們自命不凡,這是人的大病根

02

過來人常患“攔路癖”

我們先從張愛玲的一篇短文開端:

在青春的路口,曾經有那麼一條小路若隱若現,召喚著我。母親攔住我:“那條路走不得。”我不信。“我就是從那條路走過來的。”“既然你能從那條路上走過來,我為什麼不能?”“我不想讓你走彎路。”“但是我喜歡,而且我不怕。”母親心疼地看我良久,然後嘆口吻:“好吧,你這個頑強的孩子,那條路很難走,一路當心。”

上路後,我發現母親沒有騙我,那確實是條彎路,我受阻,摔跟頭,有時碰得頭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終於走過來了。坐下來喘息的時分,我看見一個朋友,自然很年輕,正站在我當年的路口,我忍不住喊:“那路走不得。”她不信。“我母親就是從那條路上走過來的,我也是。”“既然你們都從那條路上走過來了,我為什麼不能?”“我不想讓你走同樣的彎路。”“但是我喜歡。”我看了看她,看了看本人,然後笑了:“一路當心。”我很感謝她,她讓我發現本人不再年輕,曾經開端扮演“過來人”的角色,同時患有“過來人”常患的“攔路癖”。

文章的最後,張愛玲這樣總結道: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條路誰都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輕時分的彎路。不摔跟頭,不受阻,不碰個頭破血流,怎能煉出鋼筋鐵骨,怎能長大呢?

年輕時為什麼會有彎路,而且非走不可,其實這是源於我們的一種被稱為“自高自大”的本能。經過大量察看和實驗,心理學家發現,99%的人都厭惡本人被看成跟他人一樣的普通人,或者說,老天爺不允許我們把本人看成普通人。於是,我們總是帶著過火良好的自我覺得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這種過火良好的自我覺得,或者說自傲,給我們要走彎路埋下了種子。

王陽明告訴我們自命不凡,這是人的大病根

03

形成過度自信的要素是什麼

家族要素、地域要素和頭腦聰明,都能使人過度自信、自我覺得超級良好。王陽明在這方面表現得極為激進和大膽。

1481年,王陽明的父親王華考中進士。第二年,王華到北京做了官,就迎接王陽明和王天敘到北京。途經浙江杭州時,王天敘帶著王陽明和一些筆友到金山寺玩耍,其間有人提議做詩消遣。很多人馬上抓耳撓腮,盡力想做出震動天地的詩作來,而王陽明只是略加思索,就跟爺爺說,我曾經做成了。王天敘叫他讀出來,王陽明大方吟道:

金山一點大如拳,突破維揚水底天;

醉倚妙高臺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

那些自詡七步就能做出天下上等好詩的人,一聽到這個孩子的詩,真是恨得牙根直癢。自高自大的人一旦遇到比本人強的人,常常會不由自主地給本人找理由,他們的理由是:這首詩是王天敘為了誇耀孫子的才氣而偷偷替王陽明做的。王天敘不動聲色,讓提出這問題的人給王陽明來篇命題作文。有人就以景點“蔽月山房”為題,要王陽明作詩一首。王陽明不假思索,脫口而出: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如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還見山高月更圓。

眾人大驚不已,他們無法想象也無法瞭解,一個十幾歲的小孩子怎會有如此的才情。在他們正為王陽明叫好時,王陽明又說了一句讓他們更為詫異的狠話:“文章小事,何足成名!”

人總是一邊對本人過度自信,一邊對他人的自高自大深惡痛絕。心理學家和處世老手,都對這種現象停止過火析總結,心理學家說這是同性相斥,民間的說法是“同行是冤家”。靈異學家則以為,人的種種本能(比方自高自大)發出的射線,不是去尋覓他人的射線,而是去擊敗他人的射線,所以當它遇見與本人旗鼓相當的射線時,會不由自主地產生厭惡和仇恨心情。不過,這些說法都不能圓滿地解釋人為什麼對本人的自高自大情有獨鍾,卻不能容忍他人一丁點兒的過度自信。有一種很另類的解釋:就像痰在本人喉嚨裡,本人並不覺得髒,但沒有人喜歡把他人的痰吃進本人嘴裡。這大約是人類的一種本能,或者說是人性的弱點之一。

04

自高自大是我們走彎路的一個緣由

王陽明或許並非真的是想得太美,每個人的人生理想不一樣。讀書做官只是一輩子的吃喝,而做聖賢卻能永垂不朽,可是,一個十二歲的孩子真的能深入瞭解“不朽”的意義嗎?你能否還記得,小時分教師讓我們寫“我的理想”的作文。每個人都在紙上道貌岸然地寫下本人恢弘的理想,可若干年後,有幾個人完成了本人的理想?

每個人過火良好的自我覺得和過度的自信這一本能,請求我們必需要自高自大,就好像我們餓了要吃東西一樣。沒有人能夠祛除本能,正如大海不會回絕涓涓細流,泰山不會回絕小土塊一樣,假如它們回絕了,就不能稱為大海、稱為泰山了。

正是由於不能祛除,所以我們不用擔憂自高自大會給本人帶來什麼惡果,假如一切人都有這種缺點,那他就不是缺點了。自高自大不會直接讓我們走彎路,但當它變成象孟源那樣“自是好名”的時分就成為一種私慾,卻是我們走彎路的一個緣由。即便是王陽明本人,隨著心聰慧的逐步成熟,他也逐步認識到,少年時的“自高自大”固然值得觀賞,但假如要完成本人的“聖人”理想,就必需深入地認識到“自高自大”的傾向並加以善用,用於立大志、自我鼓勵修身做事,在本身涵養方面“省察克治”,“事上錘鍊”,而不是任其開展成“自是好名”。

多年之後,王陽明在《傳習錄》中對“自高自大”的壞處做了如下描繪:“這個問題是人的大病根。譬如在一丈見方的土地裡,種上同樣大的一棵樹,雨露的滋養、土壤的肥力,只夠滋養大樹。上面卻被大樹的葉子遮蓋,下面呢,又被這樹根盤踞,縱然想在四邊種些莊稼,也會是種什麼死什麼。只要砍倒這棵樹,就連一點兒鬚根都不要留,才幹種植好莊稼。不然,聽憑你辛勞耕耘,也只能滋養這樹根。”

短短一篇文章是說不完王陽明的聰慧的。

《傳習錄》是中國歷史上極為稀有的“立德、犯罪、立言”三不朽的聖人王陽明的重要著作,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討王陽明思想及心學開展的重要材料。

而《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心學的中心,記載了很多故事,從官場故事,或者是民間有趣但又值得人深省的故事中,我們學到為人處世的聰慧。

當內心急躁的時分,當遇到窘境的時分,無論什麼時分,讀一讀王陽明,自然是能更上一層樓!

《傳習錄》《知行合一》兩本書一共加起來79元,一頓飯錢,卻能帶給你不一樣的感悟。而且還能代代相傳,珍藏或者送朋友,都是十分有價值的

王陽明告訴我們自命不凡,這是人的大病根

文A6 王陽明心學書籍全集 傳習錄知行合一無刪減精裝原版原著

¥

99

精選

購買